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奶牛化膿性放線菌性乳房炎是奶牛夏季和干奶期常見的乳房疾病之一,現將本病的中西醫治療方法介紹如下,供同行和奶牛養殖戶借鑒參考。
關鍵詞:奶牛化膿性放線菌性乳房炎;防治
奶牛化膿性放線菌性乳房炎是由化膿性放線菌引起的乳腺化膿或膿腫性、非接觸性、慢性、感染性疾病。該病廣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國內也時有發生。其病原體是化膿性放線菌,該菌廣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飼料和飲水中,也寄生于奶牛的皮膚、動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當犢牛吸吮損傷奶牛的乳頭,或犢牛牙齒損傷乳頭時,或蚊蟲、刺蠅、虻、蠓、蜱等昆蟲叮咬等多種因素,均可感染此病,是奶牛夏季和干乳期常見的乳房疾病之一。
1、流行病學
1.1病原體特性本菌革蘭氏染色陽性,不形成芽孢和莢膜,無運動性,大多為腐生。在動物組織中可形成色澤似硫磺的顆粒狀物“菌芝”。
放線菌屬的病原性菌種有牛放線菌、化膿性放線菌和以色列放線菌,均可引起奶牛化膿性乳房炎。這些病原體廣泛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飼料和飲水中。從牛的膿腫、創傷等各種組織中均可分離到該菌。
該菌對陽光有較強的抵抗力,在自然環境中可長期生存,也是寄生于環境、乳牛皮膚、口腔和呼吸道中的常在菌。“菌芝”干燥后可存活6年。對一股化學消毒劑敏感;對碘制劑高敏;對石炭酸不敏感。
1.2感染特點化膿性放線菌為環境條件性致病菌,僅在外環境條件惡劣和奶牛乳頭損傷時被感染。
大多發生干奶牛干奶2星期后,且多在泥濘、潮濕、骯臟的環境中,發病率可達25%。
夏季病原為蠅類攜帶,隨蠅類叮咬乳頭端而感染,又稱為“夏季”乳腺炎。感染常引起乳腺嚴重的化膿或膿腫。
2、發病機理
病原體對陽光有較強的抵抗力,是廣泛存在于土壤、飼料、飲水等環境中及牛體、口腔、傷口的常住菌,經傷口或節肢昆蟲直接叮咬,避開了乳房屏障機制,從而感染乳房,在乳房組織中引起以慢性傳染性肉芽腫性炎癥過程,在肉芽中心形成含有放線菌芝的化膿灶,進而化膿菌繁殖形成膿腫或瘺管,或形成小化膿的顯著的結締組織增生,而發展成腫瘤樣贅生物。
3、臨床癥狀
3.1急性感染患病泌乳奶中發熱,厭食,一個或多個乳區腫脹、堅實和炎癥,泌出的乳汁呈水樣并有塊狀及米粒狀凝塊“菌芝”。干乳期患牛發熱,毒血癥,流產。
3.2,陵性感染亞臨床癥狀病牛沒有全身癥狀,但乳房極度堅硬、腫大,部分乳汁中有牙膏樣或濃稠膿汁,濃稠的乳汁難于擠出;膿腫最終破潰,乳腺被感染破壞,日后不再產奶。
4、診斷
見患牛乳腺呈嚴重的化膿或膿腫,可做出初診。
取患牛乳區奶進行培養,涂片、染色、鏡檢,或取膿汁少許,用水稀釋,找出硫磺樣顆粒,在水中洗凈,置載玻片上加1滴15%氫氧化鉀溶液,覆以蓋玻片用力擠壓,鏡檢,即可確診。
5、預防
該菌對碘制劑最敏感,可用“后羿金碘”噴霧消毒環境和牛體,提供干凈清潔的環境,特別是對于干奶牛和小乳牛更要采用。
仔細觀察奶牛乳房是否有明顯腫脹和不對稱,特別是在干乳期要定期檢查乳房。
消滅控制蠅、蚊、虻、蠓、蜱等叮咬昆蟲。
及時發現奶牛乳房損傷,用“后羿金碘”涂搽傷口,以消毒殺菌。
6、治療
6.1西藥治療 體外藥敏試驗對青霉素、紅霉素、氟苯尼考、四環素、林可霉素敏感。這些藥物可用于臨床治療,肌肉注射,2次/天,連用7天;但需要較大劑量,注意抗藥性。
奶牛泌乳期擠凈乳汁后,將青霉素灌注乳區。
出現全身癥狀者輸液、強心,利尿,防止毒血癥。
6.2中藥綜合療法取“后羿驅瘟神散”200克、“乳安康”200克、“消食平胃散”200克、復合維生素B50克,加溫水適量,給病牛灌服,1次/天,連用4~6天。
