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說明】本單元選自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級,涉及課文有:《風箏》《羚羊木雕》《擁你入睡》《散步》《散文詩兩篇》(《金色花》《荷葉母親》)。本單元主要以家庭、親情為主題。選文兼顧散文、詩文,兼顧古今,兼顧中外。
同時,人教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5單元也以此為主題,課文有:《風箏》《羚羊木雕》《散步》《詩兩首》(《金色花》《紙船》)《〈世說新語〉兩則》。
【參與學校】哈爾濱市風華中學。
整體設(shè)計與教學策略
孫欣
【整體設(shè)計】本單元的整體教學思路:每個篇目的教學均以主問題引領(lǐng)為主。
●《散步》一課以朗讀和人物探究為主。在熟悉課文的情節(jié)發(fā)展后,提出主問題:“說說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進而實現(xiàn)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要求學生結(jié)合具體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對課文進行深入挖掘。同時景物描寫也是課堂教學不容忽視的方面。
●《羚羊木雕》分兩課時進行。教學中我們依舊以朗讀和人物分析作為重點。
第一課時,首先傾心朗讀走入課文,然后整體感知: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然后再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為第二節(jié)課的深入分析做準備。
第二課時,提出主問題:“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完成。本課還設(shè)置了辯論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我們可以準備幾個親情故事來引導學生,使辯論雙方達成共識,解決難點——友情需要珍視,親情需要理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金色花》的教學分7步。1.營造氛圍,導入新課;2.自讀詩歌,初步感受;3.美讀詩歌,咀嚼品味;4.整體感知;5.比較閱讀;6.質(zhì)疑拓展;7.文章寫法的滲透。
●《荷葉母親》。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感知內(nèi)容,思考:“這首散文詩描寫了什么情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然后是精彩朗讀展示,配樂朗誦學生喜歡的段落。接著進入主問題探究:“為什么作者看到荷葉能想到母親?細讀課文描寫荷葉和荷花的語句,談?wù)勀愕陌l(fā)現(xiàn)。”最后是仿句練習。
●《擁你入睡》。第1步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第2步配樂自讀,整體感知;第3步圈點勾畫,精彩展讀;第4步揣摩語言,品味真意;第5步總結(jié)方法,學以致用;第6步妙語佳句,開啟文思;第7步自讀家信,感悟親情;第8步真情告白,回饋親恩;第9步教師寄語,激情勉勵;第10步特別作業(yè),延續(xù)感動。
此課開發(fā)“家長”這一課程資源是一個亮點。第7步需要家長事先給孩子寫一封信,傾述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忘的經(jīng)歷。
●《風箏》一課略講,通過主問題“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這篇彌漫著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貫穿全文的教學。
【教學策略】在集體備課中我們把《羚羊木雕》《擁你入睡》《散步》《散文詩兩篇》作為重點篇目,每人選擇其中兩篇作為自己的詳講篇目。將《風箏》作為略講篇目。
《風箏》過去一直是講讀篇目,我們?yōu)槭裁礇]有把它處理成詳講篇目呢?
因為我們所教的學生年齡較小,而《風箏》寫作年代離我們比較久遠,年幼的學生很難理解當時由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fā)的驚異和悲哀;很難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中所表達的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jīng)全然忘卻的悲哀。所以根據(jù)學情我們組決定不按以往的教學把它處理成詳講重點篇目,而是處理成略講篇目,而把貼近我們生活的《散步》《羚羊木雕》《擁你入睡》等篇目作為詳講篇目。
劉爽老師根據(jù)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和與家長溝通的感受,將《擁你入睡》作為詳講篇目。
張寧老師所任課班級學生特別喜愛朗讀,《金色花》和《荷葉母親》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她便將《散文詩兩篇》確定為詳講篇目。我也將《金色花》和《荷葉母親》作為詳講篇目,將《羚羊木雕》處理成略講篇目。
李婷婷老師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際,把《羚羊木雕》作為自己的詳講篇目。
同時,備課組把《散步》確定為詳講篇目。因為這篇課文文質(zhì)兼美,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感情,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散步》教學設(shè)計
?笥付紀原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過程與方法:揣摩詞句含義,品味語言的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重點: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難點:理解一家人互相關(guān)心、互相尊敬的思想感情,感受和諧家庭的氛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課前2分鐘播放《我愛我的家》)
導語:聽到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激起我們對家的美好憧憬。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感受呢?“家”是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家能給我們溫暖,家能給我們信心,家能給我們力量。家是寧靜的港灣,家是人生騰飛的加油站。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溫馨和美的家。
【設(shè)計意圖】運用歌曲創(chuàng)設(shè)情境并對“家”加以闡述,用歌曲的優(yōu)美旋律撞擊學生心靈,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用詩化的歌詞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fā)他們對“家”的認真審視。
二、課文初體驗
此環(huán)節(jié)遵循一種由淺入深、由粗到細的認知過程,讓學生輕松走進課文。
1.找出陌生字詞。(提示寫法、字的意義,重基礎(chǔ),強調(diào)字音和寫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
2.請8名學生配樂朗讀課文,把握字里行間的情感。(學生自評朗讀的效果,使學生學會在朗讀中抒發(fā)情感。)
3.為了檢查閱讀效果,回答屏幕問題。
①散步的時間、地點。
②散步的人有哪些?
