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當前對于中國是否適合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討論,考察西方國家和我國的中介目標的演變過程,并結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認同通貨膨脹目標制是一種目標化規則。通貨膨脹目標制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是個時間問題也是個時機問題。
[關鍵詞]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通貨膨脹目標制 目標化規則
一、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理論的綜述
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是指在貨幣政策過程中中央銀行依據事前既定規則,運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調控至特定的水平以圖影響最終目標實現程度的可供觀測和直接調整的指標,是介于操作工具(諸如法定準備金比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等)與最終目標之間的變量。
依據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三個標準: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及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特定經濟環境,歷史上主要有利率、貨幣供應量、銀行信貸量、匯率、通貨膨脹率,這幾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對于通貨膨脹率來說,這個中介目標是隨著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行而開始盛行,它既是最終目標也是中介目標。
二、西方國家和我國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擇的演變
隨著特定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選擇及其運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不同國家的社會經濟金融狀況和背景。各國歷史背景、經濟發展起點及金融體制不同,中介目標的選擇不同。同一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金融變革與創新不斷進行,中介目標的選擇也不應固定在一個模式上。如圖:
我國的政策中介目標也經歷了一個選擇與演變的階段。我國的貨幣政策框架正式引入貨幣供應量中介目標始于1996年。在我國中央銀行制度建立以后,我國宏觀經濟的調控手段基本依靠現金投放和信貸規模控制。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和金融資產的多元化,1998年初取消信貸規模的計劃管理,最終結束了以指令性信貸計劃作為中介目標的歷史。
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銀行每年都提出貨幣供應增長目標。但以下幾個實際存在的問題必然降低貨幣供應量目標的有效性:首先,貨幣需求的不穩定性和貨幣渠道堵塞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測性和相關性。其次,貨幣供給的內生性降低了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再次,我國貨幣供應量統計也存在“不斷調整的問題”。
三、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目標化規則的相對優勢
在對于中國現在是否適合采取通貨膨脹目標制的討論之前,首先需要對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性質有所界定。筆者同意Svensson Lars E.O.的觀點,把通貨膨脹目標制解釋為一個帶有相對顯性的、有待最小化損失函數的目標化規則(targetingrule)。
Svensson把通貨膨脹目標制定義為最小化期望損失的政策,其中通貨膨脹對目標的偏離是衡量損失的重要因素。Svensson 進一步認為由最優問題得到通貨膨脹目標制是一種貨幣政策規則,是一種“目標規則”。其目標是某一通貨膨脹目標值,中介目標是通貨膨脹預測值。 在這種規則下,中央銀行不承諾使用任何特定政策工具;可通過調整利率或基礎貨幣等使有條件的通貨膨脹預測與通貨膨脹目標的偏差縮小到零。因此政策操作具有相當的靈活性。
伯南克等人把通貨膨脹目標制歸結為一種有約束的相機抉擇體制,而不是政策規則。但是,通貨膨脹目標具有透明度高的優點,公眾容易根據通貨膨脹的預期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判斷貨幣政策的走勢,故通貨膨脹目標起到名義錨的作用。同時,較高的透明度和明確的數量目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政策操作的隨意性,降低了貨幣政策落入時間不一致問題的可能性。因而,通貨膨脹目標可以看成一個政策規則。
國內學者楊建明試圖在一個委托代理框架內,提出對通貨膨脹盯住的一個新的解釋,考察了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他在通貨膨脹模型中設定了四個方程,并得出了三個命題:(1)存在通貨膨脹粘性的條件下,通貨膨脹釘住下的通貨膨脹波動低于完全相機抉擇下的波動。(2)存在通貨膨脹粘性的條件下,通貨膨脹釘住下的產出波動大于相機抉擇下的產出波動。(3)通貨膨脹釘住下的社會福利損失小于完全相機抉擇下的社會福利損失。其認為,通貨膨脹能夠在有效降低通貨膨脹的同時,使得社會福利的損失達到最小化,因此,通貨膨脹釘住是一種理想的制度安排。
四、結論
在特定的條件下,由于經濟、金融環境不同,中央銀行置身的經濟體制背景不同,中央銀行為實現其不同的貨幣政策所采取的貨幣政策目標就不同。我們不能說所有國家都適合通貨膨脹目標制,但是世界經濟的聯系愈來愈密切,中國的經濟也愈來受到別國經濟的影響,我們可以考慮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同時反思中國的現狀。針對中國當前的情況和結合通貨膨脹的相對優勢,可見通貨膨脹目標制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是個時間問題也是個時機問題。
參考文獻:
[1]Lars E.O Svesson,“Optimal inflation targets,‘conservative’central banks, and linear inflation contrac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7, No.1,199
[2]汪軍明:“我國貨幣政策框架的重新界定”.經濟研究參考,2007年16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