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虛擬物品隨著時間推移被人們認為是具有精神價值的物品,關于其權利屬性和法律性質存在很多觀點。虛擬物品使用與買賣過程中的法律爭端凸顯了法律的嚴重缺失,本文主要針對虛擬物品概念、性質、立法、司法實踐等問題進行了剖析。
[關鍵詞] 虛擬物品 虛擬物品交易 網絡游戲 法律問題
一、虛擬物品概念及存在形式
所謂虛擬物品,是指在虛擬的網絡游戲空間環境中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物品,包括游戲用戶所申請賬戶中的虛擬人,也包括虛擬人在虛擬世界中使用各種方式所擁有的虛擬貨幣和虛擬物。虛擬物包括在游戲中使用的“寶物”、“武器”、“工具”、“經驗值”等。由于各種物品的稀有程度不同以及它們在游戲中各自所發揮的作用不同,游戲開發商對之所預先擬定的或玩家們所公認的每一虛擬物品的“價格”大為不同。虛擬貨幣是存在于網絡空間中進行虛擬交易時的一般等價物。
臺灣地區的法律認為,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物和賬號是存在于服務器上的“電磁記錄”,“電磁記錄”在刑法詐欺及盜竊罪中均為“動產”,屬于私人財產的一部分,盜竊他人虛擬財物的構成犯罪行為,最高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文認為,虛擬物品實質上是一種存儲于網絡游戲或其他虛擬環境的服務器中的電磁記錄;不能因為它在虛擬環境中的表現形式而只認為它僅是按照一定規則或指令形成的電磁數據,它具有民法規定的財產應具的四個特征:有使用價值、具有價值、可通過一定方式為人所控制、具有流通性。對于玩家而言,因投入時間、精力甚至金錢,虛擬物品的虛擬價值呈實體化特征,是具有價值的。
就虛擬物品的權利屬性和虛擬物品的法律性質,我國法律目前無明確規定。最新公布的物權法草案也對此進行了回避,盡管已有學者主張將虛擬財產納人這部確立中國物權制度的基本法律之中,但最終公布的《物權法(草案)》中對此并沒有涉及。但諸如虛擬物品丟失、虛擬物品與真實貨幣的交易等一系列現象引起的思考,是司法界不能不面對的現實:虛擬物品是否是物 如果是物,是否有價值,價值如何評估?虛擬物品上存在財產權嗎?如果存在,是什么性質的權利,是物權、知識產權、還是債權。
我國大陸學者對于“虛擬物品權利屬性”,存在“物權說”,“債權說”,“知識產權說”,“新型財產權說”等不同觀點。
1.物權說。從物權保護角度,將虛擬物品認定為物,認為虛擬物品具有使用和交換價值,屬于一種廣義上的“物”,是玩家付出了時間,精力等勞動性投入或者直接通過貨幣購買而取得的,玩家對虛擬物品享有所有權,網絡游戲運營商只提供了游戲的場所并對虛擬物品負有保管的義務。
2.債權說。從債權保護角度,認為網絡游戲運營商和玩家之間具有一種通過服務合同建立的債的關系,而虛擬財產正是這種債的關系的體現,是玩家享有的一種債權性權利。游戲運營商和玩家不存在所有權轉移的交易關系,玩家對游戲中虛擬物品的控制標志著其在享受運營商根據雙方簽署的協議向其提供的服務。
3.知識產權說。從知識產權保護角度,將虛擬物品作為知識產權的客體,認為虛擬物品是智力成果。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虛擬物品來源于游戲軟件開發商在游戲軟件中的預設,因此開發商享有知識產權;如果游戲運營商獲得開發商就知識產權的某種轉讓,運營商也根據轉讓享有全部或部分知識產權。另一種觀點認為,雖然游戲軟件開發商或運營商提供游戲環境和各種造型預設,但這只是提供了創造虛擬物品的環境和條件,虛擬物品是在玩家投入了相當多而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中產生的,因此玩家對虛擬物品享有著作權。另外,還有一種建議認為,可由游戲運營商和玩家共同享有虛擬物品的所有權。
4.新型財產說。該觀點認為,虛擬物品上的權利不能簡單歸在已經存在的權利形態中,而應該根據虛擬物品的特點,創建一種新型的權利,進行針對虛擬物品和新型權利形態的立法,從而對虛擬物品上的權利予以保護。
