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有經濟是與社會化大生產這種先進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形式,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質量控制力,必須對國有經濟進行“調整”和“改組”,不斷提高國有企業的素質、技術水平、經濟效益、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大幅度提高國有經濟的質量,增強其經濟質量控制力。
[關鍵詞] 國有經濟 調整改組 控制力
十七大報告強調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些新要求,既與十六大確定的到2020年奮斗目標相銜接,保持了目標的連續性,又根據新的情況和條件充實了奮斗目標,增強了目標的針對性,進一步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涵,形成了一個更高、更綜合的現代化概念。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將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精神,貫徹落實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各個方面,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為我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描繪了新藍圖,開啟了新征程。向這樣的目標進發,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必須強化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所謂經濟基質量控制力是指高質量的經濟以其先進的企業素質和技術,極佳的經濟效益、極強的競爭力、抗風險力和資本的集中力、積聚力、擴張滲透力所形成的支配和主導其它經濟發展的作用。它的控制力,橫向表現為對周圍經濟的控制力,縱向表現為對周圍經濟的控制的先導力。
一、國有經濟的本質是其控制力產生的根據
國有經濟是建立在現代化生產力之上,生產資料歸社會全體勞動者所有的一種公有制經濟形式。國有經濟的這種本質特征是其產生經濟控制力的客觀根據。優越的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之所以產生,是由其社會屬性決定的。第一,優越的國有經濟制度促進了現代化生產力的發展,使其能在國民經濟中發揮引導和帶動作用。第二,國有經濟是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保障。第三,國有經濟是科技進步的堅強后盾。國家運用國有經濟的經濟實力使投資風險巨大,其他經濟無力也不敢承擔的尖端科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推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第四,國有經濟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中起著支撐作用。在目前我國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條件下,國有經濟雖只是占其中一個份額,但隨著國民經濟的部分質變,最終將促進國民經濟發生“國有量化”的整體質變。國有經濟的本質決定了它應該是高質量的經濟,與此相適應的應該具有強大的經濟質量控制力。
二、“調整”、“改組”是發揮和增強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的戰略舉措
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發揮的程度與國有經濟的社會屬性密切相關,目前滿足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的條件還存在不足,影響了控制力的發揮。主要是“國有經濟分布過寬,整體素質不高,資源配置不盡合理”,“重復建設嚴重、企業大而全、小而全,沒有形成企業化生產、社會化協作體系和規范經濟,缺乏市場競爭力”。為此,我國實施一系列舉措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推進國有企業改組,以滿足國有經濟高質量的要求,從而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這些“調整”、“改組”的重點是:在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上,退單一的國家獨資形式,進為國有經濟控制多種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以增強企業活力,提高國有經濟的質量;在國有經濟的分布上,退國有經濟在所在經濟領域全面撒網、分布過寬,進為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優化分布及質量的提高;在國有企業的數量和質量的關系上,退單純追求國有企業數量擴張,忽視質量的提高,進為保持必要的數量,重視質量的提高;在國有經濟的質量上,退“大而全”、“小而全”低效率、低效益和重復建設,進為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企業,走規模經濟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質量經濟之路;在技術進步上,退創新能力不強,技術落后,發展乏力,進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占據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術,占領技術制高點,發揮技術先導作用,走集約型和可持續發展之路。針對目前國有經濟存在的質量問題,實行“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調整”、“改組”,要求在“進”、“退”工作的過程中要有所作為,在“退”的領域應該有所不為。經過“調整”、“改組”,要使國有企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規模型、產量型和效益型轉變,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強其經濟控制力。
三、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的表現
“調整”、“改組”戰略舉措的實施,使國有經濟產生經濟質量控制力的必然性變為現實性。經濟質量主要由企業素質、技術水平、經濟效益、競爭力、抗風險能力組成并相互作用產生的經濟效益狀態。高質量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企業素質的先進性。二是,技術的先導性。三是,經濟運行的高效性。四是,優勢的競爭性。五是,極強的抗風險能力。國有經濟質量提高后所形成的控制力主要表現是:第一,國有企業素質的先進性是控制力形成的基礎和源泉。國有企業先進的企業制度,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較高的員工素質和管理水平,較強的技術開發創新能力,模范地遵紀守法經營,服從國家的宏觀調控指導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是國有經濟質量提高,控制力增強的微觀基礎。第二,技術的先導性是國有經濟質量控制力產生的核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科技的支撐和帶動。由于國有經濟在新興產業的高技術產業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核心技術,占據了技術制高點。第三,國有經濟的高效益是經濟質量控制力產生的支柱。高效益是經濟質量高的重要標志,有了高效益,首先使國有企業資本積累率和員工收入提高有了經濟來源,從而調動了員工和企業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國有經濟實力和控制力進一步增強。其次,高效益使國有資本的集中力、積聚力、擴張力、滲透力、經濟輻射力增強,使之在國民經濟中有效發揮主導作用。再次,高效益使國家利稅收入增加有了保證。第四、國有經濟抗風險能力是控制力形成的關鍵。抗風險能力是建立在國有企業先進素質、技術水平、優質的競爭力和經濟高效益的基礎之上的。國有企業素質的先進性是抗風險能力形成的基礎和源泉,國有經濟技術的先導性是抗風險能力產生的核心,高效益是抗風險能力得以實現的實力基礎和堅強后盾,國有經濟極強的競爭力是抗風險能力的表現。總之,只要國有經濟實現了高質量,就能產生質量控制力,從而有效主導國民經濟的發展。
企業素質、技術、經濟效益、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共同構成企業的經濟質量體系。其中,企業素質是基礎,技術是核心,效益是支柱,競爭是表現,抗風險能力是關鍵,五者既有區別,又有緊密的聯系。從區別看,主要表現為:五者各自表現的形式不同,作用的領域和對象不同,特定的內涵不同;從聯系看五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經濟質量,共同發揮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用系統論的思想學習“決定”精神,從構成經濟質量的五要素上努力工作,使其優化升級,促進國有經濟質量提高,以增強其經濟質量。
四、經濟質量控制力的國際表現
高質量經濟控制相對低劣質量經濟的現象在國際經濟發展中屢見不鮮。在產業和區域經濟中高質量經濟控制低質量經濟,一國中高質量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國際經濟大循環運動中某國高質量經濟主導世界已是公認的事實,似乎已成為一條重要的經濟規律。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質量經濟的特點和作用決定的。從資本主義經濟看:在東亞、日本經濟被以“豐田”等幾個少數高質量的跨國公司的經濟所控制,“豐田”夸耀說:“世界上哪里有路,哪里就有豐田車”,夸耀中也有一定的事實根據。韓國經濟被高質量的“大宇”、“三星”等集團經濟所控制,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經濟被少量高質量的財團所控制。知識經濟在美國初現端倪的條件下,其先進技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著先導作用。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美國經濟有主導世界經濟的趨勢。美國以其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優勢稱霸世界,將其價值觀和社會制度強加給它國人民,搞強權政治,推行霸權主義。政治上、軍事上的霸權主義源于其經濟和科技的領先優勢,經濟上的控制力是政治軍事控制力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發達國賓的資本主義經濟受其制度的局限性,難以持久發展,控制力難以持久維持,終究要被社會主義和其質量控制力所代替。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國有經濟,提高國有經濟質量,極大增強國有經濟的質量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