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標會”是一種非正式的民間融資模式,合理運行的標會對經濟發展有著正面積極作用,但不正當操作易引發地方經濟動蕩,筆者通過對A市一次“標會”的實證研究,分析民間的非正式融資模式。
[關鍵詞] “標會” 民間融資
一、問題提出
“標會”,又稱“義會”、“搖會”、“合會”、“抬會”等等,是流傳于農村的民間儲蓄、融資和經濟互助組織。筆者選擇了A市對當地的標會情況進行調查。A市發生的“標會”從興起到崩會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是典型的“標低”性質的“會”,從一般的互助行為發展為會頭的欺詐行為,存在一個完整的周期。
二、“標會”的運作模型
“標會”是由會頭和會腳組成。本文的“標會”現金模型是以A市標會運作的具體實例作為模版。
1.“標會”的簡單流程。假設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下,不存在會頭、會員之間的欺詐舞弊行為,不存在“會養會”的情況,一個人在一次“標會”中,只能中標一次。“標會”的運作模式語言描述即是:會頭把會腳召集到一起,約定會的本金規模。會頭不需要競標可以取得第一期的標金,不需付息。會頭對于會的運作負有無限責任,承擔此會的一切風險。從第二期開始,會員通過競標來決定收會人選,出息最高的會員標得屆時的會金,失去了以后“標會”的機會。
2.“標會”的現金流。假設:會頭以每腳一千元標準組織了一個會,再假設10個會員共有10腳,且每一期標到會金的會員對資金的需求是相同的。這樣名義上該會就有10000元會金,每期的標息都是100元。那么我們預期后十期的現金流量表,從表中可見,會腳6、7、8、9、10的收益為正,是此次“標會”的最終獲益者。因此在一個標準的有始有終的“會”中,處于后面的會腳支出小于收入,是此次標會的籌資者,相當于零存整取;而先取得會金的會腳支出大于收入,則是此次“標會”的投資者,相當于借貸分期還款。
值得說明的是,這里的會員的收益隨著時間增加而增長并不是盲目的,這種增長的趨勢實際是有經濟依據的:(1)貨幣的時間價值。貨幣的時間價值(TVM),是指當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貨幣,比未來獲得的等量貨幣具有更高的價值。(2)通貨膨脹。我國10年來平均每年的通貨膨脹率為3%,然而在A市的“會”從一種非謀利的自助組織演化為會頭騙取會員錢財的工具。
三、“標會”與地方經濟關系的分析
A市人民醫院護士邢某跳樓事件標志著“標會”的崩裂。A市由此引發了前后一系列的中、小會頭及參加會員到市政府鬧事、堵塞國道的事件。在此情況下,市政府將此“標會”定性為“民間非法融資”。據官方統計,此次“標會”共有會頭1065人,登記會員5000人,涉及資金1.5 億。其中,崩會的重災區,市政府所在地A市的涉會人員占90%以上。
筆者將從“標會”初期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和“標會”后期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的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1.“標會”和地方經濟的促進——“自動柜員機”的巨大支撐功能。“標會”資金取得方便,不需固有資本的擔保。在農村大量的縣以下鄉鎮無法進行國債、股票等有價證券投資,更不論金融衍生物、期貨市場交易等,農業生產發展的融資需要是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信貸遠不能滿足的。“標會”的出現,極大的適應了企業臨時性資金需求,
2.會的崩潰——吐不出錢的“自動柜員機”。由于“標會”涉及人員極為廣泛,因此整頓起來并不容易。A市“標會”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其一,參與的人絕大多數是想從會中牟取暴利,用于解決生產和生活急需資金的融資功能非常有限;其二,參與人員分布廣泛、人數眾多;其三,會套會,會疊會,會會相連,一倒俱倒。這些特點都給當地政府的善后處理工作加大了難度。
“標會”對當時A市經濟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銀行存款減少。“標會”導致高利貸活動猖獗,破壞了國家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國家銀行儲蓄額急劇下降,信貸資金不足。(2)“標會”引起了社會經濟的動蕩。從標會的再次興起到崩會此次“標會”事件歷時六七年之久,參加人數近萬人,各類大中小會頭千余人,A市90%家庭和“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3)形成奢侈的浪費習慣。很多會頭將標來的錢大肆消費和揮霍,置豪宅買汽車。
四、前景展望
一直以來,中小企業發展總是面臨融資困難,由此帶來的民間金融的活躍也逐漸被關注。如“農村合作基金會”、“農村金融服務社”、“資金互助基金”等登場。這些組織在經營方面繼續保有靈活性和多樣性等特點,但在形式上比較正規,往往得到地方政府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而且規模較大,有的竟能與正規的農村信用社分庭抗禮。這使得原有的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界線開始模糊。
2005年12月27日,我國首家面向農村的非政府性合法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在因創辦“日升昌票號”而有“中國華爾街”之稱的山西平遙掛牌營業,標志著民間借貸以合法的身份走向融資的前臺。這是我國政府對農村民間金融的首次“政策松動”。應該看到,民間金融從“非正規金融”向“正規金融”的遷移是一個水下山體逐漸上浮至水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