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形勢依然嚴峻。要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推進作用,促進庫區產業發展,創新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庫區的產業發展的移民就業,努力使庫區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勞動就業有著落、脫貧致富有盼頭,同心同德建設和諧穩定的新庫區,從而把三峽庫區建設建成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和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
[關鍵詞] 三峽庫區 勞動力轉移 移民就業 對策措施
長期以來,黨中央和重慶市委、市政府以及庫區各區縣領導,高度重視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問題,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是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形勢依然嚴峻。其主要表現:一是三峽庫區失業率高。據有關部門統計,2005年底庫區15個區縣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3%,統計調查失業率為11.56%,其中最高的萬州區達16.1%。二是失業人員中需安置移民就業總量大。根據《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移民勞動力就業和轉移規劃綱要》統計,除外遷移民外,三峽重慶庫區共有移民勞動力人數48.88萬人,需要就業和轉移的勞動力20.99萬人,占移民勞動力人數的42.94%。即便扣除16年~22歲非經濟活動人口、無就業愿望及殘疾人等,實際需要就業和轉移勞動力都有約18萬人,占移民勞動力人數的36.82%。
三峽庫區目前仍是全市欠發達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偏低,創新創業的氛圍不濃。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以赴做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工作。要遵循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和自主擇業的原則,堅持庫區產業發展與移民就業相結合、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堅持異地與本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出相結合。要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基礎上,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推進作用,促進庫區產業發展,創新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庫區的產業發展的移民就業,努力使庫區群眾基本生活有保障、勞動就業有著落、脫貧致富有盼頭,同心同德建設和諧穩定的新庫區,從而把三峽庫區建設建成長江上游特色經濟走廊、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和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
一、打好“庫區牌”,加快庫區特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大力發展庫區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加快推進庫區城鎮化進程、新型工業化進程和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發展庫區產業來吸納庫區勞動轉移和移民就業
解決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問題,要牢固樹立產業發展是解決移民就業的前提條件和根本途徑的思想,加快培育庫區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把加快庫區經濟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完善發展思路,改善發展環境,用好用活庫區產業發展和對口支援政策,發揮庫區的后發優勢,盡快解除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瓶頸”制約,大力發展庫區特色產業,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環境友好的產業體系,努力使庫區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1.調整和優化庫區產業結構,構建庫區特色經濟板快。根據重慶市渝東北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求,三峽庫區要著力構建五大特色經濟板快。一是以萬州為中心,構建萬州——開縣——云陽城鎮群和經濟區,努力形成區域性經濟高地、科教基地和商務物流中心。二是豐都—忠縣特色產業板塊。三是墊江—梁平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重點圍繞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農業探索突破。四是奉節—巫山—巫溪“金三角”特色生態旅游經濟板塊。五是城口發展林業、農業及符合環境條件的礦產業。
2.培育三峽庫區優勢資源加工業,構建資源加工基地。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和清潔生產工藝,礦電聯產,集中布局,保護環境,努力構建化工、冶金、建材基地。大力發展天然氣化工、鹽化工、化肥和精細化工,實施乙烯下游產品鏈建設,實現化工業發展新突破;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重點發展長壽天然氣和石油化工、涪陵化肥、萬州鹽氣化工。大力發展加工和制造業,加快發展天然氣化工及鹽化工、能源建材、綠色食品加工、現代中藥及生物醫藥、絲麻紡織服裝、機械制造等特色工業。充分發揮庫區產業發展基金的作用,對相關產業項目給予投資補助支持或貸款貼息支持;積極爭取各類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對庫區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促進庫區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加快發展。
3.結合農副產品及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加快發展醫藥食品紡織等輕工業。推廣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和加工技術,加快中藥提取、分離和純化等關鍵技術研發,完善質量標準,努力形成現代中藥產業集群;發揮化學原料藥業優勢,對原料藥進行多制劑和新用途深度開發,做大做強醫藥產業。發展特色食品加工業,加快形成食品工業基地。發展紡織和服裝業,突破印染、設計“瓶頸”,構建原料——紡織——印染——設計——服裝產業鏈,培育品牌,增強“渝派”服裝競爭力。提升制鞋業設計制作水平,建成璧山、銅梁鞋業基地,打造西部鞋都。發揮竹、木資源優勢,建設速生豐產原料林基地,發展竹漿、木漿紙業,發展板材加工和家具制造業。
