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1日,我國最大的奶粉生產企業三鹿集團自檢稱,約有700噸奶粉受到一種名叫三聚氰胺的化學品的污染。自此,奶制品業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被推倒了。隨后的事件大家都知道,石家莊市長下課,河北省副省長下課……。更為嚴重的是,國家質檢總局排查發現,全國109家生產嬰幼兒奶粉的企業中,有22家企業的嬰幼兒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蒙牛、伊利、光明、雅士利等國內公眾耳熟能詳的大品牌幾乎被一網打盡。整個奶制品行業正在經受一場公眾信任危機。
然而,在追究奶制品行業發生食品安全危機原因時,公眾的反應似乎和2004年阜陽奶粉事件、金華火腿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時的反應毫無二致,幾乎無一例外將之歸結為企業的“黑心”、“造孽”等,將之形容為“藏污納垢”、“禮崩樂壞”。事實上,這種發泄方式除了只能暫時排解人們的心頭之恨,卻不能對人們認識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產生任何幫助。
縱向生產鏈的問題
無論西方國家還是我國,食品生產都要經過一個“從田間到餐桌(fromfarm to table)”的縱向生產過程。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中、后。前期階段主要涉及生產原料的供應企業,中期階段是農戶或食品企業的種植或養殖過程,后期階段包括成品的分級、包裝、加工、儲藏、銷售等環節,會涉及到加工廠、批發商、零售商等。
一份食品能否安全地從生產的源頭到達消費者的手中,和這三個階段的所有廠商密切相關。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卻沒有及時加以解決,那么危險可能就會逐階段傳播。當食品中的危險成分達到一定可致病的程度時,食品安全問題就發生了。
在我國,大部分食品生產都采用一種共同的模式:“公司+農戶”。這種生產模式,從積極的方面看,是小農經濟階段的農民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食品生產企業比較現實的生產組織方式;但從消極的方面看,這種模式蘊含著產生食品安全問題的可能性。這主要是因為,公司無法在各個生產環節上都對農戶進行食品安全監督。那樣,成本就太高了。但是事實上,由于病蟲害以及其他利益的驅動,農戶會采用超標的殺蟲劑或摻假措施來提高初級產品質量。極少數公司面對大規模分散的農戶,完全的檢驗檢疫幾乎不可能。
舉例來說,我國一些北方省份大面積種植花生,但是近兩年來,或許是由于生態氣候變化,也可能由于過度的化肥施用,花生發生了大面積的地下病蟲害。為了消除蟲害,農民在澆灌時在水中撤農藥。農藥滲入地下可以將病蟲殺死,但這樣一來,花生果中也就含有不同程度的農藥殘留。如果不這樣做,農民幾乎將絕收,但這樣做,就為花生食用油生產企業和花生油消費者埋下隱患。
在本次的三聚氰胺奶粉食品安全事故中,據公開資料顯示,奶農和奶粉生產企業對于牛奶中摻加三聚氰胺都心照不宣,只要吃不死人,適量摻加成為了“行業潛規則”。但這種“默許”就如洪水,一旦開口,很難堵住了。
宏觀經濟堪憂是背景
每次食品安全事故總有具體的原因,這次也不例外。這次食品安全事故的背景有兩個:全球通貨膨脹和中國經濟下滑。
近兩年以來,國際油價高啟,各種原材料價格上漲。于是全球出現了一場少見的通貨膨脹現象。對于這場通漲現象的誘因,經濟學家眾說紛紜。但肯定的是,我國國內食品行業包括奶制品業,也出現了這種現象。較之以前,成本大幅上升。
成本上升的同時,我國經濟還正在面臨這一次比較嚴重的經濟下滑。可以說,在奧運會之前,公眾經常聽到的詞匯是“宏觀調控”,“防止通貨膨脹”。但奧運會后,忽然一夜之間,網絡上出現了眾多關于“政府出臺措施”,“刺激經濟增長”的新聞。變化之快,讓人匪夷所思。據筆者的一個在大型食品企業工作的朋友講,上半年,他們公司根據經濟增長預期,制定了“開足馬力,全力生產”的生產安排;但奧運會前后,企業銷售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經濟衰退直接造成了消費者購買力的下降,以及食品企業銷售量的下滑。
經濟形勢的突然變化,高成本和低購買力的強烈反差,直接促使食品生產企業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對于奶粉生產企業來說,減少牛奶含量,添加替代品,是幾乎所有生產企業的第一反應。
惡性競爭是主因
具體到奶制品行業,還有更具體的原因,那就是低行業進入門檻所造成的惡性競爭。
我國幾乎所有的農產品、食品行業擁有一個共同點:進入門檻都比較低。奶制品行業也是如此,甚至稱之魚龍混雜也不為過。由于我國的原奶價格在近兩三年內出現了一次大幅度上漲的態勢,從2005年最低點的1.82元,猛漲至2008年2月份的2.98元,漲幅達63%,眾多小企業紛紛加入奶制品行業。工廠對原奶的需求的無序膨脹又直接拉高了原奶的價格。
一方面,眾多小企業的加入直接拉動了整個行業成本的進一步上漲,另一方面,卻造成了奶制品的供過于求。小企業不得不大打價格戰。低價格是小企業的生存方式。由于大企業擁有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和檢驗檢疫設備,其產品的價格本身要比小企業的高很多。但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小企業的低價格給大企業造成了很大壓力。惡性競爭的結果,就是往奶粉中摻加蛋白質的替代品——三聚氰胺。
達摩克利斯之劍
盡管“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盡管“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但肯定所有食品企業都不希望這把懸在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有朝一日掉下來。但食品安全終究還是成為這些企業繞不過去的坎。
事實上,發生食品安全事故,首先不幸的是那些食品的消費者,他們的身體和健康會受到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可惜的是這些食品企業,尤其是一些培育了幾十年才走到今天的優秀企業。如果一個經歷這么多年積累的品牌就此泯滅,何其可惜!
從新聞報道中容易注意到,本次奶粉事件中,一些外國奶粉品牌和大部分國產品牌中都沒有檢測出有害物質。這給人的感覺是,他們非常珍惜自己的品牌,珍惜自己的榮譽,而且非常清醒地知道,食品安全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盡管經濟困難,仍然不放棄。他們是值得尊敬的企業。同時,消費者也會對他們心生好感。食品安全何嘗不是一種絕佳的競爭手段!
希望所有的食品企業都能夠認識到,食品安全是懸在他們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寶劍一旦落下,自己多年的心血和積累不但化為烏有,還會危及千萬嗷嗷待哺的寶寶的健康和生命。做安全的食品,是他們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