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當今美國政府普遍感到信心不足,或許在回應經濟困境和緩解社會問題方面,沃爾瑪這樣的超級企業比政府更有效?
·沃爾瑪畢竟不是華盛頓,也不是慈善機構。沃爾瑪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贏利這個前提下進行的,這個前提也就構成了它的極限
在美國經濟的退潮中,沃爾瑪(Wal-Mart)股票卻異軍突起,走出低谷。4月中,沃爾瑪股票升至近57美元,達到四年來的最高點。5月2日,沃爾瑪以57.50美元收盤。這樣的紀錄,在目前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成份股中首屈一指。
我在寫完“沃爾瑪東山再起?”(見2007年12月10日《財經·金融實務》)后,一直為沃爾瑪捏把汗。眼看著美國股市大跌,經濟步入衰退,標準普爾500指數從去年12月中旬至今年首季一度下跌13%,誰敢說沃爾瑪的崛起不是一個奇跡?
沃爾瑪不但股票在熊市中創出高位,而且它的企業名聲也獲得了改善。連一向把沃爾瑪當批評靶子的媒體也開始刊出正面報道。《紐約時報》的Michael Barbaro在今年2月3日寫了篇有趣的文章,叫“沃爾瑪,新的華盛頓?”,戲稱沃爾瑪如今就像競選總統似的,推出一系列“利民利國利社會”的政策,又是節能,又是環保,還有廉價藥方,積極改變以往“壞雇主”的形象。
Michael Barbaro的文章語多調侃,但還是肯定了沃爾瑪近來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在經濟退潮,市場走跌,政府舉棋不定、束手無策之時,像沃爾瑪這樣的大企業該如何應對,究竟怎樣才能有所作為?這些企業有沒有可能憑借它們巨大的規模和高效率的經營管理,承擔起一些政府力所不及的職能?民眾對當今美國政府普遍感到信心不足,或許在回應經濟困境和緩解社會問題方面,沃爾瑪這樣的超級企業比政府更有效?
勝似華盛頓
關于上面這個問題,沃爾瑪總裁的答復是肯定的。他說,“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人們對靠政府來解決問題已經不抱任何信心”,所以沃爾瑪“不等待任何人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沃爾瑪果真行動起來了。正如Barbaro指出的,沃爾瑪近來提出的一系列經營方針政策,處理的正是美國政府想要做卻又無從下手的一些事情。比如,美國政府很怵美國對石油的依賴。當今經濟衰退,國際油價卻堅挺突破每桶110美元,美國國內汽油價格超過每加侖4美元。百姓怨聲載道,可政府幾乎無所作為。
沃爾瑪有條不紊地從三方面來攻克節能問題。首先,公司制定了三年內其運輸車隊節能25%和沃爾瑪全部商店節電30%的目標。沃爾瑪在全球共有7000多家商場,是用電量最大的私營企業之一;沃爾瑪的卡車運輸隊在全美排行第二,用油量極為可觀。節能25%和節電30%,可想而知不是一筆小數目。事實證明,這一板斧砍得相當到位,連對沃爾瑪一向有成見的環保組織,也不得不承認沃爾瑪在節能上的成效。其次,沃爾瑪要求它的供應鏈上的6400個廠家,減少包裝成本并要節能環保。再次,沃爾瑪推銷“綠色產品”,通過它的顧客群來產生影響。據報道,沃爾瑪大力推崇節能燈泡,兩年來已銷售1.45億只節能燈泡,相當于省下三個電廠的電量。
另一個例子也許更能說明問題。國會對與日俱增的醫療保健費用一籌莫展,而沃爾瑪在2006年9月推出“每處方4美元”的非專利藥廉價銷售計劃,讓消費者無論有無醫保都能享受到必要的醫療保健。沃爾瑪大張旗鼓宣傳,迄今為止,“4美元處方”已為消費者節省了10億美元。沃爾瑪聲稱此項政策的利益遠遠不止10億美元,整個醫療保健系統都將受益匪淺,因為它的競爭對手紛紛效仿,也把處方價格壓到4美元。沃爾瑪強調說,“4美元處方”顧客中的30%是沒有醫保的,沃爾瑪使這些人“從此不必把藥片掰成兩半兒,節省著吃了”。沃爾瑪輕而易舉地成就了一個奇跡。
沃爾瑪在成功之余,居然增添了幽默感。國會還在討論刺激經濟增長的議案,沃爾瑪就已經對部分商品減價,并在廣告中將此稱為沃爾瑪贈送給消費者的“刺激經濟增長的方案”。沃爾瑪再次成為輿論的話題,一點兒也不讓人奇怪。
買賣到底還是買賣
如此看來,難道沃爾瑪真成了解決美國社會問題的答案?其實也不盡然。沃爾瑪畢竟不是華盛頓,也不是慈善機構。沃爾瑪的所作所為都是在贏利這個前提下進行的,這個前提也就構成了它的極限。
就拿“每處方4美元”來說,這個方案做得非常成功,為沃爾瑪增了光,但沃爾瑪真能做虧本的買賣嗎?壓了價還能盈利,這里的奧秘何在?原因有很多。該方案下的非專利藥并不是最新、最常用的藥品,因此沒有普遍性。更重要的是,沃爾瑪壓迫藥廠降低成本,有的藥批發價只有32美分,所以,就是4美元的處方,沃爾瑪也能凈賺。另一方面,從社會大局看,盡管沃爾瑪確實為部分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但它并沒有觸及到美國醫療保健問題的根本。
