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制度和信息經濟學的視角出發,全面地考察了互聯網對交易信用的影響。通過與西方電子商務信用環境的比較,揭示了當前電子商務建設中法律、政府、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地位與角色對電子商務信用的影響。
[關鍵詞] 電子商務 商業信用 電子商務信用
電子商務是商業領域的一場根本性的革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興起對傳統商業活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種沖擊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是滲透于社會層面以及心理層面。其中,互聯網的信用問題正受到廣泛的重視。
一、信用問題與互聯網
交易中的信用既涉及企業信用也涉及個人信用,商業信用是一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誠信和信譽程度的綜合性反映。它體現該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特征、經營方式、信譽狀況、信貸能力和在市場中的公眾形象。
所謂信用問題,指的是因缺乏一定的信任關系而導致交易成本上升,社會秩序趨于復雜化、混亂化。
互聯網的出現,導致時間和空間分離程度大大加劇,匿名性、虛擬社會大量出現,由此加速了從“熟人社會”轉變到“陌生人社會”的進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獨特的網絡信用問題。信用問題的產生不單是一個道德操守問題,歸根到底,信用問題就是信息的問題。
1.互聯網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
互聯網對信息不對稱性最大的影響是網絡交易的虛擬平臺使交易雙方無法直接見面,這種空間上的分離使得虛假身份很難識別,網絡欺詐、欺騙行為(Fraud)很容易滋生。最常見的是由賣方制造虛假身份欺騙處于信息不對稱劣勢的買方。在中國,互聯網的開放性加上傳統立法方面的滯后性,使得這方面的問題更加突出。網下的虛假身份迫使中國銀行不得不推行實名制,至于網上的虛假身份和虛假信息,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法律機制。
互聯網與信用的關系好比一把雙刃劍。網絡虛擬平臺雖然容易產生虛假身份、虛假交易,但網絡技術以電子格式存儲與傳輸交易憑據,不經人手,在服務器上容易保存不易銷毀,這顯然有助于信用的追查與舉證。
2.互聯網對交易方式的影響
以互聯網為媒介的交易手段是電子商務的最基本特征。在此之前,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一直在傳統商務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電子商務與傳統商務的主要區別有兩點:第一,商品識別上的差異。電子商務中在決定購買某一商品時,買家所能獲取的商品信息只能來自網上的文字描述和照片,而無法親眼查看和親手觸摸,使得買方很容易懷疑他拿到手的商品會不會不是他真正想要的商品,因而對電子商務交易產生不信任心理。第二,支付手段上的差異。電子交易不可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定存在一個時間差。第三,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交易中的搜尋成本、比較成本大大下降。一個網絡上的客戶可以在幾秒鐘內搜索上百個網站,消費者此時面臨的是遠比網下廣闊的選擇,獲得產品信息非常容易,轉移成本也非常之低,這對產品的信任度、忠誠度都是不利的。
二、電子商務信用
電子商務信用,指的是電子商務交易中由買方(vendee)、賣方(vendor)以及電子商務平臺提供方(platform)構成的三方間互動的信用關系。電子商務作為一個網絡產品,依托于網絡而存在,在這樣的購物社區中,買賣雙方之間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不對稱”,要完成交易誠實守信是關鍵。信用和市場、支付、搜索構成電子商務的四大基礎,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的信用狀況非常復雜,很難一概而論。不同的交易模式(比如B2C、B2B、C2C)會反映出不同的電子商務信用問題。
1.B2B電子商務
B2B電子商務是提供一個信息平臺。B2B平臺本身并不介入具體交易,是作為一個“生意撮合者”的身份出現的。它的產品就是信息,買方企業的信息,賣方企業的信息,匯集攏來供交易雙方各取所需。從本質上來說,B2B就是提供信用服務的一種商業模式,是典型意義的信用經濟。從理論上來看,B2B的企業用戶應該比B2C更傾向于守信用。因為一個組織的生命是無限的,個體則是有限的;另外,企業不守信用的懲罰執行機制會比個人更為有效,所以企業相對于個人來說應該是傾向于講信用。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產權制度不健全,企業中個人的利益并不完全與企業相關,加上信用管理機制不完善,B2B交易中的欺騙、不講信用的現象不容樂觀。
2.C2C電子商務
