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的提升,莆田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莆田市作為沿海新興的一個城市,擁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后發資源。優化空間布局對一個城市發展的推動力量是巨大的,莆田的發展現狀決定了莆田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向海邊發展、建設濱海新城必將成為莆田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融合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格局,科學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建構新時期莆田城市化核心戰略價值。
關鍵詞:莆田市;區位優勢;空間結構;濱海新城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0-0165-04
莆田市,古稱“興化”、“莆仙”。其區位優越,屬福建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臺灣海峽西岸,北接省會福州市,南連閩南“金三角”,東望臺灣,西觀內陸。
回首過去的發展,從海峽西岸繁榮經濟帶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提升過程中,似乎使得夾在廈門、泉州和福州三大區域中心城市之間的莆田,處于某種程度上的邊緣化。早在1989年,湄洲灣就被交通部定為全國四大國際中轉港之一。到現在為止,其他三個港口都已發展成億噸大港,而湄洲灣的港口乃至整個莆田的城市建設仍是進展緩慢。
但是近年來,莆田媽祖城、濱海大道、城港大道、荔港大道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的開工建設,拉開了濱海新城建設的序幕。福廈鐵路和向莆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動建,又將進一步凸顯出莆田作為“海西”戰略中堅的潛在地位。
一、莆田空間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一)莆田發展的滯后因素
莆田市是20世紀80年代初誕生的年輕城市,現有人口301萬,人口較為密集。雖處沿海城市,但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且區域不均衡,空間結構上顯得混亂無章,每走一步就會破壞城市大量的資源,而且至今仍未建成一條鐵路經過莆田。而作為海峽西岸和閩中地區這么重要的一個區位,整個城市的發展卻未顯卓見。
從城市空間結構角度上看,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城市發展現況要歸結于改革開放以來莆田的城市規劃。當時的城市規劃是以莆田市舊縣城為市中心建設,向郊區拓展發展,城市交通以國道福廈公路為主,其城市結構主要是沿著公路兩側建設。城市空間布局向海邊發展決心不夠,卻把城市建設在肥沃的木蘭溪平原,并沿著涵江一帶發展。盡管市中心區域的建設在近些年來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這樣的發展一方面破壞了木蘭溪平原肥沃的土地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另一方面,忽視了市郊廣大地區和仙游縣的經濟發展,導致地區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從近幾年莆田市GDP上看,整個城市的發展明顯落后于福建省內其他一級市。
(二)莆田發展的動力因素
媽祖城是于2005年5月1日動工興建,媽祖城位于莆田湄洲島與秀嶼港之間,忠門半島東南角,與湄洲島隔海相望,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媽祖城將分為綜合服務區、濱海度假區、文化古跡風貌區、漁港游艇碼頭區、生態休閑區及紫霄洞風景區等6個功能區。2007年3月,莆田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市人民政府關于《莆田市媽祖城總體規劃》,標志著媽祖城規劃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該城規劃定位為“具有東南沿海風貌的花園城市、現代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水上都市”,確定按照近、中、遠期階段性目標有序推進。在近幾年,莆田將著力于5.68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三年內基本完成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五年初具規模,進而實施中、遠期建設,構建16平方公里的濱海新區乃至60平方公里的湄洲港新城。
媽祖城的規劃建設是莆田市構建湄洲灣港口城市的切入點,將使莆田主動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大格局。興建媽祖城可以使港口資源與媽祖文化兩大主要優勢有機的結合起來,建設具有亞熱帶濱海城市特色的媽祖城,與媽祖祖廟遙相呼應,文化向外中心輻射,弘揚媽祖文化,發展旅游經濟,同時,利用港口資源發展貿易,進一步推動市內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帶動莆田經濟開發大建設。
同時,2008年福廈鐵路的即將完工,和2007年的向莆鐵路的動工建設,給莆田市交通樞紐的完善帶來了強大的發展動力。福廈鐵路將設涵江站、莆田站及楓亭站三個站,它將搭起東南大動脈,是連接福州和泉州、廈門的一個重要樞紐。福廈鐵路再與向莆鐵路有機地連接起來,為湄洲灣港口群提供后方通道,發展湄洲灣港口建設,讓中西部地區成為其物流延伸的廣闊的腹地,發揮湄洲灣的重要地理價值,形成“海西”建設的一個非常系統的交通網絡,為莆田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動力沖擊。
(三)莆田空間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
在莆田,從現有的空間布局上看:第一,莆田市中心及涵江一帶發展受阻,每一步的城市建設都要毀壞大面積的水稻田,犧牲大量的環境資源,城市建設舉步維艱,其局限性日益凸顯。第二,木蘭溪平原這么優良的水稻田卻用來建設城市,破壞了原有生態農業的發展,資源沒有得到最優配置利用。第三,廣闊的海邊地區落后且尚未得到開發,港口資源閑置。第四,莆田人口增長迅速,城市人口逐漸擁擠,農村人口和山區人口也越來越多。第五,產業結構分配不合理,工業的迅速膨脹和資源的迅速消耗,使得生態農業大幅縮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莆田城市空間布局不協調,其建設局限性日益明顯,城市資源沒有得到最優的配置利用,城市人口需要轉移,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原有的城市規劃已不適宜城市的進一步擴建。為了城市的長遠發展,莆田城市空間結構需要調整。
