2007年5月29日無錫太湖水因嚴重污染,無錫市民家家戶戶的自來水龍頭里流出的都是帶有惡臭味,超市飲品一搶而空。這事件一經披露,震驚全國,不在無錫的人,沒有身臨其境的,似乎還不相信,這可能嗎7但事實就是如此,中央電視臺新聞如是說。也許有人會問說,太湖不是都在治理嗎?
是的,都在治理,但我們不妨冷看太湖治理歷程:
自1984年成立了太湖流域管理局,開始對太湖污染進行治理;
1990年無錫市因太湖藍藻大規模爆發,造成自來水廠停水半月;
1991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治理太湖的決定”;
1992年李鵬親自批準太湖治理領導小組的組成,水利部部長出任組長;
當時采取的辦法是注重人為加高太湖的湖堤,建造閘門,分割湖面,修建人工的入海通道,把自然的太湖改造成一個由幾千個閘門控制的人工平原水庫,改造成一個既無自然入口又無自然出口的、水基本不流動的人工水庫系統。大量的污水進入這個人工平原水庫,水不流動,沒有自凈能力,沒有物質、能量的交換,湖水富氧化,水質變壞是必然結果。
1995年7月3日無錫市許多水龍頭流出的是帶濃烈異味的臭水;
1995年太湖水污染治理就被正式列入第九個五年計劃。接著被列入十五計劃,后又進入十一五計劃;
1996年國務委員宋健提出“太湖美多久”的警告;
1998年聲勢浩大的“零點行動”;
200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來宜興周鐵鎮考察污染情況:
2001年11月嘉興農民用沉船筑壩的方式進行抗議,促使中央下定決心介入,盛澤排污至嘉興糾紛事件終獲解決。(1993年始,在地方政府放松治污標準的暗示下,絲綢印染行業向盛澤鎮快速集中;盛澤的劣V類污水,每年有9000萬噸流入嘉興境內。以養魚和培育珍珠為業的當地農民,多次因為污水襲來造成絕收,直接經濟損失數億元計。更為嚴重的是,數年之后,在嘉興王江涇等鎮,先后出現了數處“癌癥村”。
2002年“引江濟太”調水試驗;
2002年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2002年江蘇省政府建立市場化的污水處理價格形成機制;
2004年“太湖模式”:建立污染治理的企業化、社會化、市場化運行機制;
2006年無錫市獲得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
2006年5月26日據日本專家預測:太湖治理將需要投入5萬億元;
2006年8月30日太湖再次大面積藍藻爆發湖州內河水體受污變綠;
2007年5月29日江蘇省環保廳公布該省22間嚴重污染企業名單,全部都在無錫,行業包括皮革、鋼鐵、紡織、醫療器械生產等,部分是外資企業;
2007年6月30日溫家寶總理在“三湖污染防治座談會”上表示,中共政府將把治理“三湖”作為國家生態建設的標志性工程。處于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心臟地帶的太湖,無疑是“重中之重”;
2007年9月報道:按照1998年的規劃,整個太湖湖面的養殖面積要壓縮到1.5萬畝。后在江蘇省漁政部門游說下,才增加了1萬畝。然而,數字是會變魔術的。在前兩年環保風聲漸緊時,有官員才公開承認圍網養殖面積是10萬畝。直到此次無錫藍藻事件爆發后,借助衛星技術,公眾才得以了解太湖圍網養殖的真實面積——近20萬畝。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研究報告顯示,圍網養殖面積超過40%湖面的東太湖,目前每年養殖殘余物堆積湖底的速率為1.24厘米。照此速度,50年后,東太湖也許將真正消亡。
經過了多年的這些真假難辯的熱鬧表演,人們還是難逃引發無錫飲水危機的太湖藍藻爆發的生態災難:太湖周邊還是難逃“癌癥村”的噩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