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導產業的選擇與培育,是經濟發展與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如何選擇和培育主導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政策引起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將影響力和感應系數都大于1的產業部門作為主導產業,它們有強輻射和強制約的雙重性質,將直接決定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主導產業,產業關聯,影響力系數,感應度系數
中圖分類號:F2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018-03
1.主導產業
最早提出主導產業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經濟史學家沃爾特·惠特曼·羅斯托。根據他的闡述,主導產業是指能夠依靠科技進步或創新獲得新的生產函數,能夠通過快于其他產業的“不合比例增長”的作用,有效地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快速發展的產業或產業群。
一般認為,需求收入彈性與技術密集度是選擇主導產業的基本前提條件,產業的帶動效應是選擇主導產業最重要的標準。羅斯托認為,主導產業對一產業結構系統的引導功能是通過帶頭作用實現的,而帶頭作用的實現則依賴于直接與間接關聯效應,因此,“較強的關聯與擴散效應”成為主導產業的最主要選擇基準。
2.產業波及效果分析
任何一個產業部門的生產活動通過產業間的聯系方式,必然要影響到或受影響與其他產業的生產活動,這就是波及。這里把一個產業影響其他產業的”程度“叫做產業影響力;把受其他產業影響的程度叫做該產業的感應度。在進行經濟主導產業研究時,主要是利用投入產出法中的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來衡量、分析和反映產業關聯強度,確定地區主導產業。
2.1影響力系數
影響力系數是反映國民經濟某一部門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所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及程度。影2002年,國內的投入產出表將全國的國民經濟劃分為42個部門,由影響力系數的計算公式,我們計算出了各個產業部門的影響力系數。由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力系數最大的為產業編號19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部門,影響力系數為1.395393;第二,為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部門,影響力系數為1.284621;第三為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部門,影響力系數為1.26078;第四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部門,影響力系數為1.25827。前13位產業部門的影響力系數均大于1.15,對其他產業的波及影響程度遠超過全社會平均影響水平。并且2002年我國影響力系數大于1的有21個部門,遠多于2000年的9個部門,1997年的8個部門,且這21個產業部門大多集中在第二產業,其中尤其以制造業居多。
2.2感應度系數
感應度系數是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最終使用時,某一部門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也就是需要該部門為其他部門的生產提供的全部投入量。感應度系數一般用符號表示,計算公式為:
表示第i部門所受到的感應程度等于全社會平均感應水平。當時,表示第i 部門所受到的感應程度低于全社會平均感應水平。感應度系數越大,第i 部門對其他部門的推動作用越大。感應度系數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對某一個產業部門產品的需求與依賴程度,從一定角度,反映了某一產業部門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保證整個產業結構升級所起的作用的大小。
根據感應度系數的計算公式,我們計算出了2002年國內的投入產出表中各個產業部門的感應度系數。由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感應度系數最大的為產業編號3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部門,感應度系數為2.153738,其次為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部門,感應度系數為2.140346。前五位產業部門的感應度系數均大于1.45,他們所產生的感應程度遠高于全社會平均水平,對其他部門的推動作用超過全社會平均水平。并且2002年我國感應度系數大于1的有19個部門,遠多于2000年的8個部門,1997年的9個部門和1995年的7個部門,且這19個產業部門大多集中在第二產業,原材料、能源和運輸部門等基礎產業和傳統的加工制造業部門,其產品大多具有中間產品的性質,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及金屬礦采選業這兩個部門的感應度系數達到2.14以上,多于社會平均值的2倍。
3. 主導產業的確定分析
如果一個產業的影響力系數與感應度系數均較大, 那就表明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都大于1且位居前十位的有產業部門具有強輻射和強制約的雙重性質,應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點產業,它們的發展將直接決定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應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
結合我國國民經濟分析,可以認為制造業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點,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制造業的影響力系數值和感應度系數值大多大于社會平均水平,并且呈上升趨勢。如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它們的附加值高,產業鏈長,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大,均為我國的主導產業,應重點扶持。
參考文獻:
[1]董承章.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2]江世銀.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江小涓.世紀之交的工業結構升級[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4]劉起運.宏觀經濟數理分析方法與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郭克莎.工業化新時期新興主導產業的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3,(2)
[6]江世銀,李長詠.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J].理論前沿,2003,(12)
[7]蔣燕,胡日東.中國產業結構的投入產出關聯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5,(11).
[8]李永.我國目前產業關聯結構效果的實證分析[J].廣西社會科學,2003,(3).
[9]王秋紅,陳幼明.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地區主導產業選擇[J].商業時代,2006,(30).
[10]中國投入產出學會課題組.我國目前產業關聯度分析[J].統計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