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發生率在所有心臟病中排在首位。其種類繁多,表現各異,人們對這種病的防治有諸多疑惑。為解除讀者朋友對心律失常的各種疑惑,本刊記者采訪了著名心內科專家林治湖教授。
1935年,林治湖出生于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1967年,林治湖從大連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他一直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成為國內知名的心內科診療專家之一,楊延宗、劉少穩、高連君等多名國內著名專家都曾師從于他。如今,年過古稀的他仍是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特聘教授。得知本刊的采訪要求,林教授不顧勞累,欣然接受。
可以說,林教授與心律失常等心臟疾患打了一輩子交道,他說,心律失常既是多種心臟病的臨床表現,又是一種獨立疾病。心律失常在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發生過,只不過有的癥狀輕,有的癥狀重;有的持續時間短,有的持續時間長;有的偶爾發生,有的經常發生。若癥狀輕、持續時間短、偶爾發生,對健康可能毫無影響;但若癥狀重、持續時間長、經常發生,可能就會危及生命。
聽到這里,記者有些明白了。怪不得心律失常的發病率這么高,怪不得有那么多讀者來信詢問心律失常的相關問題。接著,記者將讀者來信中提到的一些問題提交給林教授,林教授耐心給予了解答。
1.哪些因素導致心律失常?
林教授指出,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分如下幾種情況:(1)正常人會因疲勞、喝濃茶、大量煙酒剌激、情緒激動及大量喝冷飲等,出現心律失常。(2)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心臟傳導系統中有了多余的通道,如預激綜合征等。(3)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后遺癥,均可以引起各種心律失常,甚至嚴重危險性心律失常。(4)肝膽、腸外科手術、嘔吐、腹瀉等可引起嚴重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出現嚴重高血鉀、低血鈣,使心肌收縮力減弱,產生心室內傳導阻滯而導致心臟驟停;嚴重低血鉀也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導致心室顫動;嚴重酸中毒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之收縮無力,并對兒茶酚胺的反應性降低,導致心臟驟停。(5)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引起心動過速或心房纖維性顫動。(6)遺傳性心律失常,如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等,其人群發生率很低,但可引起嚴重致命性心律失常。這是一種遺傳基因異常導致心臟電活動紊亂的結果。
另外,一些藥物作用如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精神類藥品、某些抗生素、安眠藥、部分中藥(如烏頭堿)等,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2.心律失常都是病嗎?
林教授說,心律失常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良性(輕度,包括生理性的心律失常),另一類有明顯臨床意義,如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性心動過速等。后者才是一種真正的病。
生理性心律失常指與人體自然狀態相適應的竇性心律的變化,如竇性心律不齊,竇性心動過緩、過速。林教授解釋說,心臟正常節律稱為竇性心律,但是即使是竇性心律,每一跳的間隔長短都會有變化,這就是“竇性心律不齊”;當人休息或睡眠時,平均75次/分的心律可變為38次/分上下,這就是“竇性心動過緩”;當人在激動或運動時心率可達100次/分以上甚至150次/分等,這就是“竇性心動過速”。而這些心律不齊,本人基本沒有明顯癥狀,也無需任何治療。同樣道理,出現心律失常也不意味著就患有心臟病。
良性心律失常還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每分鐘僅有幾次早搏不出現癥狀,對機體無任何危害,也不需要治療。但頻發性早搏會使人感到心慌等不適,特別是有神經衰弱的患者會明顯影響生活質量,除解除心理負擔外,可用安慰劑、鎮靜劑、β受體阻滯劑和中藥等治療,以緩解癥狀。應當強調,在心律失常中良性心律失常占大多數。
而陣發性心動過速會突發心慌,心率可達140次/分以上,又有突發的特點,常有心慌、胸悶等癥狀,應及時采取措施終止,并采取根治性治療措施。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高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室性顫動等會引起血壓下降,突然眼前發黑,短暫意識不清、暈倒,甚至猝死,這些都是嚴重心律失常的臨床癥狀,要采取積極的有效治療措施。
3.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有觀點認為“盡量不吃藥是心律失常的第一原則。”那么,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林教授表示,對于各種生理性心律失常及良性心律失常而言,這一說法是正確的,原則上可不用抗心律失常藥。因為在20世紀,有一個“心臟抑制試驗”已經證明抗心律失常藥物有造成更嚴重心律失常的不良反應的可能。另外,正常人如果在疲勞、喝濃茶、煙酒剌激及情緒激動時出現心律失常,當這些誘因祛除時,心律會恢復正常,那么,這種類型的心律失常可能也不需要藥物治療。
然而,對有癥狀的心律失常,如頻發性早搏,已經嚴重干擾或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工作,可用鎮靜劑、受體阻斷劑,甚至可用抗心律失常藥,以緩解癥狀。
對于某些快速型的心律失常,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射頻消融是最好的選擇。對于緩慢型心律失常伴臨床癥狀者(如與心動過緩相關的黑朦、暈厥),則需要植入起搏器治療。但治療之前也要用藥物來中止心動過速或維持適當的心率。
無論怎樣,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應用藥物來控制心律失常,如房顫患者心跳次數的控制及竇性心律的維持,室性的心動過速患者的初步急救處理等,這些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4.哪些情況下心律失常需要積極治療?
