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們發現,災民受傷比例最大的是骨折。而且,災難發生時,由于外傷和骨傷患者數量較大,出現了外傷藥物嚴重短缺及匱乏的問題。因此,在藥物不能及時到位的情況,一些必要的自救、簡易治療和科學護理就顯得十分重要。
肢體受傷后,受傷部位的制動和保護最為關鍵。因為骨折局部會由于異常活動而引發鄰近組織結構的進一步損傷,特別要注意避免血管和神經的繼發性損傷。至于處理方法則因骨折的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四肢骨折
可就地尋找木板、木棍、樹枝等物,與傷肢綁在一起,起到夾板固定的作用,這樣可以控制骨折斷端成角畸形,同時可消除局部的異常活動。另外,傷肢應盡量抬高一些,避免下垂,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水腫。
脊柱骨折
若頸椎、胸椎或腰椎受傷,一定要避免軀干的屈曲。特別是在搬運傷員時,一定要有人用手托起背部,使傷員的軀干始終呈一條直線。那種常見的一人用雙手抓住傷員腋下,另一人用雙手抓住傷員兩只小腿的搬運法,千萬不要用于脊柱受傷者。因為那樣極有可能造成因脊柱彎曲而導致的脊髓損傷,使傷員出現癱瘓。
另外,壓在肢體上的重物會造成神經和肌肉組織血液循環障礙,進而出現水腫、壞死。肌肉壞死后所產生的有毒物質進入血液還可能導致腎功能衰竭,故應盡早設法移除。開放的傷口會造成失血過多及感染,也應盡早予以清創、包扎。
在肢體創傷或骨折的護理方面應注意兩點:一要注意察看肢體遠端皮膚的顏色和溫度,如下肢受傷后若足部皮膚蒼白及發涼,表明傷肢血液循環障礙,須馬上處理;二要在受傷肢體固定制動的情況下作一些必要的活動。如下肢受傷用夾板綁扎固定后,應鼓勵傷員多做足部屈伸及肌肉收縮運動,這樣有利于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減輕水腫,同時避免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