③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是怎樣解決的?
【設(shè)計意圖】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nèi)ス串嬋c,品味語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親情的溫馨。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主問題:說說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結(jié)合具體語句說說他/她有怎樣的性格特征,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探究文章的人物(小組討論)。
①“我”——孝順;“母親”——慈祥;
“妻子——賢惠;“兒子”——懂事。
②這種濃濃親情還體現(xiàn)在文中的哪些細節(jié)中?(預設(shè):我蹲下來背起母親,妻子蹲下來背起兒子。反映了“我”的家庭和睦,一家人其樂融融。)
③學生齊讀最后一段,交流對這一句話“中年人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的理解。
④你認為這個家庭怎樣?你對這個家庭中成員怎樣評價?(預設(shè):互敬互愛,溫馨和睦的家庭中母慈、子孝、媳賢、孫乖。)
【設(shè)計意圖】本篇課文為什么設(shè)置這個主問題呢?首先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家人相互尊敬、相互愛護、相互關(guān)心的和諧家庭的氛圍,那么就要引導學生分析出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互敬互愛;第二,家庭成員有責任感。那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把人物性格分析和找體現(xiàn)親情的句子作為切入點。在分析人物時我們進行了多種預設(shè):首先,學生選擇的人物可能不同,引導他們針對先提出的一個人物充分分析,分析透。其次,尋找的關(guān)鍵語句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一個側(cè)面,但是并不突出,要引導學生理解該句人物的重要特點。比如:當分析“我”這個形象,總結(jié)出“孝順”這一性格特征時,可能會有學生選擇最后一段作為關(guān)鍵語句,此時要指導學生理解中年人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從而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
接下來在探究中總結(jié)學法,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尋找相關(guān)語段、判斷描寫方法、透析心理性格。
四、美讀課文,加深體會(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
1.把握感情基調(diào):歡愉而深沉。
2.朗讀的語氣:溫和、親切中含莊重。
3.朗讀的語調(diào):平穩(wěn)、深沉、抒情。
4.朗讀的語速:中速略舒緩。
【設(shè)計意圖】本文是一首真善美的頌歌,閃耀著親情和人性的光輝。通過美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提升學生對親情的深層感悟,對人性美的理性思考。
五、拓展延伸
分享你的親情故事,編寫一條150字內(nèi)的短信發(fā)給你的親人,注意推敲文字,盡量做到語言優(yōu)美、句式整齊、表達真情實感。
【設(shè)計意圖】散步之美在于以小見大,以家庭生活的細節(jié)反映尊老愛幼的社會美德,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要讓學生接受靈魂的洗禮。所以,課到這里,我們又一次和學生進行談話,使學生回想家庭生活細節(jié),從而達到情感共鳴。設(shè)計講述親情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即通過這一活動,在親情的體驗中加深對課文的解讀。
六、結(jié)束語
(同步播放《相親相愛》配片)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親情的溫馨,我們無時無地不沐浴著愛的陽光。愛如久旱后的一場甘霖,愛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有了愛,家庭才更溫馨;有了愛,社會才更和諧。人世間一切的情與愛需要我們慢慢參與、品評,我們的家庭才會和美,我們的社會才會和諧。
一份特殊的“作業(yè)”:懂事的你請在晚餐時給爸爸盛一碗飯,臨睡時給媽媽捶捶腿,這不是一項作業(yè),而是一份親情的傳遞。
教學反思:
《散步》一文主要體現(xiàn)的是一種和美溫馨的親情關(guān)系。我們在教學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使課堂教學更貼近他們的實際,真正體現(xiàn)“從學生角度出發(fā)”。
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shè)法調(diào)動全體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師不但要適當?shù)貏?chuàng)設(shè)情境,創(chuàng)設(shè)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讀,更應(yīng)該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展示平臺。《散步》一文語言具有層次美、節(jié)奏美,很適合朗讀。因此朗讀教學中也應(yīng)體現(xiàn)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材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也因量錄用,對朗讀的評價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
另外,師生的互動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問答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抓住最恰當?shù)臅r機,在看似無疑之處設(shè)疑,讓學生借助關(guān)鍵詞“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展開想象,進入意境,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知識深層的理解,從而在有效的互動教學中觸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有些問題的設(shè)置可以靈活變通,可以針對不同的班級情況靈活補充。
