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燭
一天夜里,我正在看書,忽然停電了。我拉開抽屜,摸索出一支二寸來長的小蠟燭,點燃。橙色的燭光,如初開的玫瑰??粗⌒〉?、微微顫動的燭苗,我的心情無比寧靜。
小蠟燭燃了一半,電來了。不知出自什么原因,我卻關了燈,繼續欣賞蠟燭。不一會兒工夫,小蠟燭燃盡了,只剩下小攤蠟泥,那燭苗奮力一躍——像一只小手猛地一招——熄滅了。
這多么像生命的全部過程!
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原本是沒有的,是處在寧靜空無之中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由于父母的一次偶然相遇,在一次愛的瞬間,我們被點燃成一顆小小的、無比熱烈的生命,如點燃一支蠟燭。
蠟燭被點燃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一如人生的全部幸福和痛苦。無論幸福還是痛苦,蠟燭終歸有燃盡的時候,一如人生終歸要死去。
生命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只有生命的兩頭是漫長的——因為生之前、死之后,是無邊無際的,永恒沉睡的寧靜。(摘自《信息時報》文/澗川)
修剪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為地處偏遠,香火一直不旺。
原來的住持圓寂后,索提那克法師到寺院做新住持。他發現寺院周圍的山坡上到處都長著灌木。他不時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過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個半球形狀。
一天,寺院里來了曼谷享有盛名的娛樂大亨。大亨向法師請教了一個問題:“人怎樣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師把客人帶到寺院外的山坡??腿丝吹搅藵M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師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師把剪子交給客人,說道:“您只要能經常像我這樣反復修剪一棵樹,您的欲望就會消除?!?/p>
三個月過去了,大亨將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規模的鳥的形狀。大亨面帶愧色地說:“可能是我太愚鈍,每次修剪的時候,我能氣定神閑,心無掛礙??墒?,從您這里離開,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所有的欲望依然會像往常那樣冒出來?!?/p>
法師笑而不言。
當大亨的“鳥”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師又向他問了這樣的問題。
法師對大亨說:“你知道當初為什么我建議你來修剪灌木嗎?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發現,原來剪去的部分,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就像我們的欲望,你別指望能完全把它消除。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觀。放任欲望,它就會像這滿坡瘋長的灌木,丑陋不堪。但是,經常修剪,就能成為一道悅目的風景。對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應該被看作是心靈的枷鎖。”
大亨恍然。
(摘自《周末報》文/趙功強)
夏季重養心
夏季養生重點是保養心臟。心主血脈,如果血的運行不暢,或遇寒凝或遇熱蒸,就會形成淤血,阻滯血脈,進而影響心臟功能。舌根發硬,睡眠不好,身體疼痛且痛處固定、夜間加重,常感心胸憋悶等癥狀,都是心主血脈功能受損,造成體內有淤血的表現。
