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小時候只上過半年村塾,之后便跟我爺爺學種莊稼,直至去世前一年病情加重,體力不支,才依依不舍放下手中的農活。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莊稼人性情直爽,做事說話直來直去,甚至連一句文謅謅的話都說不好,根本不可能給兒孫留下什么豪言壯語、家誡家訓之類的東西。但父親生前愛說的一些‘大實話’、‘口頭禪’,雖然土里土氣,卻也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歲月流轉,歷久彌新,叫人回味無窮。我就稱之為‘先父的凡人名言’。
其實,一切真理都來源于生活,大雅產生于大俗。沒有平平實實的俗,就沒有高尚純粹的雅。這也正是魯迅先生所說的“名言出自田夫野老之口”罷。
1. 人都是敬怕的
父親常說‘人都是敬怕的,不是嚇怕的’。他對待家人,對待親戚鄰里,一直是這種寬容、平和的態度。不計較小事小非,不在意小得小失。父親年輕時身高力大,性情戇直,有時也會和村鄰爭吵得面紅耳赤,甚至拳腳相加。但從沒有人說他壞,更沒有叫人覺得陰險可怕、不敢接近。矛盾歸矛盾,最終都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村人鄰里樂于和他來往,一起干農活;結伴上山擔柴;娶兒嫁女、起房蓋屋央他幫忙;和他坐在田埂地頭拉家常,聽他說些詼諧風趣的‘大老粗’話,引得大家哄堂大笑。那時候,我就納悶過,父親脾氣這樣耿直、暴躁,為什么家人還覺得可親,人們還樂于接近他?現在自己也已近不惑之年,才慢慢明白,評價一個人要看本質。心底善良淳厚與否是區別人的標尺;尊重與寬容是人與人相處的最基本規則。鄉里鄉親,共同在一片熱土上生活了幾十年,誰不了解誰呢?
父親晚年,衰老和疾病折磨著老人家,也將他年輕時的急躁脾氣消磨得無影無蹤,性情更加平和、沉定。他已不怎么粗嗓大聲地說話,靜靜地坐著,慢慢抽著煙,親切柔弱的目光注視著兒孫,像是在欣賞他綠油油的莊稼苗,又像有許多話要交待。有時甚至讓我不敢碰觸到他的目光,我怕承擔不起那份厚重。那是父親心神的真實流露,包含著太多的慈愛與寬容。同時也是一種無形的鞭策,教我知道怎樣待人:對待親人,對待鄰里同事,對待與我相識不相識的人。
2. 是龍就有三分水
父親經常教育我們,不要總認為自己了不起,看不起別人。是龍都有三分水,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是個坷垃蛋都有點用。
著名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散文中這樣寫到:“當我們放眼這個世界的時候,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很可能會以為自己是頂尖人物。一旦我們把狂心歇息下來,用赤子之心來觀察,就會發現自己是多么渺小……我們什么時候能看清自己不如人的地方,那就是對生命真正有信心的時候……我覺得對每一個人都值得給予最大的敬意,努力生活的人們都是可敬佩的。他們不用言語,而以動作表達了對生命的承擔……”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感到一種震撼。不僅僅是傾倒于作家優美的文筆,更是驚嘆于這和我父親的‘是龍就有三分水’是何其相似。
父親的這句口頭禪比作家的繡口錦心并不遜色,只不過大作家是用流暢優美的文字、嚴密的邏輯思維把真理表述了出來。父親是用最直接、最樸素的語言形式把這個真理表達出來的。這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老農獨特的人生感悟。體現的是對他人的肯定與尊重,體現的是與人為善、平等相處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充滿著深深的人生自信與豪邁。
3. 地跟人一樣,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
父親的另一句口頭禪是:地跟人一樣,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人勤快,地就多打糧食。莊稼有了好收成,缸滿囤圓的時候,父親會樂呵呵地說這句話。父親干農活,總是出工早,收工晚。種莊稼的投入和細心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農忙時節,父親還要熬幾個通夜,有時干脆住到地里。母親埋怨他干活死勁,不知道惜力。他也會笑笑,自我解嘲地說這句話。有時我們談到學習和工作,父親也會不失時機地亮出他的這句“名言”,算是對我們的勉勵和支持。
有一年麥收,地頭休息的時候,我問過父親,干了幾十年的農活,也不嫌煩?父親擦了一把汗,平靜地說:“累咋不累。不過不管干啥,都得干好。種地哩,莊稼種不好,那還算個啥。”社會分工不同,無論干啥,都要干好,這是標準的敬業精神,是最簡單,也最難落實的道理。不識字的父親本本份份地實踐著他說的話。99年父親已七十高齡,多年的氣管炎又轉化為肺心病。麥收以后,在我們的一再勸說下,才把地租給了有勞力的鄰居去種。老人家是2000年春天去世的,一生可以說只歇了一季秋收。長期艱苦的勞作壓彎了父親的脊背;風吹日曬給父親的皮膚涂上了濃重的黝黑;歲月的風霜又在他臉上刻下了縱橫交織、深深淺淺的溝壑。端詳父親的遺像,就自然而然地想起羅中立的油畫名作《父親》。
而父親從來沒有抱怨過什么,他只是一如既往地干著自己認為應該做好的事。自從土地承包到戶以后,家里的糧倉總是滿滿的,一家人的生計、我上學的費用,幾乎沒有做過什么難。父親的汗水,換來的是我們的衣食無憂;父親目不識丁,卻竭力供給我們姐弟都讀了十幾年書……往事歷歷,心里總有太多的感激和酸楚。正如歌曲中唱的“父親是兒女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茫茫人海,心甘情愿壓彎了腰,支撐你一步一步站起來,這樣的人,能有誰呢?
父親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至少在我心里,他始終端坐在別人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度。父親去世后的第一個春節,家里的對聯是我特意挑選,自己書寫的:完來大璞歸天地,留得和風惠子孫。我認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未經雕飾的渾金璞玉,表面平淡無奇,卻保有天然美質。沒有文化、終生務農,卻保持著做人的根本;歷盡艱難、飽受辛苦,卻堅守著人性中最純真最美好的東西。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說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力所能及地致力于自己的本職,恪守著做人的本份。
真心真意對人,踏踏實實做事,這不正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嗎?孔子云:“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教導世人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事,有了剩余的時間、精力,再去學習文藝。的確,一切機謀、巧慧,在做人的本份面前,都顯得渺小、蒼白。這也許正是父親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他去世已近十年,子孫懷念他,親鄰不能忘記他,津津樂道老人前言往行的原因。
每當在街巷村頭,看到鶴發童顏、含飴弄孫的老人,我就想起自己的父親。總為自己當年年輕不懂事,沒有替父親分擔家庭的重擔,心里有太多的愧哀。父親一生艱辛實多,享受太少,但他卻很知足、樂觀,總愛向親鄰夸贊趕上了好時光。時常說起生活的舒心,兒女的孝順。現在正逢盛世,我的家庭狀況也比父親在世時有了一定改善。父親要是健在,那該多好啊!他一定會爽朗地笑著,亮起嗓門說:“人都美到天上了。細米白面吃著,高樓寬房住著,國家連公糧也不收了,還給發補貼,該知足了。安安生生過好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