《羚羊木雕》教學設(shè)計
?笥李婷婷
一、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一文通過一件小事來反映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描寫細膩,中心突出,故事情節(jié)非常緊湊,本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nèi)心世界,我們看到了少年之間朋友的交往以及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二、 背景分析
本文所在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本單元的其他幾篇課文也洋溢著濃濃的親情,相對其他幾篇而言,本文有激烈的矛盾沖突,似乎有些從反面說理的味道。我想編者一定是要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親情,明白親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點。因此,備課組經(jīng)過研討將此設(shè)置為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重點:角色朗讀。理解矛盾沖突。
難點:結(jié)合文本體會人物的思想傾向。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把握文章思想的能力;2.提高朗讀能力;3.學會用多種手段刻畫人物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真誠無私的友情,明白親情需要互相理解、尊重。
過程與方法:通過整體把握、角色朗讀、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等方式理解文章。
四、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情景回現(xiàn):讓學生通過朗讀重溫情節(jié)。走入課文情景為深入探究做準備。
(二)小組合作探究: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
品味語言、評價人物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探尋這次家庭矛盾雙方人物的思想傾向,探討人的不同價值取向。但這個抽象的問題會不會難倒學生?于是我們嘗試用“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來切入,讓學生有話可說。這個問題不但為學生提供了學法指導,還讓他們體會和學習了本文描寫人物的多種方法。學生可以喜歡文中的“我”,喜歡“我”的重情重義;喜歡萬芳的寬容,甚至喜歡奶奶的善解人意。并通過討論的方式,使學生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畫方法,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等,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有的老師也認為這個問題有局限性:學生很可能會說不喜歡“我”的父母。我們經(jīng)過探討,認為可以以此引入對主旨的探尋。如:“同學們表述了自己的觀點,交流了喜歡的原因。但對‘我’的父母的態(tài)度幾乎沒有表態(tài),這就不得讓我們深思:‘我’的父母的做法到底對不對,羚羊木雕到底該不該被要回。”這個問題水到渠成地把學生引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
(三)辯論環(huán)節(jié):
辯論這個環(huán)節(jié),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學會處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讓學生理解在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明白親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點,讓學生從特定的角度體味親情。
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不是旁觀者,而是適時的點撥者。當學生出現(xiàn)一些不良傾向時,要引導學生明白友誼的真諦及利與義的關(guān)系。
(四)交流感悟:
在正確的價值觀下,讓學生體會文章主旨,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或家庭實際,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至愛親朋之間發(fā)生的矛盾糾紛。以圖片、音樂鋪設(shè)情景升華情感。
《金色花》教學設(shè)計
張寧
一、教法
1.啟發(fā)點撥法:最大限度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朗讀;
2.美讀感知法:讀出語氣、語調(diào)和韻味;
3.多媒體演示法:引入音像資料,制作課件,充分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
二、學法
充分預習,收集有關(guān)母愛的詩歌、名言,鍛煉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為上課做好準備。
三、教材的地位
《金色花》是表現(xiàn)母愛的一篇詩歌,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愛上。
四、教學程序
1.營造氛圍,導入新課。(3分鐘)
播放歌曲《懂你》,以營造學習氛圍。再讓學生展示收集的有關(guān)母愛的詩歌、名言。為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出示古詩《游子吟》。再聯(lián)系到課文《金色花》。
2.自讀詩歌,初步感受。(5分鐘)
第一遍讀課文,主要讓學生感知詩歌情感,教師不用提示朗讀方法。
3.美讀詩歌,咀嚼品味。(15分鐘)
