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其中占80%左右的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有著更為強勁的作用。我國政府相繼采取多種財政、金融、信貸等政策,積極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稅收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無疑將發揮重要作用。今后應更好地運用稅收政策,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
[關鍵詞] 消費 居民消費 稅收政策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之一,主要包括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其中居民消費在我國占有約80%左右的比重,其對經濟增長有著更為強勁的作用,據專家測算,居民消費率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上漲0.87%,因此在最近幾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及“十七大”報告中,都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稅收政策作為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在調整消費結構、引導消費方向、調節收入差距、提高社會保障能力等方面均將發揮重要作用。
一、我國刺激居民消費的稅收政策現狀分析
近年來,為了刺激居民消費,我國相繼進行了稅收政策的改革與調整,如在消費稅方面,從2006年4月1日起,調整了征稅范圍和稅率,取消了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護膚護發品稅目,增加了高爾夫球、高檔手表、游艇等稅目,降低了小排量汽車的稅率,通過此舉,降低了部分消費品的稅負,提高了人們的消費,同時通過對高檔消費品的征稅,調節了收入差距;在個人所得稅方面,為了降低中低收入階層的稅收負擔,自2006年1月1日起,將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征稅的免征額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專家估計,僅此一項政策可以使全年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超過0.5個百分點,從2008年3月1日起,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準將由16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70%的工薪階層將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其可支配收入進一步增多,消費能力將會得到大大提高;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提高其消費能力,自2000年起我國相繼進行農村稅費改革,直至2006年起全面取消農業稅;為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的生活困難,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自2002年起對再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及吸納就業的企業給予定期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
上述稅收政策的運用對于刺激居民消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應該看到,目前我國稅制在刺激居民消費增長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其作用還遠遠沒有得到發揮,主要表現在:
1.現行稅制對消費結構的調整力度不夠,主要表現是消費稅的征稅范圍、稅率設置仍不夠科學。消費稅的征稅對象應是非大眾的日常消費品,其征稅項目應與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保持動態協調。我國于1994年起征收消費稅,征稅范圍包括11類消費品,經過十幾年的經濟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一些原本為高檔消費品的已成為普通消費品,同時又出現一些新的高檔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因此消費稅的征稅范圍和稅率應適時做出調整。現行消費稅對少數普通消費品如化妝品、啤酒、黃酒及部分生產資料如輪胎、酒精仍在征稅,且稅率較高,而一些高檔消費品如高檔家電、電子產品、裘皮制品、保齡球等卻未納入征稅范圍,不僅難以體現稅收公平,也限制了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不利于促進消費增長。
2.現行稅制對居民收入的調節力度不夠,影響了整體消費水平的提高,表現在:
(1)個人所得稅在調節收入差距方面仍顯不夠,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采用分類征收,對納稅人的不同應稅項目分別按規定稅率計算納稅,會造成那些多渠道取得收入、應納稅所得額較大但分屬若干應稅項目的納稅人稅負相對較輕,而使那些收入渠道單一、應納稅所得額較小的納稅人稅負相對較重;二是費用扣除范圍和標準不盡合理,目前實行綜合扣除,采用定率扣除與定額扣除相結合的辦法,沒有考慮不同納稅人家庭實際情況,也沒有考慮個人負擔的住房購建費用、醫療費用、教育費用的扣除;三是稅率設計不合理,對工資、薪金所得采用九級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級次過多,最高邊際稅率偏高,而一些非勞動性收入如股息、紅利、財產轉讓、偶然所得等稅率較低,有失公平。
(2)遺產、贈與稅未能開征,容易造成財富過于集中和貧富分化加重,富人的儲蓄和積累的愿望強烈,現期消費受到影響和制約。
3.現行稅收政策在保障低收入家庭特別是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方面的扶持力度仍顯不足。目前我國沒有開征社會保障稅,雖然各地在征收社會保障費,但是與世界上130多個國家開征的社會保障稅相比,存在職能軟化、監督管理無力、效率低下和社會保障覆蓋面窄等問題,并且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缺乏應有的法律保障,部分社會成員基本生活難以保證,提高消費更無從談起。此外,雖然為鼓勵和扶持下崗失業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促進企業積極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國家稅務總局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但是優惠對象范圍和力度不夠大,作用不是十分明顯。
二、我國今后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的稅收政策取向
1.改革調整消費稅,合理引導消費方向,推進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一方面調整征稅范圍,取消對化妝品、啤酒、黃酒等生活必需品及酒精、汽車輪胎等生產資料的征稅,將高檔家電、電子產品、裘皮制品、保齡球等納入征稅范圍內;另外一方面可以考慮適當降低汽車、摩托車等消費品的稅率,以降低其價格,促進居民的消費。
2.完善個人所得稅,縮小收入差距,提高整體消費水平。一是改革征收方法,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混合所得稅模式,對屬于投資性、沒有費用扣除的項目,如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實行分類課征,而對屬于勞動報酬的項目,如工資薪金、勞務報酬、承包經營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轉讓與租賃所得等實行綜合課征;二是適當擴大費用扣除范圍,將個人住房購建費用、醫療費用、教育費用等作為扣除,同時應考慮到個人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等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扣除標準,以減輕納稅人負擔;三是適當簡并超額累進稅率的稅率檔次,以設置三至五個級距為宜,同時適當降低最高邊際稅率,以35%為宜,從而提高納稅人的納稅遵從度。
3.開征社會保障稅,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消費信心。從國外經驗看,社會保障稅是籌集保障資金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我國也應適時開征。在稅制的具體設計上,社會保障稅的納稅人應為所有參與社會保障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具體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經濟、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及其職工,以及自由職業者;稅目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三個;征稅對象為納稅人支付或取得的工資總額或收入總額,具體來說,對企業而言,是一定時期支付的工資總額,對職工而言,是指一定時期個人從企業或單位領取的工薪收入額,對個體經營者而言,則為其經營收入扣除經營成本后的凈余額;稅率應分稅目制定差別比例稅率,具體為養老保險為18%(單位繳納12%,個人繳納6%),失業保險為1%(單位繳納),醫療保險為6%(單位繳納3%,個人繳納3%)。
4.設立遺產與贈與稅,縮小貧富差距,增加即期消費。通過征稅可以調節個體財富存量,進而降低人們進行儲蓄和積累財富的積極性,促使人們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增加即期消費;同時將所集中的稅收收入用于社會保障支出,增加低收入階層收入,提高居民的整體邊際消費傾向。
5.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擴大就業的各項稅收扶持政策,提高社會困難群體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首先要放寬對安置就業企業的限制,將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對象放寬到所有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的各類企業和各種行業,并且把企業召用農民工也納入優惠政策范圍內;其次可適當增加優惠稅種,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除了定期減免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個人所得稅以外,對從事商品零售的個體經營者,經營發生特殊困難時,報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也可酌情減免增值稅;另外,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解決就業方面的作用,制定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扶持政策,如對中小企業利潤再投資以所得稅優惠,降低對其課征的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簡化中小企業的征收管理程序等。
通過以上稅收政策的運用,可以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增加居民收入,調節收入差距,引導消費方向,從而促進全體居民的消費增長,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利的支持。
參考文獻:
[1]趙芳春:關于啟動消費需求的稅法思考[J].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2]李 平 楊默如:“十一五”期間促進消費需求增長的稅收政策選擇[N].中國稅務報,2006年3月22日
[3]周全林:社會保障稅制設計應如何進行.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