莆田市在“十一五”城市發展建設規劃內容中強調:要做強做大中心城市,推動“城以港興、港為城用、港城互動”戰略,把城市化水平從現有33%提高到45%以上。這樣一個戰略規劃的提出,更加使得莆田城市空間結構需要在本質上的一個調整。
2007年莆田市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39.38億元,相比前幾年,已躍居全省市第五名,可以看出莆田作為一個新興的充滿活力的城市的發展潛力。可以說,湄洲媽祖城的建設、鐵路交通樞紐的完善給莆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莆田市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規劃報告中指出,在近年來的工作中,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持續提速增長,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啟動,莆商民資回歸工程初取效益,湄洲灣港口城市建設拉開框架,產業集群的壯大等等,這些工作績效可以反映出莆田市人民政府開始著手于空間結構的調整。同時,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建設更加凸顯出莆田的戰略區位優勢,這些年的落后發展也更加需要莆田重新調整好空間結構,做個長遠科學的城市規劃,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二、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的戰略思考
城市的發展戰略規劃關系到城市的發展方向、發展時機的把握和城市的整體協調,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和交通樞紐的完善給莆田帶來了歷史機遇,城市要健康發展,就需要莆田作出城市空間布局上的調整。
(一)向海邊發展
莆田作為一個沿海的年輕城市,其基墊是在舊莆田縣城發展起來,縣城拆遷建新城,缺乏科學遠見的規劃,城市發展秩序出現紊亂,再加上多年來文物保護出現漏洞,這樣的發展規劃已經破環了木蘭溪兩岸孕育起來的文化和生態環境。廣闊的木蘭溪平原土壤肥沃,是適宜種植水稻、發展農業的很好的土地資源。目前,莆田這樣的一個發展環境無疑對城市的長遠規劃來說,不是一條很科學的道路,為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探索出一條科學的發展道路。
莆田市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和平海灣三大港灣,而地處湄洲灣北岸的諸多半島,其所在區位和資源優勢是其他縣區無法比擬的。第一,從人口地理上看,在莆田秀嶼區人口有78萬,是莆田市人口最多的區,同時它有著廣闊的土地面積,其地質是有個很好的巖石構架,地貌主要為臺地,低丘和平原。這樣優越的地質地貌為城市發展建設創造了條件。第二,港口資源。湄洲灣是我國的四大深水良港之一,北岸可供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長達30公里,相當于我國現有萬噸級以上泊位所占岸線長度的一半,可以建深水泊位100個。5萬噸輪船可自由航行,10萬噸輪船可乘潮進出,灣口至斗尾可接納30萬噸輪船。第三,媽祖文化。湄洲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促進與臺灣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祖國統一。
在當前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莆田需要做好空間結構的調整。從空間布局上看,若選址以廣闊的笏石半島來作為新市中心建設,向海邊發展:
第一,以現在在忠門半島建設的媽祖城為啟動點,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扶持建設,在北岸建起區域經濟中心,以現代化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為主,結合港口資源大力發展工商業、旅游業和科技產業,在湄洲灣北岸建設起一片城市星光。
第二,舊市區保留作為文化政治中心,繼承保護傳統的文化基墊,主要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并沿著木蘭溪兩岸建設富有莆田特色文化氣氛的小城鎮,傳承莆田文化,如莆田戲等,發展文化旅游。
第三,充分利用莆田的自然資源,可以沿著木蘭溪兩岸和仙游廣闊的山丘地區發展生態農業,建設一個漂亮的生態城市。向海邊發展戰略,不僅可以保護原有的木蘭溪文化和生態環境,而且拓展了城市發展的空間,發展湄洲灣資源優勢,沿著海濱建設新城區。同時,莆田鐵路交通系統的建設和公路交通系統的完善也為向海邊發展創造了條件。
(二)建設濱海新城
按照湄洲城的建設規劃,媽祖城面積約60平方公里,核心區用地面積5.52平方公里。它是集賓館接待、商業金融、文化娛樂、旅游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具有南方濱海特色的現代化旅游綜合服務區。規劃定位為“具有東南沿海風貌的花園城市、現代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水上都市”,可以說,為城市發展作了一個很好的定位,也適應了當前中央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需求。但媽祖城建設只是莆田深入湄洲灣港口建設的一個切入點,要想充分發揮莆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莆田需要有決心建設濱海新城。
為了改變當前較為被動的局面,莆田市需要調整現在的空間結構,向海邊發展,建設濱海新城。莆田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早調比晚調好,不調將會很被動。而建設濱海新城是一個大型的工程,對城市建設需要做出系統的規劃:
1.城市現代化。在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個城市的健康發展應該以其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空間結構的日益優化為目標,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莆田濱海新城的建設在未來的發展應該致力于教育、科技、文化和衛生的投入,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優美的環境、發達的經濟與文化、高素質的市民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理想環境。