讓學生全班集體朗讀,發(fā)現(xiàn)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如整齊而無感情等),再安排下一個步驟,選擇喜歡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讀,要求讀出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及與眾不同的感受。給學生3分鐘準備時間,提示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做文字的標注。學生的朗讀準備工作已經(jīng)很充分,再進行展讀會,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感情,讀出詩歌美來。
4.整體感知。
為什么在學生讀了好幾遍之后再進行整體感知呢?因為《金色花》是一篇散文詩,概括起來不如記敘文好歸納。幾遍下來,詩歌形象已很鮮明。再讓學生概括會更容易些。
5.比較閱讀。
鮮明的形象要靠生動的語言來塑造。我設(shè)置比較閱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將原文中修飾孩子的詞語進行改動,讓學生說說讀了以后,覺得這篇文章與原文有什么不同?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字詞的變化、句式的變換,感受泰戈爾極強的駕馭語言能力。
(1)字詞的變化。
①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原文“笑嘻嘻地”表現(xiàn)出孩子的調(diào)皮可愛。
②在空中搖擺——晃動:“搖擺”很悠閑自在,與“跳舞”一起搭配,給人一種美感。而“晃動”顯得散漫、隨意、漫無目的。
③“投”與“落”: 我便要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落——是隨意的,沒有目標的;而投——是有目的的,孩子想給母親遮蔭,體現(xiàn)了孩子對母親的關(guān)心。
(2)句式的變換。
①“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母親一天都見不到自己的孩子,非常著急,一旦見了孩子,又驚又喜,又氣又疼,不免嗔怪孩子。讀出母親見到孩子時的驚喜與對孩子的疼愛,但又帶點嗔怪的語氣。
②“你這壞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語氣強烈,更重在責備。體現(xiàn)不出母親的慈愛、善良以及對孩子的關(guān)愛。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能把握這首散文詩中的孩子和母親形象,調(diào)皮可愛、關(guān)心母親的孩子和一個慈愛善良、關(guān)愛孩子的母親角色。
6.質(zhì)疑拓展。
(1)題目解讀:讓學生簡單了解什么是象征,金色花在文中指什么?
(2)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這樣寫好在哪里?
我們喜歡用花朵來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了孩子的可愛。泰戈爾曾經(jīng)說:“美的東西都是有色彩的。”而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花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象實在新奇而美妙。
7.文章寫法的滲透。
(1)文章借助金色花這種具體的形象抒發(fā)了對母親的愛,讓學生學習這種表達對父母的愛的手法。發(fā)揮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說一兩句話:媽媽(爸爸),我想變成…… 當你……的時候,我……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再次感受泰戈爾獨特的寫作風格及他所頌揚的最崇高、最純真的感情。)
(幻燈出示——泰戈爾作品中的話: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了我;塵土受到損辱,卻以她的花朵來報答;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執(zhí)燈的人,他是堅忍地站在黑暗當中呢。)
(2)課外讓學生閱讀泰戈爾《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中的文章,更好地去感受泰戈爾其文、其人。
8.小結(jié)及作業(yè)。(5分鐘)
如果把父愛比做高山,那是因為他高大、挺拔;而母愛則是一條小河,她溫柔、清澈。希望同學們下課后能將收集到的表達母愛的詩歌、名言或即興創(chuàng)作的詩歌制作成卡片,并送給媽媽,再運用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朗誦方法,誦讀泰戈爾詩歌。
《荷葉母親》教學設(shè)計
孫欣
教材分析:本文抒發(fā)了子女對母親的愛。讀這篇課文,讓學生學會用心靈跟作者進行交流、對話,去分享那真摯美好的親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散文詩。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詩的思想內(nèi)容。
3.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親人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1.激情導入(放磁帶《燭光里的媽媽》):母親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母愛如涓涓細流,時時滋潤著我們的心靈,當我們遇到風雨時,母愛總會悄然而至,今天,我們來學習冰心的深情之作——《荷葉母親》,讓我們和作者共同感受母愛的溫馨。
2.了解作者,自由朗讀,感知內(nèi)容,并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詞,體會作者對蓮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生字:并蒂、花蕊、菡萏、慈憐、蔭蔽。
3.這首散文詩描寫了什么情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寫了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贊頌。
4.精彩朗讀展示:把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同學。
5.為什么作者看到荷葉能想到母親?細讀課文描寫荷葉和荷花的語句,談?wù)勀愕陌l(fā)現(xiàn)。
6.文章寫作者情緒變化的句子有哪些?為什么寫這些句子?
