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期中國遭遇的這場最大災難告訴了我們什么?
作家錢鋼2006年再版《唐山大地震》時,重新撰寫了序言,開篇是:“本書所記錄的歷史,時而被人淡忘,時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該被記憶;而突然被提起,卻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時。”
一語成讖!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后,當人們突然想起唐山大地震時,汶川大地震已經刷新了1949年以來中國地震史的紀錄。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速報震級為里氏7.8級。六天后的5月18日晚,又把震級修訂為里氏8.0級。最大烈度達11度,重災區的范圍超過10萬平方公里,受災人口達500萬。截至5月23日12時,汶川大地震已造成55740人遇難,292481人受傷,失蹤24960人。
汶川大地震,其強度、烈度,其災害的廣泛性、復雜性、疊加性、破壞性,都超過了唐山大地震。在整個21世紀,它注定成為一次重大事件被載入史冊。
和所有國人一樣,《財經》編輯部同仁在巨災不宣而至的瞬間,也曾感到茫然、迷惑、無助。惟有受職業責任感驅使,立刻派出第一批記者,在當天傍晚登上班機,飛重慶、轉成都,連夜奔赴震中。
由于公路中斷,第一批記者一行三人,途中輾轉兩天,終于在5月14日夜,徒步進入重災區汶川縣映秀鎮;此后,編輯部又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記者,陸續抵達綿陽、北川、青川、什邡、綿竹等重災區,用文字、用圖像、用聲音,更用心靈,記錄了災區的日日夜夜。
在報道的過程中,不盡的悲哀和淚水為汶川奔流,語言的蒼白已無力描述大自然的子民所承受的創痛。造化弄人;巨災提醒人們必須重新設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它讓人們知道,應該如何以一種悲憫之心,對待自然、社會、他人,以及自身。
與此同時,我們亦深知,媒體的責任是迅即發現新聞,告之公眾,并站在更高的歷史維度上思考現實。巨災發生后,從政府到民間的反應,都體現出民族的進步和文明的生長。古語道:“多難興邦”,但惟有由激情而反思,由反思而行動,把整個社會向善的愿望通過制度的演進引入固定的軌道,我們的進步才會是真實的、可持續的和可復制的。當揮別過去、創傷平復,災難于是會成為民族復興的契機。
謹以此組報道,表達我們對汶川大地震死難者的哀悼;并期待在地震的廢墟上,公民和社會、政府和體制,獲得全新的成長。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