入夏后,多吃養心食物可增強心臟功能,減輕心臟負擔。養心食物應符合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低鹽的標準。飲食要增加植物蛋白、牛奶、瘦肉之類,并選用能降有害血脂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花生、生姜、大蒜、洋蔥、茶葉、酸奶、甲魚、海藻、玉米油、山楂、蜂王漿等;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旌巷嬍忱谌梭w廣泛吸收維生素和礦物素,利于心血管保健和預防動脈硬化,故養心還要多選粗糧、有機米面等,并多食綠葉蔬菜和水果。養心還要保養心神,安神的食物有蓮子、百合、龍眼肉、酸棗仁、小麥、小米、黃花魚等。
保養心臟可堅持按揉刺激內關穴。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要穴。晚上7~9點是手厥陰心包經活躍的時間,此時按揉內關可增加心臟的代謝和泵血能力,促進消瘀。內關在前臂中央腕橫紋后兩指處,兩根大筋之間。用拇指按下持續揉半分鐘,要有酸脹或疼的感覺,然后松開。如此一按一放,每次至少按揉3分鐘。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文/姜興華)
陽光是免費“補藥”
很多老人喜歡花錢買補藥吃,其實,陽光也是“補藥”,而且是免費的。《黃庭經》指出陽光的作用:“日月之華救老殘”,說明陽光尤其有益于老年人。陽光中的紫外線可殺菌、消炎、止痛、促進組織再生、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衰老;紅外線可使皮溫升高、血管擴張、代謝增強,改善老人的陽虛狀態;可見光作用于中樞神經,再通過反射,調整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所以老人應充分利用春夏季節的大好陽光以健身治病,這在我國古代被稱為——“曬療”。
“曬療”享用陽光“補藥”的最佳時間,春季是上午9~12點(秋冬亦如此),夏季在上午8~10點、下午4~6點。每次15分鐘或遵醫囑,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可能導致皮膚癌。地點應選擇空氣清潔的公園、陽臺、海濱等,不宜在瀝青路上進行。
“曬療”時只穿內衣褲(在自家陽臺或海濱進行時)或短衣短褲(在公園進行時),使皮膚直接感受陽光,可采用臥位或坐位,并不斷變換體位,以均勻采光。同時要注意保護皮膚,可于曬前半小時涂抹防曬霜;保護眼睛和頭部,如戴草帽或遮陽鏡。注意空腹、飽食、疲勞時均不宜進行;患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浸潤型肺結核、甲亢、有出血傾向者,不宜進行。
(摘自《醫藥養生保健報》文/張子建)
一日抖三抖,活到九十九
“一日抖三抖,活到九十九”,這是不少健身族的口頭禪。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主任醫師田得祥推薦,老年人不妨試試這一方法,只要運動量不大,堅持鍛煉,就會受益。
抖動,就是由自身發動的渾身顫抖。有人甚至把它總結為“抖功”。其基本姿勢是挺胸、站立、兩眼微睜,雙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放松,排除雜念,以腳跟和膝蓋為軸,發動渾身上下各部位的肌肉和內臟的顫抖?!岸豆Α辈皇軙r間空間限制,對于平時沒機會運動的人來說,也算是個理想的選擇。當然,如果老人覺得“抖功”學起來有些難,可以在散步時,有意識地甩甩手或抖抖腳,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首都體育大學生理生化教研室崔玉鵬副教授表示,在抖動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軀體拉伸的效果,這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由于目前缺乏對抖動的研究,建議大家在抖動時,運動要適量,頻率不要太高,時間不要太長。比如,曾經風光一時的甩脂機,其基本原理雖說也號稱是通過肌肉抖動(或甩動)達到減肥的目的,但事實證明,甩脂機卻對身體有害。所以,這看似簡單的一抖,也馬虎不得。
(摘自《生命時報》文/李芴)
老人休閑淡輸贏
下棋打牌是中老年人非常喜歡的休閑活動,既能參與競爭,體驗成就感,又能排解孤獨,增加大腦活動。但是,下棋打牌別在乎輸贏。否則,好事也可能變壞事。