明確:“煩悶”、“不適宜”、“不寧的心緒散盡”,這樣寫,表露了作者關(guān)注蓮花的命運。
7.本詩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fā)對母親的愛。 把母親比做荷葉:“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在我無遮攔的天空下蔭蔽?”你能把母親比作什么?請模仿上文寫一段話:母親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除了你,_____?
8.作業(yè):從《繁星》《春水》中選擇一首詩進行賞析,并寫下來。
《擁你入睡》教學設(shè)計
劉爽
課前準備:
開發(fā)“家長”這一課程資源——請家長為孩子寫一封表達愛意的信。學生年齡與作者心境之間的差距決定了學生對文本解讀時的難度。為了縮短這一差距,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們借鑒網(wǎng)上的資源,設(shè)計了一個準備活動:讓學生回家把《擁你入睡》一文有感情地讀給父母聽,再請父母以書信的形式寫一寫他們對孩子的愛。由于這里存在一個教育時機的問題,所以書信寫完后先不直接交給孩子閱讀,而是封好,讓孩子帶到學校。等到課上教育時機成熟,再適時自讀。
教學目標:1.詞語積累。揣摩語言,品味父愛深情;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體會文中所蘊涵的濃濃親情;3.正確理解父母的關(guān)愛,學會感恩和回報。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荷葉母親》一文中,著名女作家冰心深情地告訴我們——純潔的母愛,總在我們遇到風雨時悄然而至,像勇敢慈憐的荷葉護著紅蓮,給我們慰藉和力量;無私的母愛,將永遠保護我們,伴我們一生。
母愛是崇高的,父愛的力量同樣偉大。今天,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一位平凡的父親,去傾聽他動人的愛的訴說,感受他細膩而豐富的愛子深情。
(動情的文章需情境創(chuàng)設(shè),在導入部分配以悠揚的背景音樂。)
二、配樂自讀,整體感知
在背景音樂聲中,學生自讀,走進文本,為把握作者感情打好基礎(chǔ)。思考:面對兒子的成長,作者的總體感受集中體現(xiàn)在哪兩個詞語上,請從課文中找出來。
三、圈點勾畫,精彩展讀
面對兒子的成長,作者既有驚喜,又有憂傷。請學生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劃出父親驚喜和憂傷的句子。并選擇喜歡的句子,做精彩展讀。
四、揣摩語言,品味真意
作者是如何將細膩、微妙的情感生動準確地傳達出來的,讓我們從修辭方法、句式、表達方式、人稱以及煉詞等角度鑒賞。
這個問題的設(shè)計,是為了幫助學生從揣摩語言角度,進一步品味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情感。這樣可以更深層次地感受語言的魅力,更深地走進文本。這也要求學生不僅要知道作者運用了哪些技巧,更要知道運用這種技巧的表達效果。
五、自讀家信,感悟親情
讓學生拿出父母寫給他們的信,在背景音樂營造的氛圍中,努力用“心”去品味家長情真意切的話語,感受家長濃濃的愛意與期待。(自讀后可找學生談讀信的感受。)
六、真情告白,回饋親恩
調(diào)動起學生投入的情感,還要讓這種情感再釋放到語文學習中,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設(shè)計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帶著對父母之愛的理解與感動,把此時此刻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寫下來,回家讀給父母聽。
七、感悟真情,教師寄語
父愛像丁香,淡淡悠長,只有當歲月走過,才漸漸品出那淡淡的父愛中所蘊涵著的悠遠韻味;
父愛像細雨,潤物無聲,在我靈魂深處撐起一片綠蔭,供我歇息,讓我更深刻地領(lǐng)悟生命與愛的厚重;
父愛像名著,博大精深。“命運的建筑師,就是你自己!”諄諄叮囑中透出父愛的深刻,無言的父愛將伴我們在漫漫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學生在齊聲誦讀中,進一步感悟父愛,升華對父愛的理解。)
孩子們:趁父母還健康的時候,盡情享受這種親情。當我們背負責任,懷揣夢想前行時,別忘了背后那充滿“愛” 與“希望”的目光!