對于出現全身癥狀和乳腺紅、腫、熱、痛局部癥狀的奶牛,采用以下針劑治療。①“后羿驅瘟神注射液”0.1毫升/千克,
“黃芪多糖注射液”0.1毫升/千克,肌肉注射,2次/天,連用4天;②5%氟苯尼考注射液,或青霉素,或鄰氯青霉素,或紅霉素棒酸、或頭孢菌素等,肌肉注射,用法、用量按藥物說明。
乳房外敷藥物處方,“乳安康”200克十仙人掌100克(去皮刺,搗成糊狀)+米醋適量,共調成糊狀,備用。取面積為1米×1米白布1塊,中間剪2個圓孔,直徑同乳頭,兩孔距離同兩乳頭。將上述糊狀藥物均勻攤于白布上,兜住患病乳房,把2個乳頭從圓孔中露出,4個角從背部系緊,外敷1~3天。外敷過程中發現藥物干燥時,可取下,把藥物中再加入米醋后調勻重新敷上。此方法用于最急性、急性感染等乳房顯著炎癥的病牛,效果最佳。
7、討論
7.1乳腺的天然防御機制奶牛乳頭管的閉縮,可形成物理性屏障。因此,擠奶后2小時內處于開張狀態,不可使牛躺臥。化學性屏障為,奶牛可分泌抗菌性脂類和蛋白質。
牛乳中的吞噬細胞可吞噬葡萄球菌,吞噬細胞在奶牛干乳期數量較多,泌乳期因乳的稀釋作用而導致數量較少。乳汁中的抗體主要有以下兩類。①IgG從血清進入,是乳汁中的主要抗體;②lgA和IgM可能在局部合成,穿過乳腺上皮轉移至乳汁中。乳鐵蛋白是一種乳清蛋白,可絡合鐵,使需鐵性菌缺鐵而被抑制。乳中的溶菌酶可溶菌。乳過氧化物酶是由乳腺上皮細胞產生,可把硫氰酸鹽氧化成業硫氰酸鹽而殺菌。
7.2化膿性放線菌感染化膿性放線菌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常在菌,只有在奶牛組織損傷時,這些菌可避開乳腺屏障機能,感染并發生乳房炎。
7.3化膿性放線菌性乳房炎的辯證論治西醫認為,奶牛化膿性放線菌性乳房炎屬于細菌感染性疾病,使用相應敏感的化學治療藥物,即可有效地消除病原體,使乳房炎康復。
該菌對青霉素、紅霉素、氟苯尼考、四環素、林可霉素敏感,對該菌有一定的殺滅作用,所以,可顯示很好的臨床療效;有時出現療效不佳者,可能是化膿性放線菌對藥物產生了抗藥性。
中醫則認為,奶牛化膿性放線菌性乳房炎屬于溫病之疫癘證、乳癰證。其病因是由濕化熱,由熱化火,邪火乘機體虛弱之機,爍諸經,淫乳房。治則為扶正固本去除機體之虛弱,祛濕以消邪火之源,溫病之疫癘自消。
治療方案中所用“后羿驅瘟神散”、“后羿驅瘟神注射液”和“黃芪多糖注射液”具有很強的扶正祛濕功能,既可扶正固本,又可祛除濕邪,從而激活或調動機體的抗病系統,網狀內皮系統被激活后,迅速吞噬侵入機體的病菌。“乳安康”具有祛濕邪、通經活絡、活血祛瘀之功做,內服外用雙管齊下,標本兼治。以扶正固本,消邪火之源,氣血活,經絡通,滯瘀退,乳癰自消。該治療方案使用已數十年,一般3~5天即可痊愈,療效未見衰減。可能是病原菌對之小易產生抗藥性。
8、結論
化膿性放線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條件致病菌,只有在奶牛乳房損傷或被叮咬時,可發牛乳房炎,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定期以碘制劑消毒環境和牛體,經常檢查干乳期乳房,貫徹預防為主是防制該病的重中之重。
青霉素、紅霉素、氟苯尼考、四環素、林可霉素等化學治療藥物,對該菌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可顯示很好的臨床療效,但要注意抗藥性。
中藥“乳安康”、“后羿驅瘟神散”、“后羿驅瘟神注射液”和“黃芪多糖注射液”具有很強的扶正祛濕功能,既可扶正固本,又可祛除濕邪,同時有很強的通經活絡、活血祛瘀的功效,對膿腫性和增生性的慢性感染有獨到的功效。內服加外敷雙管齊下是基本療法,一股病情可達到預期效果。如病牛出現體溫升高等全身癥狀,尚需加用注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