C2C網站也是一個信息平臺,其本身并不介入具體交易。但C2C和B2B不同的是,B2B的主要用戶是企業或商家,而C2C的主要用戶則是個人消費者。從信用角度來看,C2C和B2B的本質區別在于信用主體不同。個人比企業可能傾向于更加不守信用,C2C的信用問題也會比較嚴重;特別是,在中國,信貸消費遠沒有發展成熟,因此對于C2C平臺來說,要做好網上信用服務難度更大。
3.B2C電子商務
B2C網站扮演的主要是網上零售商(e-retailing)的角色,它與B2B和C2C的一個最大區別在于,B2B或C2C平臺是同時提供買賣雙方的大規模信息集成平臺,而B2C通常是只提供賣家信息、以及促成買賣交易的集散地,包括下單、支付及配送等服務功能。在信任關系上,B2C也同樣存在著傳統零售業中商場(網站)和消費者之間,商場(網站)和供貨商之間,商場(網站)和配送公司之間,商場(網站)和支付銀行之間的互信問題,原因就是,我國目前的個人信用制度和企業信用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作為一個理性的個人或企業,在面對一個虛擬的個人(企業)時,最理性的選擇就是把他當作一個沒有任何信用的個體(企業)。由于約束能力不同,個人通常比企業更傾向于不守信用。
三、電子商務信用建立中的法律、政府與中介
電子商務信用是整體信用環境的一個表現,受到法律、政府行為的制約。信用是一個由政府信用、企業信用、中介組織信用和個人信用組成的綜合體系。
1.法律與電子商務中的信用
信用與法律是分離而獨立的維持市場運行的兩大基本機制。信用要依賴于法律對風險的最后限定與獎懲,雖然獎懲的方式不囿于法律,但法律對很多背信行為樹起了一道最后的約束。
美國至今已頒布了多部有關電子商務的法案,同時,歐盟、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都頒布了有關法案和條例。2004年,被稱為“中國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有關電子商務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頒布,并于2005年4月1日實施。目前我國關于電子商務信用管理體系和規范的立法建議仍在討論中。
2.政府、中介與電子商務中的信用
在許多情況下,法律是無能為力的,只有依靠信任機制發揮作用,而信任機制跟法律機制相比,是一種成本更低的機制。[4]這同樣適用于電子商務的制度環境。
國際上普遍公認,具備第三方背景的認證公司相對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一個理想的信用體系應該是一座大廈,最上層是政府,負責信用立法與執法;第二層是行業協會,負責準入、評定、制訂游戲規則;第三層是中介機構,負責信用服務;第四層是企業與消費者。在西方國家,社會中間組織,產生于高信任度、自發性的社會交往組織——比如商會、行業協會、工會、俱樂部、民間教育機構以及自愿性組織對建立社會信用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中國電子商務誠信聯盟于2004年12月21日正式成立,是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聯合易趣、淘寶等國內十余家主流電子商務網站發起成立的行業自律組織。誠信聯盟成立及授牌被認為是一次建立第三方認證平臺、加強電子商務誠信氛圍的嘗試。目前在國內,主要的認證機構還有:中國電信CA安全認證系統(CATA),由中國電信為參與電子商務的不同用戶提供個人證書、企業證書和服務器證書;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由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12家商業銀行共同建設的中國金融認證中心,負責為金融業的相關需求提供證書服務等。
四、結論
隨著WTO的加入、電子商務相關法律的相繼出臺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得象行業協會這樣的社會中間組織越來越重要,而且它們也是真正能培育商業信用、社會信用的土壤。解決了網絡信用問題中國的電子商務在未來將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我們高興地看到,第二代身份證已經投入使用,《電子簽名法》已正式生效,對于電子商務來說,中國的信用制度,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電子商務已經告別了制度缺失時期。通過分階段建立和完善信任機制,電子商務必將成為中國未來IT最有潛力的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張鐸林自葵: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石濱:網上交易的信用缺失及對策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05(2)
[3]闞凱力張楚主編:《外國電子商務法》[Z].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4]張維迎:《法律制度的信譽基礎》[A].北京:《經濟研究》[J].2002年第1期
[5]柴躍廷:《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戰略與對策》[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