遇到一步好棋或者摸到一副好牌,往往會心情激動,過度興奮會刺激交感神經引起心跳加快,血壓上升,易使心腦血管病患者發生腦溢血、心絞痛或心肌梗死。這樣的事例時有發生。有些人因為計較輸贏,為了一步棋、一張牌,爭吵不休,生氣發火,甚至推翻棋盤,擾亂牌局,和棋友牌友反目。其實,下棋打牌本來就是為了放松娛樂,幾個老人在一起增加與人交流的機會,減少孤獨寂寞感。為此計較,不但惹了一肚子氣,還傷老朋友間的感情,那就適得其反了。
下棋打牌不要太過專注,一坐就半天。久坐容易引發一系列不良后果:容易損傷腰椎骨;下肢血液回流能力降低,腿腳發脹;產生體位浮腫,甚至形成靜脈血栓。此外,久坐不動,會使胃張力降低,腸蠕動減慢,腹部脹滿,便秘。所以,下棋打牌個把小時,就應起身走動走動,放松全身,使下肢血液回流順暢,避免下肢酸脹和麻木。身體疲勞時不可硬熬,更不要挑燈夜戰,不要過多計較得失,保持一種愉快的休閑狀態。
(摘自《大眾衛生報》文/羅家禎)
夏季巧選果蔬助排毒
夏季暑熱,老年人排汗功能降低,使得體內組織中代謝廢物和毒素的累積也增多,因而利用某些排毒性果蔬來養生,對老年人很有幫助。
1.蒜頭、蔥頭。我國古人認為夏日清晨宜吃蔥頭酒,其實目的就是為了排毒。平時還可以吃些糖醋大蒜,每天5~6瓣。
2.黃瓜汁、胡蘿卜汁。經常服用有益,每次50毫升左右。在服用數小時之內便能排除體內部分毒素,并且有凈化血液作用。
3.葡萄汁。每次飲用量不要超過100毫升,飲后數分鐘內便可提高體內熱量,減少疲勞(糖尿病患者可用1/3量,即30毫升左右)。葡萄汁也能凈化血液,而且能預防結石,增進尿素排泄,舒解老年人腹部不適感。若葡萄汁和檸檬汁配合飲用,對老年人尤有益處,因為后者有很強的抗感染、抗過敏的作用。
此外,充分補充水是夏季中老年養生不可忽視的內容。在溫帶地區或夏季,一個健康的成人就是在休息的時候,也有800毫升的水分從皮膚和肺蒸發而流失,另有1000毫升的水從小便排出,還有100毫升的水從大便排出。因此,每天至少要補充2000毫升以上的水,才能將新陳代謝的廢物排出體外。
(摘自《老年日報》文/盧美燕)
老來學著曬幸福
最近到幾位老友家串門,發現他們生活條件很好,但心情卻并不舒暢。常常抱怨這,埋怨那,怨天尤人。由此我想到老年人常干的一件傻事:找一樣東西,明明就拿在手里,卻還要東找西翻。許多老年人就走入了這樣的誤區——“抱著幸福找幸?!?。
現在已進入一個曬客時代——曬學歷、曬能力、曬政績、曬年薪、曬健康、曬愛情……老年人能曬的東西已不多了,何不曬曬幸福呢?一方面,幸福是一種感受,老年人通過曬幸福,能優化幸福的感受,美化幸福的心境,強化享受幸福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另一方面,幸福的情緒是會傳染的,老年人每天心情愉快,兒女們和孫輩回家也會受到愉快情緒的感染,全家的心情也能好起來。那么老年人怎樣才能曬好幸福呢?
要有珍惜當前的心態首先要珍惜當前幸福。人是活在當下的,前面的已成歷史,后面的還沒到來,如果老是思前想后,難免心里會生出幽怨和煩惱,哪有幸福可言?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辛苦操勞了大半生的農夫,虔誠地去請教一位哲人:“像我這樣的生活,什么時候才能獲得幸福呢?”哲人問明了農夫厭倦生活的緣由說:“如果有人用一千兩黃金的價格,用一顆奄奄一息的心臟換取你的心臟,用失去記憶的頭腦換你的頭腦,用華麗的宮殿換取你的子女,用萬畝良田換取你的妻子,你愿意嗎?”農夫茫然地搖了搖頭。哲人說:“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幸福就握在你的手中啊!”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俅?,要珍惜當前的時間。人到老年,剩下的日子已不多了,是按月、天、小時計算的。因此,學會享受當下,盯住今天,抓住現在,才會享受到已有的幸福!
要有感恩的心態心懷感恩不僅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品德,而且是一種處世能力和養生經驗。人到老年,已退出了勞動的行列,已成為別人勞動成果的分享者和服務對象,應感恩社會給我們提供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感謝單位和組織的關懷和照顧,感激孩子們的孝順和孝敬。這樣當我們用感恩的心情去生活,我們的心中也就少了不滿和牢騷,取而代之的是滿腔幸福的感覺,定會感到晚年的幸福,晚輩的可愛,晚境的美好,晚霞的絢麗!
