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水電發展模式面臨重考,“電煤供應緊張”因地震被繼續放大
5月18日下午,最后一批從華能集團太平驛水電站撤離的人員歷經十多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終于到達了映秀鎮。
太平驛水電站位于“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區。在地震來臨時,華能集團公司所屬四川水電公司受災嚴重。距震中近30公里的華能太平驛水電站的十臺水電機組停運,大壩也出現一定程度的損毀。當時正在廠房開會的89名員工和外出巡查的13名員工被困,與外界失去了聯系。
“地震發生后的兩天多時間里,太平驛水電站完全沒有消息,100多人生死不明。”華能集團救援工作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地震發生后,水電站上游兩座水庫有潰堤的危險,下游因泥石流導致河道堵塞,不斷上升的水位也在威脅水電站安全。華能集團總經理李小鵬乘直升機前往電站,飛機盤旋許久后終無法降落。其間,被困人員成立自救組織,派出七名“敢死隊員”,徒步前行至8公里外的映秀鎮求援。
5月15日,剩余的被困人員對廠房采取了必要的安全措施,在當地老百姓的協助下分批撤離,徒步行進了數十小時,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后抵達映秀鎮。最終,華能太平驛水電站受困102人中,只有一人死亡、三人失蹤,其余人員均轉移到安全地帶。不過,損毀大壩仍有待道路打通后,才能進行修復。
太平驛只是此次處于震區的水電站的一個縮影。四川省多年來形成的以小水電為主的發電供電模式,在這場地震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危機至今仍未完全解除。隨之而來的,則是業內對于震后四川電力發展模式的反思。
四川“小水電”危機
四川省內山勢雄奇、水資源豐富,有發展水電的天然條件。在岷江干、支流上,分布著為數眾多的水電站。在此次地震中,這些水電站都受到了較大影響。震后不久,803座水壩的安危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
就上市公司而言,廣西桂冠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236,下稱桂冠電力)的兩家子公司天龍湖水電站與金龍潭電站水電站位于岷江上游,距震中較近。5月20日,公司宣布此次地震災害所造成的預估直接經濟損失在人民幣3000萬元左右。
除了桂冠電力,四川岷江水利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131,下稱岷江水電)、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674,下稱川投能源)、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011,下稱華能國際)也在震中附近擁有電力設施。而此次地震影響最大的上市公司,是主要發電資產位于岷江干、支流上的岷江水電。西南證券的分析報告指出,發電和電網資產的損失加上因地震而減少的銷售額度,岷江水電的損失將超過1億元。
國家電監會首席工程師顧峻源透露,此次地震災害對水庫大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也使得災區的發電企業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損失。國家電監會統計,此次地震致使26座發電廠停運。四川電網損失了444萬千瓦的負荷,災后最大負荷降至正常負荷的62%;陜西電網損失了189萬千瓦的負荷,災后最大負荷降至正常負荷的73%;甘肅電網損失了34萬千瓦負荷,災后最大負荷降至正常負荷的95%。
5月1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顧峻源透露,電網損失尤為嚴重。“此次地震災害對綿陽、德陽、廣元、阿壩州及成都等五個地區的電網和供電造成了嚴重影響。”顧峻源稱,雖經全力搶修,四川境內的綿竹、茂縣、臥龍三縣仍未能恢復供電。
在此次地震災害的重災區,大部分電網幾近癱瘓。受災最嚴重的四川電網,災后最大負荷降至正常負荷的62%(損失444萬千瓦),災害造成一座500千伏變電站、15座220千伏變電站停運;四條500千伏線路停運,59條220千伏線路停運。26座發電廠因災停運。
除了四川電網,陜西電網和甘肅電網的損失也非常慘重。災害造成陜西省三座110千伏變電站、一座35千伏變電站停運,一條330千伏線路和兩條220千伏線路停運,106條10千伏至110千伏線路停運。甘肅省內則有一座330千伏變電站、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停運,兩條220千伏線路停運,194條10千伏至110千伏線路停運。
由于水壩出現裂痕,很多地方不敢貿然恢復供電,擔心因此引發更大危機。
“僅四川電網,資產損失就約67億元。”國家電網公司新聞處處長張海洋透露。
這僅是初步的估計,受損更嚴重的是農村電網。四川電網體制比較特殊,在四川181個行政縣里,共有213個縣級供電企業為四川省供電。其中,國家電網下屬四川電力公司直管的有69個,代管的有20個,控股管理的有46個;另外78個縣級供電企業則由地方電網企業管理,其中地方直接管理的大概有46個,交叉管理的有32個。
“這次受災的54個縣,既有國家電網公司負責供電的,也有地方電網公司負責的。”顧峻源指出,由于地方電網公司實力較弱,發生災害后缺少搶修隊伍和資源,所受影響更甚。