從盈利角度分析,沃爾瑪節能三步驟,每步棋都是高招。本店節能,雖然需要投資,但是最終會降低經營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要求供應鏈節能環保,實際上不費沃爾瑪吹灰之力,卻能張揚名聲,絕對是無本萬利的好事。沃爾瑪的批評者指出,沃爾瑪實際上是以其規模優勢,把責任強加給供應商。供應商則不得不大量投資以改進包裝和運輸,滿足沃爾瑪的要求。沃爾瑪的最大供應商之一寶潔公司(Procter Gamble)要花費近2000萬美元,才能達到沃爾瑪的此項要求。沃爾瑪轉嫁代價到供應鏈上,會造成一連串的反應。也許那些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裁員,不得不遷移工廠,甚至會被擠垮,但這就不是沃爾瑪擔心的問題了。由此可見,沃爾瑪不會有一套解決社會問題的長遠方案,而在短期內,倒是可能產生不少顯而易見的后果或震蕩。
公關的妙用
沃爾瑪近來的成功,與它的公關戰略是分不開的。沃爾瑪一度是壓榨雇員、反對工會、性別歧視的代名詞。要知道,Barbaro曾是揭露沃爾瑪丑聞的主要記者之一。2005年,他與另一名記者調查并披露了沃爾瑪人事部主管的內部文件。這份文件建議公司不要雇用身體欠佳的雇員,以便減少費用。文件還提到,沃爾瑪承認在它的上百萬雇員中,46%的家庭沒有兒童醫療保險或者享受國家對窮人救濟的保險。此文一出,輿論大嘩。沃爾瑪為其惡劣的公共形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消費者抵制沃爾瑪,社區堅決反對沃爾瑪建店,不僅銷售額受損,股票也一跌再跌。有人斷言,沃爾瑪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沃爾瑪從教訓中悟出了真諦——聲譽的危機可以威脅到企業的經營和繁榮。“卡特里娜”颶風剛過,沃爾瑪第一個向災區提供援助,行動之迅速,讓聯邦政府相形見絀。一夜間,沃爾瑪名聲大振。沃爾瑪的決策者也從中領悟到媒體正面報道的威力。沃爾瑪開始改頭換面,以重新贏得公眾的賞識。為此,沃爾瑪還真是下了大功夫。
去年4月,《紐約客》有一篇關于沃爾瑪的專題報道,說到沃爾瑪公關部門頗為龐大,共有30多人,為了改善公司公共形象,沃爾瑪又雇用了將近20名愛德曼公司(Edelman)的公關專家。據說,花在這些專業人士上的開銷已經超過千萬美元。沃爾瑪還把愛德曼公司副董事長、民主黨極為資深的活動家達奇(Leslie Dach)挖來,任公司公共事務和政府關系的行政副總裁。沃爾瑪沒有披露達奇的薪水,但報道稱,沃爾瑪為他提供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股票和未來的股票期權。可見沃爾瑪為“痛改前非”不惜血本。
《紐約客》記者到沃爾瑪總部采訪,特意參觀了公關專家辦公的“作戰室”(war room),感受到沃爾瑪為恢復名譽而戰的緊張氣氛。公關專家分成三個“作戰小組”:宣傳隊、回應隊和專門對付各類反對派的小組。
在過去15年里,沃爾瑪一向是親共和黨的。它的政治贊助有75%給了共和黨。沃爾瑪經常是民主黨攻擊的對象,民主黨人選也盡量劃清與沃爾瑪的界線,省得惹上一身腥。沃爾瑪為此頗為惱火,宣稱它的廉價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正是民主黨的核心選民,也就是那些中下勞動階層。民主黨沒能盡職照顧自己的選民,沃爾瑪替他們做到了。可民主黨候選人卻將它當作外包(outsource)的壞典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民主黨一心一意要討好自己選區的制造業工人,而忘記了這些工人同時也是消費者。在對待外貿和勞務的問題上,反倒是共和黨看上去更有常識感,談及進出口貿易的時候,總是兼顧消費者的利益。
沃爾瑪很明白該做些什么,于是聘請了許多民主黨人來擔任公關大員。其中有許多人是兩院議員班子的成員,更有不少是擁護工會的民主黨資深人士。在2007年,沃爾瑪大大提高了對民主黨的捐贈,政治活動基金的49%用于贊助民主黨,遠遠超過往年的記錄。沃爾瑪去年贊助了一個關于14個女議員生平的紀錄片,是幾個議員的孩子和家屬拍的,頗為轟動。沃爾瑪宣稱,它的贊助只是為了宣傳這些為國作出貢獻的女議員們,絲毫不帶游說性質。不過,只有傻子才會相信這樣的說法。
能有Michael Barbaro“沃爾瑪,新的華盛頓?”這樣的文章出現,也表明沃爾瑪為改變形象所做的努力沒有白費。
達奇在最近的公司講演中指出,90%的美國人都會到沃爾瑪購物,沃爾瑪民意測驗的“好感比率”高達91%。相比之下,布什總統的支持率只有35%,而國會只有25%。沃爾瑪的股價 上升也反映了投資者對沃爾瑪業績的肯定。但是股票是否還有后勁,并不取決于沃爾瑪的“好感比率”,而在于沃爾瑪在美國境內的長期發展趨勢和國際擴張的成功。當然,在此發展過程中,如果沃爾瑪還能在追求利潤之際,不忘社會公益,那就更是兩全其美了。■
作者為美國黃寶石對沖基金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