要有知足的心態俗話說,人不知足把天恨。因人的欲望就像自己映在地上的影子,是永遠追不上的,如不加控制,總覺不滿足,當然很難感到幸福。所以,常懷知足之心,才會滿意現有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這樣就有一種快樂常彌漫心間,使你忘卻憂愁煩惱,心情愉快。世界科學巨匠霍金,命運對他是殘酷的:口不能說,腿不能站,身不能動。可霍金仍在曬幸福:“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這些讓他感到滿足和富有,充實而快樂,使他成為當今最具傳奇色彩的科學家。
要有不比為貴的心態俗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著名的文史作家鄭逸梅先生,他的長壽秘訣便是“不比為貴”。鄭老常對人說:“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自感不貧不賤,就能常處樂境,于身心有益。”正因為鄭老有這樣的良好心態,盡管一生坎坷,卻能始終保持坦然、樂觀、淡定的精神,他一生辦報,不但被譽為“補白大王”,著述頗豐,而且還活到了九十九歲的高壽。
(摘自《當代健康報》文/林來生)
摩腹養生 補瀉分清
摩腹養生法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唐代名醫孫思邈《千金要方》指出:“摩腹數百遍,則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彼眢w力行,以“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方法之一,故得以高壽而終。南宋詩人陸游,也深諳摩腹養生之道,作“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飯囊”、“徐行摩腹出荊扉”詩句誦之。他一生多坎坷,能享年85歲,堅持摩腹是一條重要的原因。
中醫認為,胸腹為五臟六腑所居之處,腹部是陰中之陰,腹部有任脈、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太陰脾經等五條經脈循行。摩腹可給腹部的中脘、神闕、氣海、關元、天樞、章門等重要穴位以良性刺激,促進氣血運行,濡養身體,調節陰陽,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便秘、遺精、水腫、小便不利、痛經、月經不調、單純性肥胖等病癥。
現代醫學認為,摩腹能強健腹部肌肉,促進血液及淋巴液循環,增強胃腸蠕動和加強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防治習慣性便秘和慢性胃腸炎。由于摩腹刺激末梢神經,使毛細血管開放,促進機體代謝,故能減肥健美,改善失眠。
摩腹雖利于養生,但必須了解和掌握摩腹的補、瀉方法,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左手按逆時針方向(逆腸道方向)繞臍摩腹為補;右手按順時針方向(順腸道方向)繞臍摩腹為瀉?!耙荒嬉豁槨被颉耙豁樢荒妗备骼@臍摩腹100圈為平補平瀉法,適于一般養生。年老體虛、胃腸疾患、大便溏瀉者,應采用“兩逆夾一順”的補法:即先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100圈,再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100圈,最后仍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繞臍摩腹100圈。身體肥胖、口干舌燥、大便硬結者,應采用“兩順夾一逆”的瀉法:即先按順時針方向、再按逆時針方向、最后仍按順時針方向,各繞臍摩腹100圈。最后還應指出,摩腹以仰臥、露腹,手直接觸及皮膚效果最佳。摩腹時,可用全掌施力,也可只用大魚際接觸腹部,若雙手重疊按揉,則推拿力量大,效果更佳。摩腹前注意排空小便。腫瘤或急腹癥者禁止摩腹。
(摘自《當代健康報》文/之玲)
接受不完美
海灘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貝殼。一個小男孩兒每揀起一個,瞧一瞧,然后就隨手把它扔掉。就這樣,他已經揀了一個下午,卻始終沒有找到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貝殼。
有一個人非常幸運地得到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他卻覺得遺憾,因為珍珠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是除去這個斑點,它該是多么完美呀!于是,他刮去了珍珠的一部分表層,但斑點還在;他又狠心地刮去一層,斑點依舊存在。于是他不斷地刮下去……最后斑點沒有了,而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腳邊都有彩貝,手里都有珍珠,只是我們很多人不懂得珍惜,不善于享用,因而錯過了多少好運,辜負了多少美麗。
完美主義是一個錯誤的信念。生活中,有多少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是源于它。誠然,追求美好和完善是人之常情,但正如俗話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若是過于執著且不肯變通,必然會陷入完美主義的心理誤區。揀貝殼的男孩和欲除掉珍珠斑點的那個人都是完美主義者,而完美主義者一定是失落最多的人,也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為在他們眼中看到的大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地與機遇擦肩而過,與成功遙遙相望,最終是落得兩手空空。
反之,不苛求完美的人卻處處可見完美,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學會接受不完美,則凡事都會完美,連殘缺也成了一種完美。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也能接受他人的不完美,這樣的人才活得自在、快樂、瀟灑。
(摘自《大眾衛生報》文/王麗芳)
編輯/譚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