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延胡等分研,黃酒調服或水煎,心腹諸痛由熱郁,疏肝泄熱痛自蠲。”通過這首湯頭歌訣,我們可以初步了解金鈴子散的方藥組成及功效。那么,現代臨床研究對金鈴子散又有哪些進一步的了解及應用呢? 請看本期經典名方——
金鈴子散首見于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第二十:“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當用金鈴子散。金鈴子,玄胡(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方藥】金鈴子、玄胡各30克。共為細末。
【用法】每次取6~9克,溫開水送服。每天2~3次。
【功效】疏肝瀉熱,通絡止痛。
【主治】肝郁化火之痛證。表現為脘、腹、脅肋諸痛,時發時止,口苦,舌質紫暗,苔黃,脈象弦數。
金鈴子散是治療肝郁化火而致的胸脅、腹脘、疝氣痛、痛經等痛癥的代表方劑。
行氣活血,止痛之本
疼痛是許多疾病的常見癥狀,雖然病因、病位各不相同,但其病機和治療原則基本類似。中醫對疼痛的病機概括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認為,“氣者,一身之主”,“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大抵諸病中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滯血郁互為因果,多同時并存。所以行氣活血是治療疼痛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中醫又認為,郁久則化熱,凡有郁處必有火伏,有“久痛無寒”之說。肝郁化火之證是臨床常見的現象。脾胃位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肝氣郁結,氣滯血淤而致的疼痛常見于胸、脘、腹、脅部位。
現代應用,抗炎鎮痛
金鈴子味苦,性寒,歸肝、胃、小腸經,功能泄熱疏肝,行氣止痛;玄胡索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脾經,功能活血散淤、行氣止痛。二藥同用,相得益彰。共起疏肝瀉熱、通絡止痛之功。凡肝氣郁結、脾胃氣滯、肝胃不和等引起的胸、脘、腹、脅以及疝氣、經期腹痛等痛癥,證屬熱者均可酌情用本方治療。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金鈴子散具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作用。據臨床報道,用本方或本方加減治療胃痛、腹痛、痛經及膽道蛔蟲癥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顯著的止痛作用。
應用要點:患者表現為胸、脘、腹、脅處疼痛,舌質紫暗,苔黃,脈象弦數。
用法及參考劑量:用散劑,每服6~9克,每天2~3次,溫開水送服。作湯劑用,用量據病情酌定,亦可根據病情適當增加其他藥物。其他如注射劑、丸劑等劑型請參照生產廠家說明書應用。
【注意事項】
◆ 孕婦慎用。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