4.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旅游業。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種養殖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綠色林果、草食牲畜、中藥材、無公害蔬菜等特色產業。重點發展以涪陵榨菜和苧麻、萬州三峽牧業、忠縣施格蘭、開縣柑橘、云陽山羊、奉節臍橙、巫溪中藥材為代表的特色農業,以及接收市內外遷移民區縣特色經濟發展,努力增加移民的經濟收入。積極發展旅游業。順應高峽平湖新三峽的變化,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游船觀光旅游,大力推進水上游樂、文化體驗等休閑度假旅游,挖掘腹地旅游資源,積極拓展生態旅游、登山健身、科考探險等專項旅游新品,建立健全庫區旅游開發、旅游服務、旅游商品生產經營、旅游休閑娛樂等旅游產業鏈,促進交通運輸、餐飲服務、商業貿易、文化娛樂、郵電通信等相關產業發展。重點發展以巫山小三峽、奉節白帝城和天坑地縫、云陽張飛廟、忠縣石寶寨、豐都鬼城和三峽蓄水后一批新涌現的景觀為代表的長江旅游項目,以帶動庫區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
二、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機制,緊貼市場需求開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庫區勞動力和移民的技能和素質,增強庫區移民自我就業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搞好培訓是提高勞動力轉移質量和移民就業競爭力的關鍵環節。要實現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首要的問題是要提高移民就業能力,解決移民就業素質和能力不適應市場需求和崗位技能要求的矛盾。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以及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和新矛盾,必須轉變移民培訓工作重心。實現移民培訓的三個轉變。即由短期培訓逐步向中長期學歷培訓轉變,以中長期學歷培訓為主,短期培訓為輔;由級技能培訓逐步向中級技能培訓轉變,以中級技能培訓為主,初級技能培訓為輔;由對移民現有勞動力培訓逐步向新增勞動力培訓轉變,以新增勞動力培訓為主,“4050”勞動力培訓為輔。
1.制定移民培訓規劃,確定移民勞動力培訓的目標和要求。要根據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制定和實施庫區移民培訓計劃綱要,確定庫區移民培訓的目標和任務。全面提高移民勞動力綜合素質,以提高移民勞動力技能為重點,基本實現一戶一人參加培訓的目標,城集鎮移民勞動力訓后就業率和農村移民勞動力訓后轉移率達到60%以上。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進行不同內容的培訓。對后靠農村移民年齡在40歲以上勞動力,重點開展3個月以下的種植業、養殖業等實用技能培訓。城鎮居民41歲至50歲之間的勞動力,結合本區縣經濟發展和企業發展狀況,開展實用技能培訓,鼓勵這些居民在區縣內就業。對年齡在21歲~40歲的勞動力,重點開展3個月至半年的職業技能培訓,使每個人掌握1~2門實用技術,城鎮居民勞動力鼓勵到主城區就業;農村勞動力有組織地向主城區轉移。
2.加強移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移民的思想素質,轉變求職者和移民的就業觀念。要進行以更新就業觀念為主的解放思想教育,提高移民創業意識。陳舊的就業觀念是移民就業的障礙,要大力開展更新移民的就業觀念的教育活動,鼓勵和引導他們轉變擇業觀念,摒棄把工作分為高低貴賤之分,認為只有固定工、端“鐵飯碗”才是真就業的舊觀念,樹立臨時就業、彈性就業都是就業的新觀念。培養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思想,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一是要加大宣傳思想工作力度,學習和發揚愛國、奉獻、協作、拼搏和創新的“三峽移民精神”,著力培育“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激發廣大群眾的創業熱情,沖破“峽谷意識”的束縛,不等不靠,創新創業,勤勞致富。引導庫區移民摒棄傳統的以土為本、以農為業的狹隘觀念,樹立定位準確、切合實際的多元擇業觀念。堅持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鼓勵移民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培育移民能人、大戶,通過他們的帶動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實現移民共同致富。二是要組織“外出打工創業成功人士”和“移民成功人士”現身說法,用鮮活的事例讓求職者和移民勇敢地邁出外出就業的第一步。三是廣泛宣傳沿海發達地區的干部群眾強烈的自我創業意識和吃苦精神,特別是要學習浙江溫州人那種“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耐勞創業精神。
3.優化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機制。要進一步優化培訓資源配置,大力整合職業學校、企業和社會辦學力量,建立一批適應市場需求、機制靈活、高效率、具有品牌效應的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切實滿足移民就業培訓的需要。要根據市委二屆九次全委會“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把萬州、涪陵等地建設成為庫區的職教基地”的要求,改變各縣“小而全”、“撒胡椒面”、“蜻蜓點水”的培訓現狀,著力打造萬州、涪陵等區域性中心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切實保證培訓質量。形成培訓層級,并實行合理的培訓分工,把資源適度地向萬州、涪陵集中,中高級技能培訓在萬州、涪陵,初級技能培訓由各縣負責。要注重整合培訓資源,充分發揮農業、勞動、扶貧、建設、旅游、教育等行業或部門的資源優勢,共同參與移民培訓工作。堅持培訓與就業結合,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學校,同時承擔就業推介任務,培訓單位為受訓移民就業牽線搭橋,簽訂勞務輸出訂單,適時發布用工信息,積極推介就業,在移民與企業之間搭起了一座就業之橋。要創新培訓機制,統籌“陽光百勞工程”培訓、移民培訓、扶貧培訓,發展緊貼市場需求的特色專業,開展“菜單”教學、“定單”培訓、“定向”就業,做到以培訓促就業,以就業帶動培訓,爭取培訓一個,就業一個,提高培訓實效。