二、虛擬物品立法必要性
1.虛擬物品交易爭議
部分網絡游戲的著作權人及運營商,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下,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在其網站上公布的網絡游戲服務合同中對游戲中的虛擬物品進行了規定。運營商與玩家之間的游戲服務合同一般規定,游戲賬號及游戲賬號內的所有數據的所有權均屬于游戲運營商。
在目前的狀況下,如發生虛擬物品爭議,玩家與運營商的合同應是主要的處理依據。在法律對虛擬物品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玩家與游戲運營商的具體的權利義務,應由雙方所簽署的服務合同調整,包括對于虛擬物品的規定。玩家使用游戲運營商所提供的網絡游戲服務,與游戲運營商之間形成一種服務合同關系,該服務合同的目的是:玩家支付服務費,游戲運營商提供相應的游戲服務。需要強調的是:網絡游戲本身和網絡游戲中提供的各種功能,包括了使玩家持有某些虛擬物品,以及在游戲內部不同玩家就其所持有的虛擬物品利用不同的虛擬角色進行交換,這些都是游戲運營商所提供的網絡游戲服務的一部分。因而服務合同的內容,多是就“游戲賬號以及賬號內的所有數據的所有權屬于網絡游戲的著作權人或游戲運營商”進行約定,并且一些游戲的著作權人及運營商在服務合同中,還明確規定不承認賬號轉讓,不承認虛擬物品的真實貨幣的交易。總之,在現有狀況下,運營商所提供的合同,運營商在合同中所表明的態度與立場,對于在與虛擬物品有關的問題處理中非常關鍵;但是因為運營商所提供合同是格式合同,故在法院審理中,就合同條款的解釋上,如發生爭議,依法會做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例如:盛大在其《熱血傳奇服務條款》中規定:用戶賬號的所有權歸盛大網絡所有;熱血傳奇網絡運營過程中產生并儲存于盛大網絡數據庫的任何數據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賬號數據信息,角色數據信息)的所有權均屬于盛大網絡,用戶在完全遵守以下的各項條款的前提下,在正常使用《熱血傳奇》游戲的過程中對屬于其用戶賬號的數據信息享有協議規定的使用權。又如:魔獸世界的服務條款是,暴雪娛樂及其授權人擁有魔獸世界的一切所有權及知識產權,包括但不限于用戶賬號;第九城市和暴雪娛樂均不承認賬號轉讓;暴雪娛樂不承認魔獸世界之外的人和財產權利要求或“真實”世界與魔獸世界相關的任何物品的銷售,贈與或交易。玩家不得在魔獸世界之外出售物品獲得“真實”貨幣或進行物品交易。而這種服務提供商的單向格式合同,明顯偏袒服務提供商,從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來看,是不具有法律效率的。
運營商的態度是復雜的,一方面希望保護自己發行、管理本游戲中虛擬物品與虛擬貨幣的獨占權利,從而可通過運營使其創造的虛擬物品由于能輕易轉換為真實貨幣而贏利,可發行虛擬貨幣提前獲得自己對真實資金的支配權。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法律上將虛擬物品和貨幣作為法律意義上的財產與貨幣以規避糾紛中的責任與運營風險。
2.虛擬物品立法必要性
隨著網絡服務與游戲普及,虛擬物品與虛擬貨幣的交易具有:(1)量越來越大、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目前我國網絡的虛擬物品交易規模已達數億元。買主以學生為主。(2)范圍越來越廣,不但用于某個特定的網絡游戲或服務,也可用于交換現實商品;(3)貨幣特征越來越明顯,在形式上甚至因可直接兌換成現金而具有貨幣特征。這表明,虛擬出品與虛擬貨幣等虛擬財產已經超出一般網絡行為范疇,已經從社會、金融角度對我國現有法律提出挑戰。
