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法治環境是金融生態的主要構成元素。金融法治建設的狀況必將直接影響和制約著金融生態平衡,決定著金融生態的未來走向。當前,我國金融法治建設尚存諸多盲點,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進:第一,加快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制;第二,加快征信立法步伐,規范征信業的發展,推動征信體系建設;第三,嚴厲打擊金融欺詐行為,凈化金融市場;第四,拓寬金融信息公開渠道;第五,提高金融行政執法的效率和法治水平;第六,加強金融行政執法環境建設。
關鍵詞:金融生態;金融法治環境;金融法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D9922.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129-02
一、金融生態的概念及內涵
關于“生態”一詞,通常從生物學上的意義上講,是指涉由生物及非生物自然因素構成的各種生態系統的整體。人類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地球生態系統潛在地、長期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著持續影響。同時,人類的各種生存和發展活動也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著前所未有的型塑作用。
顯而易見,“金融生態”一詞屬于仿生態學概念。在傳統經濟學、金融學理論體系中,我們無從檢索到類似術語。此概念的提出,正是從類比的意義上借鑒了生態概念的合理內涵。將金融機構比作社會經濟體系的成員之一,隱喻其生存和發展無法離開所處的外部環境。從廣義上講,這種外部環境既包括宏觀的經濟大環境,亦包括微觀層面的金融環境;既包括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的法律、經濟、政治、信用環境等因素,又包括金融體系的內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業、金融產品,通過資金鏈條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系統。
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最早將生態學概念適用于金融領域,提出有關金融生態的一系列概念,并強調運用生態學方法考察金融問題。由此,諸如金融生態或者金融生態環境等相關概念方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于各類金融書刊,至今方興未艾。
事實上,周小川行長提出關于金融生態的新型研究理念和思路并非空穴來風,而的確是著眼于當前我國金融市場秩序惡化、金融系統發展失衡的現狀所提出的,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效性。這種現狀如不能加以改變,勢必危及整個金融業的穩定,甚至對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損失。我們亦不難感受到,概念本身就蘊含著對于尋求中國金融體系良性循環和平衡發展的焦慮與期待。
二、金融生態平衡的首要條件:金融法治環境
第一,法律是規范主體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金融法律就是規制金融主體之間相互關系及其行為方式的具有最低容忍度的規則體系。金融法律為確認和維持金融生態平衡狀態給出了一整套價值準則、行為規范和實施方案,它界定著金融生態各子系統之間的邊界。諸如金融產權規則、交易規則等,作為實現和維持金融生態平衡的基本規則,均在金融法制體系中得到具體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全完善的金融法制體系是一個安全穩定的金融市場得以存在的首要條件。沒有健全的金融法制體系,就不可能有穩健的金融市場。
第二,構建金融法治環境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預防、克制乃至消除金融市場的失靈狀態,補充和達成金融市場不能完成的經濟功能,避免市場有限性對金融業的影響。
綜上,金融法治環境是一個完整健康的金融生態的必然構成,在維持金融生態平衡中承擔著首要職責。正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所言,金融法治環境是金融生態的主要構成元素。金融法治建設的狀況必將直接影響和制約金融生態環境的有序性、穩定性、平衡性和創新能力,決定金融生態的未來走向。因此,必須大力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努力構建金融法治環境,穩步推進金融生態平衡。
三、加強金融法治建設的實際意義和功能
從功能意義上講,金融法治建設旨在創設金融主體的活動規則,以期維護和促進金融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構建金融法制,意味著健全金融主體的市場準入、退出和公平競爭機制。這就使得實現金融組織的優勝劣汰,保持金融生態環境的良性運轉成為可能。
其次,構建金融法制,意味著規范金融監管、金融組織自律和金融創新等金融活動領域,建構金融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機制。這就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確保金融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適應性,提供了一個剛性的制度化操作平臺,避免了長期以來政策調整的軟肋之憂。
再次,構建金融法制,意味著通過對不同類型的金融組織、金融產品和金融活動實施金融立法。這種立法的必然結果是,各種金融組織和金融活動的發展空間將得到有效延展,金融生態環境的物種多樣性得以保持,金融創新得到不斷激勵。