三、完善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政策,優化環境,服務發展。落實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扶持政策,建立庫區再就業專項基金,擴大后期扶持的范圍,提高政府對庫區勞務輸出和移民就業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1.建立健全勞動力資源信息系統和勞務信息網絡平臺。這是促進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工作的基礎性環節。一是建立健全勞動力資源信息系統。各區縣要做好勞動力資源普查,摸清家底。組織力量挨家挨戶采集、核實勞動力資源準確信息,建立轄區內勞動力資源信息庫,為富余勞動力和移民每人建立一份電子檔案,這樣隨時可以利用電腦快速準確地查找任何一名勞動力或移民的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求職意向、技能培訓、就業轉移、外出務工地點、收入狀況等各方面的信息,從而使勞動力培訓、就業和輸出工作更加規范、有序地開展。已經完成勞動力資源普查和信息系統建設的區縣要及時做好信息數據的更新工作,準確掌握轄區內勞動力資源變化的動態情況。二是建立庫區勞務信息網絡平臺。要整合庫區勞務信息服務資源,暢通信息渠道,建立內外互通、上下連接的信息平臺,形成庫區勞務信息服務網絡,實現勞務信息資源共享。各區縣要組建勞務信息服務中心,并建立公眾信息服務網站,信息網絡延伸到鄉鎮、培訓機構和中介機構。村(居)開辟固定信息欄,定期發布勞務信息。
2.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統一的、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管理體制。建立勞務培訓、勞務技能儲備、勞務輸出一條龍的市場服務和管理體制,完善勞務輸出機制。鞏固和擴大與對口支援城市的合作,不斷向市外、省外經濟發達地區延伸,拓展輸出領域。進一步加快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和完善和加強市場監督,形成“就業找市場、崗位靠競爭、失業有保險、就業有服務”的新型就業機制。
3.加大對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工作的經費投入經費管理。一是建議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財政補助扶持資金標準,充分調動培訓主體的積極性;二是加大對有規模、重信譽培訓機構的投入,用于硬件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保證培訓質量;三是配套各級各部門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工工作的必要工作經費;四是將扶貧、移民、“陽光工程”培訓轉移工作納入政府統一管理,資金打捆使用,以避免條塊分割和重復投資。
4.進一步優惠庫區移民就業政策。鑒于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和安穩致富壓力較大,上級應出臺更加優惠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增強移民創業的造血功能,促進移民就業。一是適當提高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提取比例。二是建立庫區再就業專項基金。主要用于移民再就業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貼息、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培訓補貼等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支出,激發移民生產創業的主動性,調動企業吸納移民就業的積極性。三是擴大后期扶持的范圍。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對象和范圍應更合理一些,將享受再就業政策的下崗移民、享受低保政策的移民、農村淹地不淹房移民、城鎮失地移民、占地居民和新增人員一并納入后期扶持。
四、建立健全合作互動、立體多元、優勢互補的對口幫扶機制和合作機制,切實轉變幫扶方式,從“輸血”為主轉變到以提高庫區“造血”功能為主,重點實施項目幫扶。通過健全的扶持機制和合作機制來拓展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渠道和空間
加大庫區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和對口支援庫區力度,促進富余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庫區產業空虛化問題突出。
1.建議上級從項目、金融、財稅等方面繼續加大對庫區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強庫區產業發展動力和就業吸納能力。一是在項目布局方面,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形式,有意識布局一批重大的勞動力密集型項目,并減少項目審批環節和程序,快速改變庫區經濟結構和財政困境,擴大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二是在金融政策方面,建議大力改善庫區金融環境,支持發展融資擔保主體和各類民間信用擔保機構;及時核銷庫區國有淹沒工礦企業破產、關閉后的銀行貸款;適當下放和擴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審批權限,提高貸款審批效率。三是在財稅方面,應加大對庫區區縣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資金扶持,幫助庫區消化歷史債務;在保持穩定設立若干專項資金的前提下,提高項目資本金或中央、市補助資金的比例;在各項建設事業中,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的,應根據各地財力情況分類確定配套標準。同時,加大對庫區區縣人才、技術、土地政策、基礎設施配套方面的扶持。
2.加強對口支援工作是利用外力發展庫區產業,解決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有效方式。一是將中央各部委、各大型企業集團列入對口支援庫區的單位。借助中央各部委熟悉全國各地情況的獨特優勢,指導和支持庫區產業發展;利用大型企業集團帶動庫區企業發展。二是轉變對口支援省市的支援方式。深入研究對口支援的重點,以支持庫區產業發展為主,引導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加工型產業向庫區梯度轉移;在對口支援庫區的省市建立富余勞動力勞務輸出基地,鼓勵發達地區的企業單位吸納庫區移民務工就業。三是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市內重點企業在招工用人時更多地向吸納庫區移民傾斜。從而促進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的問題解決,譜寫三峽庫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宏偉詩篇。
參考文獻:
[1]崔如波 張 燕: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問題研究.2006年重慶市委黨校校級課題
[2]黃險峰:三峽庫區勞動力轉移和移民就業問題研究——以豐都、石柱、忠縣為例[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3]韋云隆:解決三峽庫區產業空虛難題的建議[N].重慶日報,2006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