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幾歲的我似乎倒退到童年時期,有著很強的依賴性,我非常依賴我的愛人。
開始發現自己有依賴性是在我父親去世之后。父親做事很有主見,從小就對我非常好,幾乎是百依百順。父親去世后我非常傷心,并且覺得很不習慣,總覺得自己少了一個有力的依靠。幸運的是,我的愛人在那段時間請假陪我,安慰我,逗我開心。
看著我心情漸漸好轉,愛人很是高興,也比較放心起來,就繼續回到公司上班。愛人常常會出差。每當他出差后,我就害怕、心慌、焦慮,總覺得心里空蕩蕩的,仿佛少了什么似的。到后來漸漸出現失眠、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等不良現象。
其實,我也知道這樣很不好,自己這么大一個人了,還有這么強的依賴性,害得愛人失去了好幾筆大的業務。但只要愛人不在,這種不安的感覺就出現。我原來不是這樣的,為什么現在會這樣呢?到底該怎么辦才可以恢復從前那個獨立的我?
無助的紅怡
從紅怡的來信來看,她作為成年人,總還像個孩子般地依賴愛人。顯然,這種依賴有些“過”,在心理疾病中叫“依賴癥”。“依賴癥”是過多地將個人情感寄托在某個人或人群、某種物品上,將其看作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可能難以承受,甚至精神崩潰。
一般來說,依賴癥的出現是有原因的,最常見的就是感情脆弱,紅怡就屬于此種原因。紅怡的依賴癥是在她父親去世后出現的。喪父之痛使她感情脆弱,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離不開她愛人,對愛人有一種依賴感,希望他能時時在自己身邊,時時關心自己、處處照料自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長久、過分地依賴別人終究是不好的,特別是作為一個成年人。依賴別人,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紅怡要克服依賴心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要直面自己的問題,坦承依賴的存在,同時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因為獨立的人格需要獨立的思維能力。
◆要鼓起生活的勇氣,恢復自信心,培養自立精神。要努力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合理規劃和安排。此外,還需要培養忍受孤獨的能力,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是克服依賴癥的關鍵一步。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或是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或調整工作、生活節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學會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比如,煮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聽自己喜歡聽的歌,還可無所謂地將自己的“窩”弄得亂糟糟的,享受那個放任的自己。
◆要想從情感依賴癥中擺脫出來,可以向朋友尋求幫助,多結交朋友,常與親戚走動,包括向獨立性強的人學習等。在愛人外出的時候,在工作之余,可以約上幾個姐妹,逛街、看電影、唱歌等;也可到母親家去小住,與母親閑聊,重溫美好的過去。
夫妻之間互相幫助和支持是應該和必需的。但彼此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有自己的生活內容,在親密無間的同時還應該保持相應的獨立,即使是對自己的愛人也不應有過分的要求和依賴,以免在失去自己的獨立和個性的同時,給對方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