目前,國家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虛擬物品交易的合法性和規范性,所以對于網絡貨幣交易很難監管。 相關部門應統一規劃嚴格管理建立一套與之對應的法律法規明確消費者、商家、銀行和清算機構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建立對網絡貨幣發行、流量、統計的監控體系及認證中心,改變網絡財產交易的混亂狀況。
三、虛擬物品的司法實踐
司法界對虛擬物品的態度與觀點不但在理論上存在爭議,在實踐中也多有矛盾。2007年2月,文化部、工商總局等14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吧及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虛擬貨幣已出現對經濟金融秩序產生沖擊的趨勢”,并下令“嚴禁倒賣虛擬貨幣”,這對虛擬貨幣表明禁止的態度。但明顯忽視了虛擬貨幣在世界范圍存在的現實需要與未來意義。2007年3月27日,浙江省麗水市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兩名Q幣大盜分別以盜竊罪名被判13年和10年,他們通過虛設手機號碼來充Q幣值,然后再以3折的價錢轉賣給。這是我國首例涉及偷盜虛擬財產被重判的案件。既然是盜竊罪,那么也就表明司法實踐中已經把虛擬財產法律化。而在2006年年初,同在深圳宣判的全國首宗盜賣QQ號一案中,法院卻認定被告構成侵犯通信自由罪,而非檢察機關指控的盜竊罪—因為法院認為,QQ號碼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財產保護對象。相類似的,于2005年7月發生的“浙江網上盜竊第一案”中,3名盜竊虛擬裝備的“網絡大盜”最終被檢察機關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提起公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的沖突,大陸法系判例的非普遍適用性,更使得虛擬物品等虛擬財產相關立法更凸顯必要。
大多數網絡游戲服務合同,均不承認虛擬物品與真實貨幣的交易,但仍強調運營商可自由發行虛擬物品并以真實貨幣銷售;已有法律在司法實踐中運用也有存在于人的、法律的沖突與歧義。但必須注意到,當虛擬物品以真實貨幣進行交易已經是普遍社會行為而不是個別現象情況下,如果仍然對此視而不見,不予以規范,就會給行業或社會帶來若干問題。因虛擬物品爭議引發的各類犯罪與案件,將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影響社會秩序穩定。特別是由于我國并非判例法體制國家,各地對同樣情由案件的裁決不同勢必造成法律的不統一和人們法律思維的混亂。如何既保護虛擬物品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也合理尊重網絡服務著作權人以及運營商的知識產權與經營利益;如何減少虛擬貨幣對真實貨幣體系的沖擊,規范虛擬貨幣的使用,迫切需要司法的介入。從社會發展以及秩序穩定來看,應當尋求并適用現有的制度或建立新的規則以規范與虛擬物品有關的行為。
四、結語
本文認為,就虛擬物品產生的問題如何進行規范或救濟重點在于,平衡玩家與網絡游戲著作權人以及運營商的權益,在對受害方予以救濟的同時,在保護玩家或交易人的同時,要保護網絡游戲著作權人及運營商的權益。虛擬物品的權利屬性不論是采納何種學說,均應本著權利平衡的原則,系統地建立響應的法律法規,更好地維護虛擬物品交易秩序,保護相關人的權益。
參考文獻:
[1]劉菊華:論網絡游戲中虛擬物品的價值屬性及其法律保護[J].河北法學,2004,22(12)
[2]魏 戩:虛擬物品在法律上的認定及其保護[J].科學之友,2007,(02)
[3]蒲昌偉:網絡游戲虛擬物品的財產性及其保護新探[J].學術論壇,2007,(4)
[4]周黎安 張維迎 顧全林 沈 懿:信譽的價值:以網上拍賣交易為例[J].經濟研究,2006,(12)
[5]李 黎:網絡財產之現實形態的法律范疇[J].商場現代化,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