八、特別作業(yè),延續(xù)感動
1.把你的“真情告白”讀給父母,再給父母一個深情的擁抱,說聲“媽媽/爸爸,我愛您!”
2.推薦閱讀:《我看見了大海》(阿真)和《孩子,我為什么打你》(畢淑敏)。
反思:
1.本節(jié)課關(guān)于“家長”這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形式很新穎,而且從教學氛圍來看也非常有效。課堂上,當學生們拆開信封,讀起家長對他們飽含關(guān)愛與期待的書信時,熱淚盈眶,教室響起一片啜泣之聲。能夠感受到他們對父母的辛勤付出和關(guān)愛的理解與感動。這與教師對本節(jié)課“情感目標”的期待是一樣的。
2.本節(jié)課的核心內(nèi)容我認為應(yīng)該是對語言的品析,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深入地走進文本,從而領(lǐng)略文中的語言美、情感美。但在教學中,學生在“揣摩語言,品味真意”環(huán)節(jié)的情緒并沒有預期得高,品析只停留在對句子的簡單的整體感悟上。通過課堂與學生的對話,我發(fā)現(xiàn):原來是我的問題設(shè)計脫離了學生實際——“從修辭方法、句式、表達方式、人稱以及煉詞等角度鑒賞語句”,這種提法對于初一的學生,難度有些大。于是,我做了調(diào)整,改成:作者是如何將細膩、微妙的情感生動準確地傳達出來的,請大家開動腦筋,談?wù)勀愕陌l(fā)現(xiàn)。接下來,在學生的自由發(fā)言中,我適時地點撥、歸納,把品析語言的角度總結(jié)出來,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也為他們平時的自主閱讀提供一些幫助。
《風箏》教學設(shè)計
胡繼營
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問題較多,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chuàng)設(shè)一個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關(guān)于本文的主旨,歷來有多種理解,且多強調(diào)作品的政治性——對封建教育、 封建家長制的批判。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時代久遠,加上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認知實際的局限,要初一的學生理解魯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較大困難的。至于本文教學的難點,我認為應(yīng)是對作品中一些語意含蓄而深刻的語句的理解。按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要理解這些語句是極不容易的。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對這一問題不應(yīng)過多涉及,我的處理辦法是:在學生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和教師的簡單點撥,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大略的認識即可,更多的內(nèi)容則由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再去領(lǐng)悟和體會。
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所以將這堂課作為自讀課處理。在處理時,遵循下列原則:
一、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
補充魯迅的個人簡介。
二、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為主,引導、點撥為輔
引導:在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把握的基礎(chǔ)上,教師對閱讀的步驟、重點等問題給予必要的引導,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點撥:對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疑難,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給予必要的點評。
三、設(shè)置主問題,提綱挈領(lǐng)
回憶童年的往事帶給作者的是無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這篇彌漫著濃濃的悲哀氣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東西呢?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組委派代表發(fā)表觀點。學生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如:
——告訴我們游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抒寫作者為童年時的精神虐殺而產(chǎn)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懺悔。
——告訴我們,有些錯誤是永遠無法補過的。
…………
對于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該肯定。教師還可結(jié)合當時的現(xiàn)實適當補充,點明本文的政治意義:作者童年時曾無情地虐殺了小兄弟天真爛漫的童心,中年時他才悟到這種精神虐殺是多么殘忍,他想補過,可是卻沒有了機會,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無可把握的悲哀。正是這種童年的體驗促使作者寫下了這篇散文。同時,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是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個人情懷往往與社會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察覺到當時社會普遍存在著的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對兒童天性的摧殘和虐殺,因此他寫下了這篇散文。其實也是對封建教育、封建家長制的一種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反思:
魯迅的作品一直以深刻著稱,《風箏》也不例外。但就是這樣一篇內(nèi)涵深刻的文章在有些地區(qū)小學五年級就已經(jīng)開始學習了,為什么呢?文章是死的,教學是活的,這里存在著取舍的功力。新課程強調(diào)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風箏》的教學就能體現(xiàn)這點。將兄弟之情作為這課的重點來研究就體現(xiàn)了用教材教的這個特點,既激發(fā)了初一學生對兄弟之情的興趣,使他們有話可說,有問題可探討,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又達到了小切口、深挖掘的效果,對“嚴厲”也是一種愛理解更為深刻,且可以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生活來體會。所以對這一課的處理今后可以嘗試著運用到類似的課文教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