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工是中國社會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群體,如何解決農民工問題,關系到國家穩定和民族繁榮。近年來,在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和輸出地相繼出現“民工荒”,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民工荒”的本質無非就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失衡,在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及托達羅模型框架下考察勞動力的供給行為是解釋“民工荒”現象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農民工;民工荒;勞動供給
中圖分類號:F304.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162-03
一、引言
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深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各地出現了聲勢浩大的“民工潮”,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城市,涌向發達地區尋求就業機會。這是我國在長期二元經濟中所積累的勢能在體制松動下的補償性釋放,農民工進城就業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但從2004年開始,珠三角、閩東南、浙東南等加工制造業聚集地區出現了大范圍的“民工荒”,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進入2004年下半年,“民工荒”不同程度地在作為農民工的主要輸出地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出現,這些地區的不少企業出現了招工難的現象。廣西曾經被視為取之不盡的廉價而豐富的農村剩余勞務資源的輸出地,2005年初開始感到了“民工荒”的壓力。安徽是勞務輸出的大省,2006年初首次出現了“民工荒”。本文試圖在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及托達羅模型的框架下,從勞動力供給行為的微觀經濟學視角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二、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框架下的勞動力供給分析
1.兩代農民工的劃分
第一代農民工,即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工,他們當中很多人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從農業和農村中流出,成為“民工潮”的主體。第二代農民工大多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他們構成了“民工荒”的主體。在不同時代成長的農民工有著不同的閱歷和特點,導致他們的追求目標、偏好不同。從心態和文化習俗來看,第一代農民工更接近于農民,對城市認同感較低。第二代農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較高,但與城市中的勞動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和進入正規就業市場的本領,心中過高的期望與所面對的正規就業市場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無法真正立足,成為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兩棲人”。
2.第二代農民工的勞動供給與“民工荒”
(1)工資率的決定
工資率w由市場決定且與勞動者素質成正相關。第二代農民工雖然文化程度比第一代農民工要高一些,但仍然缺乏專業技術,缺乏競爭力,大多數人進入的是次屬勞動力市場,工作艱苦,工資低。第二代農民工選擇工作的參照系是城市,由于缺乏做農活經驗,對艱辛的工作有著強烈的排斥心理,更希望進入首屬勞動力市場,干體面的工作。生活社交范圍比第一代農民工廣,習慣于將自己與城市居民相比,相對剝奪感強烈,又由于物價水平的上漲,他們希望更高的工資補償。這樣,期望的工資水平和實際之間有較大的差異。
(2)非勞動收入
效用函數:U =U(Y,H),Y>0,0 時間約束:H =24-L,L是工作時間 預算約束:Y=w/p·L +Y0 =w/p·(24-H)+Y0 則U =U(w/p·(24-H)+Y0,H) 由均衡條件得:-dY/dH =w* /p 三、托達羅模型框架下的勞動力供給分析 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的一個暗含假定是工業部門中不存在失業,即農村勞動力到城市中找工作,就業率可以達到100%,這與事實不符。托達羅將二元經濟中勞動力流動的焦點放在工業部門的失業上,即由于某種原因,如在政策上設定最低工資、工會組織干預等,工業部門的工資具有下限且存在剛性,經濟中存在失業,農村勞動力即使進入城市也未必能找到工作。所以,托達羅認為,農業部門的勞動力為了謀求高收入欲向工業部門流動時,考慮的并不是工業部門的實際工資,而是將對工業部門的預期工資與農村實際工資進行比較。如果用w0表示工業部門的工資,L和L2分別表示工業部門的在職人數和失業人數,那么,工業部門的預期工資就可以表示成(Lw0)/(L + L2)。托達羅模型的機制是:只要工業部門的預期工資高于農村部門的工資,農村勞動力就會向工業部門轉移,勞動遷移的人數增多,工業部門的失業人數就會上升,預期工資隨之下降;當工業部門的預期工資與農村部門的實際工資相等時,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便會停止,從而達到勞動力轉移的均衡,即: + L2),其中,w是農村部門的工資率。在同等條件下,按托達羅模型的假設,城市工業部門所能容納的農村勞動力將會更少,因而會加深“民工荒”的程度。此外,農民工在勞動力轉移中保留土地是我國勞動力轉移的一個特色。農村勞動力轉到非農行業務工,但在農村仍然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不失去在農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一旦他們找不到工作,仍可以回到農村從事農業,在農村仍有其基本生活的保障。近年來,中央對農村實行先減后免農業稅的政策,并將以工哺農、促進農業發展作為戰略方針來抓,使得土地價值上升,農民工更關注自己持有的土地。這又進一步加劇了“民工荒”的程度。 四、政策建議 解決“民工荒”問題,需要對經濟社會全局作出統一籌劃。從長遠來看,一是要減少勞動力供給數量。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人地矛盾尖銳,因此,要徹底改變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不對等的局面,控制人口數量,使勞動力市場的絕對供給減少。二是要增加勞動力需求。勞動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只有大力發展經濟,鼓勵農民工自主創業,增加勞動力需求,才能改變供需雙方的不平等地位,使農民工擁有選擇的自由。從中期來看,一要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知識密集型產業、介于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之間的產業、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這三種相對集聚的梯次產業布局。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輸入地,打造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在經濟欠發達的輸出地,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集聚,在兩者的中間地帶,則建成介于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之間的產業集聚。二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培育勞動力市場,建立全國統一、規范的勞動力遷移制度,制定社會保障、勞動保護、最低工資標準、戶籍管理等法律法規。從近期來看,最為有效的途徑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的制度,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持力度。“民工荒”實際上是“技工荒”,缺乏的是技術工人。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經濟起飛初期,經濟增長率都會比較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的逐步推進,有些企業或產業開始向知識型轉變,這必然帶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技術、資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要求企業的職工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因此,一方面要對現有農民工實行補償性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堅持職業與技能導向,加大農民工培訓;另一方面,要積極創辦各類職業技術大、中專院校,培育一批新時代的“藍領”大軍。 參考文獻: [1]劉懷廉.中國農民工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汝信,陸學藝.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余蔚平.政府、市場與增加農民收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4]郭繼強.次級勞動力市場中農民工勞動供給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5. [5]崔彩周.“民工荒”的積極效應探析[J].改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