林教授說,以下幾種情況下必須積極治療:
嚴重心律失常發作,患者出現煩躁不安,血壓明顯下降,眼前發黑(黑蒙)、暈厥(暈倒)甚至全身抽搐,兩眼上翻,二便失禁,必須緊急施救,積極干預。因為這些癥狀與表現均為嚴重心律失常所致,甚至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故要爭分奪秒地搶救。
突發心動過速,心跳大多在150次/分以上,無論是室上性心動過速還是室性心動過速都應緊急處理,盡快中止心動過速。“室上性”可用異搏定等靜注。“室性”可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靜脈推注。如果效果不佳應用電擊復律來終止心動過速。
凡引起黑蒙、暈厥、抽搐等意識喪失的心動過緩,不管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還是高度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都要積極治療,盡快安裝臨時心臟起搏器,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后要植入長久起搏器。在采取介入措施之前,可用異丙腎上腺素靜脈滴注來維持心率。
偶爾發生的早搏不必治療,但頻發房性早搏則有可能引發房顫,特別是老年人,應給予藥物治療。頻發室性早搏指每分鐘5次以上,日過千次,可用鎮靜劑、受體阻斷劑,甚至應用美西律等抗心律失常藥物;若日過萬次,也可接受導管射頻消融治療。
5.治療心律失常的常用藥物有哪些?
林教授介紹說,針對不同的心律失常,可采用不同藥物治療——
室上性心動過速:常用異搏定或腺苷靜脈注射。
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沒有心臟病的):可用心律平及異搏定靜脈推注。
心率快的陣發性房顫或心房撲動:可用心律平、依布利特靜脈注射來恢復正常竇性心律。
對頑固性反復發作性室速:多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靜脈推注,予以終止或預防再復發。
慢性持續性房顫:多用β受體阻滯劑,如倍他樂克控制心室率,保護心功能,也可用胺碘酮。
林教授強調,房顫患者應當使用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或抗凝劑(華法林)預防血栓。各種頻發早搏,會使患者發生明顯不適,擾亂患者生活質量,也可在應用β受體阻滯劑基礎上加用心律平、美西律等抗心律失常藥。中藥步長穩心顆粒、參松膠囊、參龍寧心膠囊等也有一定效果。
要明白的是,抗心律失常藥沒有針對原發病的病因進行治療,其主要作用是終止發作,減少復發,并為病因治療提供機會,改善癥狀。
6.導管射頻消融術適合哪些人?
有讀者來信說,朋友通過手術一次性根治了心律失常,自己也想手術,可醫生說不適合。那么,手術到底適合哪些人?手術真的能根治心律失常嗎?
林教授說,這里說的治療心律失常的手術叫“導管射頻消融術”。它主要通過高頻電流破壞心肌中形成心動過速的折返環路,使心動過速環形運動不能運行,或者破壞心肌中產生快速電激動引發心律失常的“病灶”,從而達到根治目的。導管射頻消融技術的出現,使心律失常治療發生巨大的變化,確實為患者帶來根除心律失常困擾的希望。它常適用于下列心律失常——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成功率99%。
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無心臟病的室性心動過速):成功率90%。
典型心房撲動:成功率95%以上。
持續或不間斷的房性心動過速:成功率95%以上。
陣發性房性顫動:成功率80%以上。
慢性心房顫動:成功率60%。
回答了這些問題之后,林教授還對心律失常發病日益年輕化表示了擔憂。他希望年輕人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做什么都不要過度,不能過激、過喜、過悲、過疲勞,減少甚至避免心律失常的發生。當然,出現了心律失常,也不要緊張。林教授說:“首先是先弄清自己是什么性質的心律失常,其次是有什么樣的臨床價值。然后坦然接受最佳的治療措施。”
編輯/譚翔
林治湖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特聘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起搏學會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臟起搏電生理分會委員,《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常務編委;現任《臨床心電學雜志》、《中國醫師進修雜志》等編委。長期從事心律失常的臨床工作,先后參與編著多部專著,并發表多篇文章,曾數次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