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企業破產重整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我國只有半年多的歷史,研究破產重整企業的激勵約束機制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以破產重整企業的治理結構和委托代理關系的分析為基礎,分析了重整企業業績評價系統的構建問題。
[關鍵詞] 破產重整 業績評價 委托代理 基本要素
一、破產重整企業中的治理結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以下稱破產法)第2條規定,企業法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金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或喪失清償能力的,可以依照規定進行重整。為保證債權人利益的實現,《破產法》第7章規定了債權人會議和債權人委員會權力,包括監督管理人;決定繼續或者停止債務人的營業;通過重整計劃;通過債務人財產的管理、變價和分配方案等。進入重整程序前,企業運營的決策機構是股東組成的董事會,是以股東權益最大化為企業經營目標的;而一旦進入重整程序,在破產法約束下的債務人運營是以債權人為主導的,決策機構不再是董事會,而是由債權人組成的債權人會議和債權人委員會。因此在重整期間,債權人利益也由從屬地位轉變為主導地位,但由于破產重整是一項復雜而專業的活動,為了保證破產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破產法》第13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申請的,應當同時指定管理人。在重整期間,經債務人申請,人民法院批準,債務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監督下自行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管理人負責管理財產和營業事務的,可以聘任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負責營業事務。管理人主要作為債權人的代表,處理專業事項,監督債務人執行重整計劃,并向債權人委員會報告,在重整程序中起到了對稱債權人與債務人信息、平衡兩者利益關系的作用。可見,在企業重整期間,債務人已經喪失了獨立的經營管理權和財產處置權,原來的董事會、經理會、監事會已被債權人會議、管理人、債權人委員會所取代。由于重整管理人由法院任命,對法院負責,債權人會議具有重整計劃的審議權和重整工作的知情權,因此其治理結構具有較強的單向性特點,如圖所示。
圖 破產重整企業治理結構
二、破產重整企業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分析
委托-代理理論是西方現代產權經濟學的一個主要分支,其理論核心是設計一種合理的激勵機制,給代理人提供各種激勵和動力,使代理人能按照委托人的預期目標努力工作,使委托人與代理人在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實現“雙贏”的格局。實際上,委托-代理理論所探討激勵問題的核心,就是在委托-代理框架下,尋求最優化的激勵方案,或設計最優的激勵機制,優化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產權結構安排。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破產重整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是以法院為監管人,債權人為委托人,管理人或債務人的經營管理人員為受托人,區別于企業在正常可持續經營下以股東為委托人、公司經營管理人員為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關系。進而以治理結構為基礎的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體系的設計受制于人民法院、債權人、管理人、債務人等關系人,其指標體系的設計、評價標準的確定、報酬計劃的設計和評價方法的選擇等方面有別于正常可持續經營企業。
三、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系統的構建
一般來說,業績評價系統通過評價主體的需求和客體的相關特性共同決定系統的指標體系,最后通過一定的評價方法形成的評價結論以評價報告的形式返回到評價主體,對評價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由此,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系統及其內容的特殊性可以總結如下:
1.評價主體
重整的核心是通過債務人的復蘇滿足相關主體的利益,在重整程序中債權人的利益風險最大,同樣法院也賦予了債權人對應大風險的主導權力,因此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的主體是債權人,債權人主要關心的是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產生現金流量的能力。
2.評價客體
業績評價客體主要涉及有兩類,一類是重整企業即債務人(由債務人主持重整)或管理人(由管理人主持重整),一類是重整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
3.評價指標
評價目標是實施業績評價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可以是財務方面的也可以是非財務方面的。對重整企業而言,重整企業的業績評價指標首先要滿足債權人這個評價主體的需要,財務方面的指標主要是償債能力指標如流動比率、現金流量負債比率、債務清償比率等;非財務方面如品牌價值、產品銷售狀況與趨勢、人力資源整合與效率等。由于兩類評價客體的評價目的不同,應設計適合兩類不同評價客體的指標體系。如何將關鍵成功因素準確地體現在各項具體指標上,是企業經營業績評價系統設計的重要問題。
4.評價報告
評價分析報告是系統的輸出信息,也是系統的結論性文件。評價報告反饋至主體,影響主體的決策。在破產重整企業中可使用管理人報告和獨立審計報告雙重報告機制。管理人報告主要體現出我國企業破產重整目標及其實現情況、重整業績與問題分析、重整完善對策等思路,獨立審計報告主要體現重整計劃執行中的相關財務目標完成的可靠性炎癥等宗旨。
破產重整企業業績評價,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的財務領域,許多財務事項還需要我們不斷總結、探討和創新,例如重整企業經營業績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構建、重整內部控制的建立與評價等,需要我們進一步研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2007
[2]朱元午:財務控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肖金泉 劉紅林:破產重整——中國企業新的再生之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欒甫貴:破產企業治理結構與破產會計信息質量監控.會計研究,(2):53~58,200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