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脂小驗方
黃精30克,桑寄生15克,烏龜1只(約200克,去腸雜),紅棗5枚,共放入沙鍋煮湯,調味食用。
云南臨滄 嚴宇白
成都中醫藥大學蒲昭和副研究員點評:
部分中藥有較好的調脂功效,但中醫講究辨證施藥。上方主要適用于肝腎陰虛(或氣陰不足)型血脂異常患者(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視物不清、口燥咽干、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等)。
黃精性平,味甘,能滋腎潤肺、益氣養陰,主治脾虛乏力、腎虛頭暈、腰膝酸軟等證;桑寄生性平,味苦、甘,有補肝腎、通經絡作用。實驗研究證明,黃精可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生成,桑寄生既能降血壓又能降有害血脂,二味乃方中調脂的主藥,還可增強免疫功能。配龜肉,意在益陰補血、補腎健骨,加紅棗可健脾養血。總的來看,上方有養血育陰、滋補肝腎功效,適用于肝腎陰虛型血脂異常患者服用,且能起到一定降低有害血脂的效果。但有害血脂過高者,應選服專門的調脂藥。
口含西洋參片治療口腔潰瘍
每次口含西洋參1片,貼于潰瘍面上,或者待西洋參軟化后嚼成泥狀敷在潰瘍處15分鐘,每天3次,有效減輕疼痛,3~5天治愈潰瘍。
西安謝康寧
國家藥典委員會白曉菊副研究員點評:
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見的潰瘍性損害,具有周期性復發的規律,所以稱為復發性口瘡。本病屬中醫“口疳”、“口瘡”范疇。概括其病因、病機,可分為虛、實兩類。
實證的表現是:發病迅速,病程短,一般7~10天逐步愈合,愈后不留瘢痕;潰瘍好發于口腔前半部,多見于唇、舌、頰、口底等部,齦、腭少見。初起的紅赤稍隆起,中央出現潰點,逐漸擴大凹陷,呈綠豆粒大或黃豆粒大小,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多覆有黃白色膜,周圍繞有紅暈。虛證的表現是:發病稍緩,病程長,易反復發作,間歇期時間長短不等,終年不斷,此起彼伏,潰瘍多發于口腔前半部,但久病者逐漸向口腔后部移行,侵及軟腭及腭弓;潰瘍大小不等,周圍微紅不腫;潰點數量少而分散;潰瘍疼痛輕微或不痛。本病的治療實證治宜清泄胃熱,虛證治宜滋陰清火。
西洋參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生津的功效,補而不燥是其特別之處。“西洋參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者皆可用之”。因此,對于口腔潰瘍辨證屬于虛證者有一定治療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患本病后平時生活中應避免誘發口腔潰瘍發作的因素,如:營養失衡、睡眠不足、過度疲勞、大喜大悲、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另外,對于嚴重的口腔潰瘍應到醫院就診治療。
治毛囊炎方
何首烏10克,茄花7個(無茄花時茄子葉適量也可),水煎取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連服7天。
貴陽黃媛媛
上海中醫藥大學岳陽中西結合醫院皮膚科教授李斌點評:
毛囊炎是由細菌或真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癥,好發于頭皮部、項部、臀部或身體其他部位,常多處并發,較為頑固,有復發傾向,多見于免疫力低下或糖尿病患者。
中醫理論認為,毛囊炎系內有濕熱或素體虛弱所致。何首烏味苦、甘、澀,有補益肝腎、養血澀精之功,除常用于肝腎陰虛引起的病癥之外,臨床上還可用于皮膚瘙癢、癰瘡腫毒(后者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癰癤、丹毒);茄子之花可以清熱利濕、涼血止痛,可用于炎性疾病、瘡瘍等。從理論上講,何首烏和茄子花煎水服用符合毛囊炎的治療原則,但中醫注重的是辨證論治,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予以不同的藥物加減,這樣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對于毛囊炎,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避免物理性刺激,飲食上少食酒類及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反復發作者少吃油膩的東西,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同時注意個人清潔衛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才能更好地防止其復發。
治慢性支氣管炎方
靈芝、百合各15克,南沙參、北沙參各10克,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
武漢邵華明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蘇惠萍點評:
有研究表明,靈芝的藥理成分很復雜,其中有效成分包括靈芝多糖等十大類。中醫認為,靈芝味甘,性平,歸心、肺、肝、腎經,有扶正補虛,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百合、南沙參、北沙參的主要功用是益氣養陰、潤肺止咳。因此,以上四味藥物配伍組方,可治療體質虛弱、氣陰不足或肺燥津傷的內傷咳嗽,主要臨床表現可見咳嗽、少痰或無痰,或伴見口干咽燥、氣短語微、舌苔薄或無、脈細弱或沉細等。若屬外感咳嗽或痰濁阻肺的咳嗽不宜應用本方。
治小兒哮喘方
核桃仁60克切碎,補骨脂9克,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
北京 毛丹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內科主任醫師田秀英點評:
核桃仁味甘,性溫,歸肺腎經,能補腎壯陽,斂肺定喘,《本草綱目》言其“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補骨脂(又名破故紙)味辛、苦,性溫,歸腎經。“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肺腎氣虛呼吸氣短易發喘息,依據《內徑》“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用藥法則,二藥合用治療虛寒性哮喘,即冷哮比較適宜。臨床表現為咳嗽、胸膈窒悶、氣短、氣喘、咳痰清稀、痰白成泡沫狀、口不渴、大便軟或不成形、舌苔薄白、脈滑等。
編后: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不勝數,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癥、安全地應用。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