四、我國金融法治建設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已經步入“深水區”,金融法治建設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黨中央、國務院對于金融法治建設高度重視,取得了很大成就,此不贅述。然而,一些重大的金融法制問題尚未在法治層面上得到最終妥善解決。這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領域。
(一)規范的金融機構和其他企業市場退出機制缺失
規范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是構建金融法治環境的核心內容之一。當前,規范的金融機構市場化破產機制尚未在我國建立。這直接導致以下不利后果的產生。
一方面,對金融行業的過度保護,導致經營不善乃至嚴重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無法及時退出市場。加之金融機構破產法律制度缺失,中央銀行和各級財政又不得不采取非市場化的救助手段,使得問題金融機構的風險繼續沉淀累積,從而最終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資產質量和經營水平。
另一方面,即便是少量采取市場退出措施的金融機構,其關閉仍主要通過行政手段完成,帶有明顯的政策性特征。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存款人和投資人保障機制,金融機構的債務(尤其是個人債務)往往還是由政府兜底,隱含著很大的道德風險。
規范的金融機構和其他企業市場退出機制的欠缺,導致當前我國金融生態環境負擔沉重,制約了我國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的發展。
(二)金融信用法治環境尚待完善。金融信用環境的建設是一項復雜工程,它要求在金融市場上包括金融機構在內的各個交易主體,都能夠本著誠實守信的市場交易理念進行交易。作為金融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金融信用環境不僅是文化建設、更是法制建設的結果。當前金融信用法治環境的不完備突出表現,在信貸征信業尚欠缺專門法律或法規加以規范,征信業的定位、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不夠明確,對征信機構、征信業務活動進行監管無法可依。
(三)金融法治力度薄弱。對金融違法犯罪行為的有效打擊是金融生態環境自我調節、自我凈化機制的基礎。現行《刑法》的有關規定不能滿足打擊金融犯罪行為的要求。《刑法》關于挪用資金罪的規定,僅適用于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挪用客戶資金的行為,而不適用金融機構挪用客戶資金、資產(如國債)的行為;對操縱金融機構挪用客戶資金、資產的單位和個人,也很難根據《刑法》加以制裁。
(四)金融執法環境堪憂,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干預主義問題嚴重。執法環境對金融生態環境各項功能的充分發揮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金融執法環境的缺陷主要是執行時間長、程序復雜、成本高昂,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干預比較嚴重。
五、關于加快金融法治建設的前瞻性思考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從制度建設和執法環境建設兩方面入手,加快構建高效合理的金融法治環境乃至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加快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制,這是實現金融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法制條件。金融業是任何一個現代市場經濟國家所必備的命脈產業,是體現和決定一國真正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標桿。然而,金融業的高度市場化并非是孤立無依的,必須有各類市場主體完成高度市場化的產權改制相配套實施。
二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加快信用數據的累積,提高全社會信用質量和水平。這就必須加快征信立法步伐,規范征信業的發展,推動征信體系建設,為培育良好的信用文化夯實法制基礎。征信法律制度應當明確征信業主管部門、監管職能和相關法律責任,明確征信機構的市場準入條件,規范高級管理人員的任職管理和從業人員的從業管理,規范征信業務的管理,包括信用信息的采集、存儲、加工、披露和使用,明確中央基礎數據庫的法律地位及其與征信機構之間的關系。
三是嚴厲打擊金融欺詐行為,努力凈化金融市場。只有嚴厲懲治挪用金融機構客戶資金、資產的違法犯罪行為,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才能有效維護社會秩序和金融穩定,充分發揮金融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和自我凈化功能。當前,應當進一步擴大金融欺詐犯罪主體的范圍,建立健全修改有關委托理財、金融衍生產品、金融結構性產品和金融控股公司等相關法律規范。
四是提高會計、審計和信息披露等金融信息公開的標準,拓寬金融信息公開的渠道。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長期以來,我國金融領域頻繁暴露出的一系列諸如宏觀調控不靈、監管不力、信貸資產流失等高發問題,很大程度上講是由于金融信息不公開所致。正是由于有關金融宏觀調控、金融監管、金融交易等各個領域的金融信息不公開、不透明,不法分子才有機可乘,致使腐敗、欺詐、非法拆借等法外因素長期阻礙金融生態的和諧發展。
五是培育和普及依法行政的理念,提高金融行政執法的法治化水平。這就要求各級金融行政機關必須高度重視和認真貫徹落實《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銀行業監管法》、《人民銀行法》等一系列金融行政法律法規,把提高金融行政執法水平與搞好金融執法干部隊伍建設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