2.城市輻射化。可以說媽祖城是挺進湄洲灣建設的一個啟動點,提供了濱海新城建設的動力。莆田在未來的幾年應以媽祖城建設為重點,招商引資,加快建設步伐,帶動湄洲灣地區的經濟發展。莆田應該充分利用城市化所能帶來的輻射化,因為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就會產生一定的“輻射”效益:一方面,濱海新城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就會向周圍地區流動,這樣濱海新城的建設和發展的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服務功能將使得周圍地區受益;另一方面,濱海新城與舊市中心和其他縣區之間所建立起的立體交通體系和信息體系都會使得沿路廣大地區受益,形成“輻射”效益。
3.城市生態化。一個城市若發展了經濟建設,卻犧牲了生態環境和耗竭巨大的資源,無疑是入不敷出的。向海邊發展戰略,莆田在建設濱海新城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城市生態保護,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生態環境優美的宜居城市。
(三)城市發展定位
莆田的向海邊走戰略,在空間結構上的調整,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濱海新城的建設促進了工業、商業和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實行現代化建設,拓展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另一方面,在舊市區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經濟、教育和文化,把工業轉移到濱海新城建設區去,在木蘭溪平原和仙游廣大山丘地區可以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一個漂亮的生態城市。所以說,未來莆田的城市發展可以定位成現代化港口綠色旅游生態城市。
三、空間結構調整的戰略價值
莆田空間結構的調整有其歷史必然性,城市的建設需要一條健康科學的發展道路。實現向海邊發展,建設濱海新城,滿足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方案實施上,調整莆田的城市空間結構有其重要的戰略價值。
1.優化了空間結構,為城市發展拓展了空間。從城市內部上看,莆田濱海新城的建起,一方面減輕了舊市區所承受發展帶來的空間擁擠感,讓舊市區更好地發揮好教育、文化功能定位;另一方面,向海邊發展,有利于拓展莆田的發展空間,使得港口資源和媽祖文化旅游資源有機的結合,優化資源的配置。從城市外部上看,占據了諸多地理格局正中聯結點和擁有著諸多后發優勢資源的莆田,既可以左右開弓,主動吸納來自福廈泉、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區的輻射,融入各種層面區域經濟技術的分工、協作與競爭;又可前后關聯,承接來自國際和臺灣的產業轉移,開拓內陸中部崛起的縱深腹地,加速自身城市化進程,從而轉換吸納為溢出,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戰略大空間。
2. 發揮區位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濱海新城的建起,使得新城區將以傳統輕工業、科技產業、港口貿易業、文化旅游生態產業發展為主,而舊市區將以教育、文化和相關第三服務產業發展為主,廣闊的木蘭溪平原和仙游山丘地區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各縣區的產業發展就會因整個空間結構的調整而促進該地區的產業集群化,利用各縣區的區位特點,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更加合理地優化產業結構。
3.提高了市容市貌,轉變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現代化港口綠色旅游生態城市”這么一個城市定位的提出,重新樹立起城市形象,扭轉了當前被動的局面。莆田在努力實現這一城市品牌的同時,空間結構上的調整也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城市名片的提升對莆田城市的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4.發揮各縣區的區位特色,帶動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濱海新城的建設將打通秀嶼區的港口腹地,促進全區的經濟建設,木蘭溪平原水稻田和仙游廣大山丘地區的生態農業建設,促進了市轄區和仙游縣的生態產業經濟發展。同時,市中心的轉移,擴大了交通系統網絡,將各縣區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各縣區發揮好區位特色,改變原有的不均衡、缺乏源動力的發展。
5.政府政策的支持,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資外商,融入巨大的資金,使得重大項目的投入和科技產業的發展,促進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大力啟動“民資回歸工程”,吸引莆商回來建設莆田,巨額的莆商資本是莆田經濟建設的堅強后盾。
6.為城市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莆田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給社會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包括吸引的人才、資金、信息的流入,工商業的進駐,重大項目的投入,廣大的市場需求,激活了湄洲灣交通血脈,喚醒了全社會的建設意識,給莆田發展帶來勃勃的生機。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給莆田帶來了重大機遇,交通系統的完善和政策的投入,給莆田可以向海邊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莆田要發展,就需要調整空間結構。換句話說,莆田如果不是海濱城市,就不是漂亮的繁榮的城市。向海邊發展,建設濱海新城,調整城市空間結構是莆田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必將成為海西建設的一個戰略要地。
參考文獻:
[1]梁金枝.加快莆田市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西部科技,2005,(6):2-3.
[2]許開瑞.開發湄洲灣建設現代化工商業港口城市[J].發展研究,1994,(8):15-16.
[3]張娟娟,陳杰.莆田欲借“海峽西岸經濟區”實現后發[J].中國經濟周刊,2005,(47):32-33.
[4]李文洪,鄭啟浦.修建福廈鐵路的經濟與戰略意義[J].莆田學院學報,2003,(2):33-36.
[5]林開亮.淺析縣域經濟的發展路徑——以莆田市為例[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1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