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國有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關系著國家、企業、職工以及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本文從新《公司法》入手,闡述內部審計、總會計師、監事會監督企業財務信息真實性,保護國家財產的作用。
[關鍵詞] 內部審計 總會計師 監事會 財務信息
美國里斯大學會計學教授斯蒂芬·A·澤夫(Stepher A. Zeff)描述過財務信息的重要性:“公司財務報告包含的信息是至關重要的,為的是判斷公司業績和前景以及相應地重新安排他們自己的經濟生活。在一個運作良好的資本社會中,這類信息的公開化對制定微觀和客觀決策尤為重要。”現代企業制度的內容之一即是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形成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如何使我國國有企業領導集團做到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權力得到相互制衡,財務信息不被粉飾是值得探討的。
一、國有企業現有財務信息真實性風險防范體制
審計長李金華先生在接受“ACCA會長會計行業成就全球獎”時說:“當今的世界應當是一個法治與誠信的世界。國家治理的優化、政府責任的落實,離不開國家審計的保駕護航;搭建科學的治理結構,建設有效的內控機制,少不了內部審計的辛勤付出;而披露誠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提供專業獨到的審計意見,還需要社會審計的不懈努力。”由此可見,我國國有企業中現有的內部審計機構是企業審計的第一個關口。與此同時,總會計師與監事會,是企業經營決策的制定參與者與監督者,二者對企業財務信息真實性,保護國家財產負有不可推卸的負責。
內部審計機構是以會計信息為基礎,履行法人代表賦予對企業經濟運行的糾察、檢查職權。通過內部審計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違規行為,檢查內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企業建立的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直接對企業董事會(或主要負責人)負責。
國務院《總會計師條例》明確了總會計師地位:是單位行政領導成員,協助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工作,直接對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負責;凡設置總會計師的單位,不設與總會計師職權重疊的職位。賦予的總會計師職權:組織領導本單位的財務管理、成本管理、預算管理、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等方面的工作;參與本單位重要經濟問題的分析和決策;具體組織本單位執行國家有關財經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制度,保護國家財產。總會計職位側重的是為了企業的決策經營管理、財務管理,包括計劃預算編制、執行、核算、分析;以及會計機構設置和專業設置、人員配備等,掌握著企業的財務信息的核心。
受國務院授權,國資委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監事會就是國資委履行企業監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委派監事會是以財務監督為核心作用,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對企業的財務活動及企業負責人的經營管理行為進行監督,確保國有資產及其權益不受侵犯。可見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總會計師和國資委派出的監事會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保護國有資產,與股東賦與企業經營層領導進取的目標——保值增值是一致的,但他們又應該是相互制衡的架構。
二、財務信息真實性出現失真的根源
國有企業的股東是國家。由國務院授權的國資委代表國家行使股東會的職權:作為股東享有按投入公司的資本額獲取資產收益權;參與公司生產經營以及利潤分配等重大問題的決策權;選舉公司董事、監事等管理者的權利。雖然對股東投入的資產有最終所有權,但已經不占有該項資產不能再直接支配已作投資的資產。何況即是股東代表“國資委”仍然是個抽象的集合概念,必須選擇實實在在的具體經營管理者——人,由他或他們實現股東追求投資最大回報的目標。
西方有學者評述人的兩面性格:當在理性下是人;而非理性下同樣具有“獸性”。國有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們,在他們的權力中掌管著各方面的資源調配,所獲取的利益除了規定給予的薪酬外,無終生的權利關系。當他們權衡職位升遷、報酬與風險利弊時,當權力不被制衡時,極個別會鋌而走險,編造虛偽財務信息,達到攫取自己乃至“小團體”的最大個人利益,這是投資者——股東最需防范和規避的。
三、構建現代國有企業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
1.構建內部審計、總會計師、監事會“三位一體”的企業財務風險“防火墻”。這三者都為國企的一致目標而工作,雖然方法、手段不一樣,所處位置不同,但內在的工作聯系是相互關聯的。監事會通過對財務會計報告及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有關的資料和真實性、合法性驗證,直接對董事會、高管人員進行監督。其地位是企業總會計師和內部審計機構無法比擬的。但是監事會成員的構成和人數相對大、中型國企,從浩瀚的數據海洋中逐一驗證是不可能的。常年聘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建議政府派出政府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也是不現實的。因而借助企業內部審計力量,規范總會計師處理企業經濟業務程序,制衡企業高層管理者支配企業資源權力的公開、透明,從源頭上引導企業經營管理的合法性,是監事會應當更多灌注精力的地方。
2.實行總經理和總會計師同時委派制,確立總會計師在企業依法履行執行國家財經法律法規,保證企業經濟運行的合法、安全時權力相對獨立地位,避免成為主要領導的附庸和幫襯。企業在合法經營前提下,總會計師履行對企業經濟計劃、核算、分析、組織;重大投融資決策的參謀,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而且企業經濟運作有異常時,總會計師也是核心人物,可以通過監事會監督、糾正,成為高管層的核心制衡者。
3.依法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對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不但審查財務報告,還要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運行狀況以及企業高管層的績效進行審計。將審計委員會這種機制引入到國資委監管的國有企業中,從法理上提高了內部審計地位,加大了內部審計范圍,避免內部審計機構成為企業內部的附屬機構。
監事會、總會計師、內部審計的有機結合,構建了國資委履行出資人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完整的財務監控、審查的機制,從制度層面上達到對企業高層管理的制衡,保證著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保護著國家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