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提升會計誠信水平對策的思考
李順香
摘要:社會轉型時期經濟領域內道德失范現象嚴重,隨著財務丑聞層出不窮,會計行業的信用屢受懷疑和關注,不能成新職業的問題成了,會計行業的一大弊病。文章分析了會計誠信缺失的現象及原因,闡述了提升會計誠信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會計誠信水平;提升;對策
作為國際通用商業語言的會計及會計工作是社會分工中最重要的經濟基礎性工作,它在支持科學決策、引導資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推動合理分配、營造社會和諧、擴大對外開放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會計信息是經過加工或處理后的會計數據,會計人員誠信度將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失真的會計信息會導致國家宏觀調控和企業微觀決策失誤,危害投資者等利益相關人的權益,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削弱國家財經法規的權威,助長腐敗行為,為經濟犯罪提供方便。
一、當前會計行業誠信缺失現象
會計工作是整個宏觀經濟工作的基礎性工作,會計從業人員被譽為資本市場的“經濟警察”,證券市場的“看門人”,而當這個“警察”和“看門人”不能盡職盡責時,市場的危險度就會增加。失真的會計信息即是指會計人員在會計工作中,主動或被動地違反法律、法規和制度,搞變更、做假賬,生成了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會計信息并將其提供給會計信息使用者。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
1、原始憑證失真。當團體利益、局部利益、個人利益在某種場合占了上風,再加上單位領導人的地位、權力的影響,一些自制原始憑證往往便成了單位上下“通力合作”的結果。至于外來原始憑證,既有違法印制的逼真票據,又有公司、企業開出的“頭大尾小”、名為購辦公用品實為購買家庭用品之類表里不一的發票。
2、會計憑證失真。在實際工作中,會計人員被動地使用失真的原始憑證,在記賬、算賬、報賬過程中因未發現而導致的無意失真情況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驅動單位領導指使會計人員或會計人員自行造假而導致的人為因素失真也較為普遍。
3、假賬真算與真賬假算。一是不按規定進行收入確認,利潤虛假。效益好的企業想方設法隱瞞利潤,少計收入,將其掛在往來賬上或私設小金庫;效益不好的企業為了完成利潤指標,將不到期的收入提前計入,或利用內部上下級關系、關聯單位之間虛開銷售發票。二是會計當期的成本、費用結轉不真實。該列的成本、費用掛賬不列,該提的費用不提或少提,不該提的變相提取,亂擠亂攤成本費用。
4、注冊會計師行業誠信缺失嚴重。由于浮躁心態和逐利心理,作為“經濟警察”的注冊會計師與企業的財務舞弊者串通一氣,通謀作弊,使得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用再一次引起懷疑和關注。
二、導致會計行業誠信缺失的原因
會計造假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造假會受利益驅動,置國家法律法規于不顧。作為會計造假的主體,有為保飯碗而趨從上司的,有為“創政績”而滿足虛榮心的,有為加官進爵撈取政治資本的,有為中飽私囊鋌而走險的。
1、利益驅動。各種利益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會促使和誘發企業弄虛作假,人為地調節會計信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2、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不高。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使有的會計人員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法制觀念淡薄、工作責任心不強,為迎合領導或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處理會計業務時不能堅持原則,違反財經紀律,往往做假賬、編假報表,甚至搞權錢交易。
3、社會審計監督不力,助長了會計信息失真行為。社會審計監督是社會監督機構,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等違法亂紀現象,大都與社會審計監督弱化、缺乏制約機制有關。
三、提高會計行業誠信水平的對策
1、凈化社會環境,重塑社會信用。誠信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守的職業道德。會計職業獨立而特殊地存在于各行業之中,尤其受到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所以進一步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尤為重要,特別是提升企業管理者、經營者及監管者等市場參與者的誠信意識,營造“信則共贏,不信則共亡”的氛圍,以促進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
2、加強對經濟領域內強勢群體的誠信管理。長期以來經濟領域企圖通過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收效不大。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根源來自經濟領域內掌握著會計誠信水平支配權的強勢群體,如單位負責人、財務主管等。很多會計造假出于無奈,受相關領導的指使和脅迫,不少會計造假有逼良為娼之嫌。因此,把誠信教育延伸到經濟領域的決策群體,加大對經濟領域內強勢群體的誠信管理,強化對單位負責人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強化單位領導人在會計工作中的法律責任,使他們能自覺維護《會計法》的權威,保護會計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對于提升會計信息質量至關重要。
3、提升會計人員道德素質,鑄造中國會計誠信精神。首先,在市場經濟建設中必須充分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質,形成符合當今歷史發展階段的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其次,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會計誠信教育。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會計工作者,其所受的會計教育也有所不同。道德問題知易行難,會計誠信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觀念變成習慣、規范變行動的過程,是知與行相統一、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會計行業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結合會計業務工作,開展具有會計行業特色、會計職業特點的道德實踐活動,把誠信的觀念貫穿于會計實際工作中去。
4、強化會計監督機制,實現會計監督體制創新。近幾年來,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其數量和質量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差甚遠,有的還出具虛假的財務報告,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社會監督力量。當前,要大力發展注冊會計師事業,充分發揮社會審計的公正作用。要依靠注冊會計師這種社會監督力量去監督企業的會計行為,但同時必須明確注冊會計師對會計信息審查鑒證的法律責任,促使注冊會計師努力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對不負責或違反職業道德的注冊會計師要制訂具體的處罰措施。
5、修訂完善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隨著我國會計法規體系的日益健全和完善,各財政部門、各行業會計協會應依據我國會計工作和從業人員的現狀,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及時修訂完善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研究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職業道德體系。明確規定會計人員必須具備的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會計業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會計師事務所對同一客戶不能既做審計業務又做管理咨詢業務。會計師事務所不能因爭客戶和巨大的商業利益而失去獨立性。
6、建立會計誠信檔案。建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會計機構負責人或會計主管的電子誠信檔案,以法律的形式規范會計誠信數據的取得、公示披露以及會計誠信信息共享等制度。
7、繼續推進會計委派制。為使會計機構的執業不受干擾,穩定會計人員的地位,保證會計人員的獨立性,使其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放心大膽地履行監督職能而不受制于企業領導,避免“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的兩難境況,應進一步推進會計委派制,從源頭上消除會計造假的違法行為。
總之,只有全面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提高整個會計行業的誠信度和公信力,在全社會重塑會計行業誠實守信的新形象,才能建立一支適應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素質的會計從業隊伍,保證中國會計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