“與年初的低溫冰雪災害不同,這次地震災害對電力行業帶來的,更多是如何挽救電源和電網損失,還有恢復生產的問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一位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地震災區目前的生產已經基本停掉了,電力供應更多是為了保障救災和生活用電。“這么多電站都出現險情,災害是不可抗的,但大家也在考慮未來水電發展模式的問題。”
電力產業布局重考
“小水電數量多,其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20%左右,對農村的供電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告訴《財經》記者。
“此次地震后,我們需要重思能源結構調整的問題。”虎杰咨詢首席分析師張寅告訴《財經》記者。四川是以水電為主的省份,在全國各省中,四川水電裝機容量占總裝機容量的比例最高。
2007年,四川水電裝機容量1880萬千瓦,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62%。其中,小水電分布最廣泛。國家電監會新聞處處長張渝對《財經》記者稱,在電監會大壩中心注冊的水電站大壩有17座,歸屬地方所有的小水電數量更多,難以完全統計。
地震發生后,大多數水電機組停機。四川地區的電力供應將更多地依靠火電。“我們采取從華中電網調劑的辦法,彌補這部分電力缺口,同時四川省內也有一部分火電可以供電。”國家電網公司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在災區的輸電設施修復后,電源供應的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四川煤炭資源匱乏,煤炭的外購通道亦不通暢,發展火電亦非長久之計。
近年來,四川逐漸將改變能源結構寄望于發展核電,但這一希望很有可能因為此次地震災害而落空。此次地震后,四川省內核設施與輻射安全也廣為各界矚目。
在2008年年初舉行的四川省人代會上,四川省省長蔣巨峰參加南充代表團討論時曾透露,四川正在積極爭取核電項目落戶。“四川既有集科研、實驗、設計為一體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又有常規島豐富設計經驗的西南電力設計院,又有為嶺奧二期生產發電成套制造設備的東方電氣集團公司,還有宜賓核燃料生產廠等。四川發展核電,有許多其他省份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
根據國家發改委頒布的《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指明的核電站選址,將從廣東、浙江、山東、江蘇、遼寧、福建等沿海城市中優先選擇。同時,湖北、江西、湖南、吉林、安徽、河南、重慶、四川、甘肅等內陸省市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核電廠址前期工作。但是地震的威脅很可能導致國家規劃的重排。
據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透露,由于能源匱乏,近年來,不少中部地區省市已向國家提出申請進行核電站的建設,四川是申請最為積極的省份之一。但此次地震,將促使國家對核電站的選址持更為慎重的態度,很可能打碎四川省的“核電夢”。
電煤矛盾激化
地震災害使得本已很脆弱的產業鏈再度繃緊。據國家電監會統計,截至5月18日,四川省巴蜀電力公司和攀枝花三維電廠的電煤供應為零,有七座電廠(嘉陵電廠、達州電廠、金堂公司、黃桷莊電廠、巴蜀電力公司、宜賓公司、高壩電廠)電煤庫存低于警戒線七天的水平。
專家認為,此次地震將在短期內加劇四川當地的電煤供應緊張局面,進而影響到國內電煤的價格。
“中國西南地區仍是水電開發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堅持以水電發展為主的格局。但是在水電建設方面應進行調整。”中信證券一位電力資深分析師認為,應當改進的是水電管理制度,提高水電工程的建設標準。不過,這將帶來水電成本的上升,從而增加電價上漲的壓力。
地震導致的斷電只是一地,卻因為國內電煤供應原本就亮紅燈而導致反應被放大。國家電監會副主席王野平指出,河北、安徽、重慶等地統調電廠煤炭庫存量降至七天以下的水平。根據電監會統計,截至5月18日,全國有428萬千瓦的發電裝機電煤儲量在警戒線以下。因缺煤而停機的發電機組達32臺。
中電聯秘書長王永干在2008年經濟形勢與企業改革分析預測會上表示,如果電煤需求得不到滿足,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湖北、四川、重慶、陜西等省份仍可能采取需求側管理措施來引導用電需求。然而,四川地震帶來的電力供求緊張,以及由此形成的剛性需求,已使之前的需求側管理措施推行可能性不大,而夏天用電高峰期也即將來臨。
中電聯一位專家告訴記者,近期,電煤的價格和海運費同時出現上漲。一些發電企業的現金流斷裂,買煤的資金都籌措不出來,出現停機局面。“這樣下去,很有可能出現像年初那樣的電荒。”
據廣東粵電集團的人士透露,在地震災害發生之后,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要求各家電力公司上報電煤成本增加的情況,而這一情況的上報在第一季度也曾進行過。
“我們認為,這是發改委在摸底,以評估實施煤電聯動的必要性。”一位電力行業資深人士指出,類似的摸底曾在“電荒”逼近的一季度進行過。“這次又是災害和電價上漲攪在一起了。電網在兩次災害中均遭受了重大的損失,也增加了電價上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