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的分析,指出如何有效地提高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的效率,深入地闡述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的應用前景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 商業銀行 信用風險管理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現狀
目前我國形成了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由若干全國性、區域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及部分政策性銀行一起組成的銀行體系。銀行業,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不高,銀行面臨著巨大的信用風險:不良貸款額巨大、資本充足率偏低、信貸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雖然這些問題通過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剝離、發行特種國債、實現上市等手段得到了改善,但信用風險的管理仍舊沒有得到本質上的改變。當前,我國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信用風險管理的組織機構不健全。在我國商業銀行中,負責信用風險管理的主要是貸款部門的信貸員,這遠遠不能滿足實際信用風險管理的需要。
2.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貸款的審批與發放主要憑借個人主觀判斷,無論是貸前調查還是貸時審查,都缺少科學而完整的客觀評價,且缺乏完善的貸后檢查機制。貸款資金發放后,銀行極少就企業對貸款資金的使用狀況及企業的重大經營管理決策等進行檢查、監督和參與。
3.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企業信用分析時,采用定性方法者較多,缺乏系統科學的定量分析。對企業信用等級評定也主要是由各個銀行自己進行,主觀性強。另外,我國商業銀行電子化管理起步較晚,很多銀行缺少關于企業詳盡完整信息的數據庫。
二、提高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徑
1.資本有效配置。隨著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不斷發展,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資本能否足夠應對風險而不被風險所侵蝕,這同時也是監管當局最關心的問題。為了避免銀行資本不足而設置的資本充足率指標是對銀行自有資本的硬性約束,同時也制約了銀行無限擴大杠桿作用的沖動。假設在資本充足率達標的前提下,能夠根據業務發展需要進行有效的資本配置,從而節約資本,增加收益,就能成為提高薪用風險管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2.戰略、偏好、架構、過程和文化的統一。風險管理的戰略是指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全局的計劃和策略,無論戰略如何表述,都必須清晰地指明承擔什么樣的風險、承擔的風險水平、預期的風險調整后的收益。風險偏好則是風險管理戰略的具體表現。在承擔風險的水平與收益期望對風險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它體現了銀行總體及各個業務部門承擔風險的性質和水平。而這些戰略和偏好的組合能否成為指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行為的指南與管理組織架構設計和運作是否得當息息相關。管理的架構一定要服從風險管理戰略的需要,合理的架構設計和運作必定是涵蓋了風險管理的全過程。包括識別、度量、監控在內的風險管理過程要保證所有的信用風險都被有效管理,不留“死角”。
3.風險管理工具的綜合運用。如果說風險管理戰略、偏好、架構、過程和文化的統一為強大的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功能提供了制度保證,那么各種風險管理工具是實現強大管理功能的技術保證。風險管理過程的不同階段運用不同的風險管理工具,這就決定了風險管理效率的整體不取決于任何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的單獨運用,而是所有風險管理工具綜合運用的結果。
三、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應用前景和發展趨勢
1.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由保守型向進取型轉變,由單純控制信用風險轉變為零為運用信用風險。越來越多的銀行界人士認識到,信用風險是與商業銀行貸款及各種投資業務、表外業務共存的金融風險,商業銀行無法回避。放棄風險同時也意味著放棄可能獲得的收益。隨著商業銀行業務經營范圍逐漸拓展,其面臨的信用風險廣度和深度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于更加巨大的信用風險,應該摒棄保守的回避和分散策略,采取更加積極的、富有進取型的管理手段來管理信用風險,以在可以接受的信用風險暴露水平下,實現風險調整收益率最大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重視信用風險管理的銀行將在長期內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
2.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從內部控制發展到外部交易。隨著國際大型商業銀行有關信用風險管理觀念的轉變,信用風險管理手段和工具也發生了變化。除了采用傳統的管理手段,如嚴格的授信標準、規范的貸款條件、要求提供抵押等內部措施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外,商業銀行還通過各種交易對手進行交易來實現對信用風險的管理,如采取資產證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來管理信用風險。從發展趨勢看,它們將逐漸取代傳統方式而成為商業銀行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
3.商業銀行從單純的信用風險管理向全面風險管理轉變。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各種金融創新的出現,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不再表現為單一的、獨立的金融風險,而是日益與市場風險交織在一起、信用風險暴露和交易對手的違約都會受到市場風險的深刻影響,商業銀行的很多損失是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和市場風險管理日益結合。因此,商業銀行應該更加重視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綜合模型,努力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其他各種風險納入到同一體系。根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進入全面風險管理階段。
參考文獻:
[1]鄒新月: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特征及其變化趨勢,技術經濟,2002(7)
[2]章 彰 于雅寧:論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新金融,2002(7)
[3]李 艷 陳德棉 郭 平:信用風險管理新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借鑒.現代管理科學,2003
[4]紀妍姝:國際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新趨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