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即企業核心價值觀,它是企業能否繁榮昌盛并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近年來,隨著金融業競爭的日趨激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日益重視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創建和培育。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演變與社會文化及民族文化都有密切的聯系。由于中國和荷蘭的文化根基不同,所以造成了中國和荷蘭企業文化的不同。
一、荷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企業文化特點
荷蘭農業合作銀行是由荷蘭數家農村信用社于1973年合并而成,是農民自己的合作銀行,主要從事農業、農業機械和食品工業等行業的金融交易。是荷蘭的第2大銀行,在世界各大銀行中居第31位,目前荷蘭農業合作銀行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設有辦事處。
團隊精神是荷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戰無不勝的關鍵。二十多年前,荷蘭合作銀行就把團隊精神引入他們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而在我國只是近幾年,團隊精神才見諸報端。
相互尊重是荷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戰無不勝的基石。
誠信正直是荷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戰無不勝的源泉。專業精神是荷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戰無不勝的根本。高度責任感是荷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戰無不勝的動力。一方面是對待工作的盡職盡責;另一方面是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
二、中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企業文化的現狀
中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企業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強調以人為中心進行各項管理,承認企業文化在經濟中的滲透、催化、促進作用,是金融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決定金融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和興衰與成敗的關鍵要素。
然而,中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由于先天優勢不足,歷史包袱沉重,造成企業文化建設的底子薄、基礎差,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分析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的現狀,雖然產生問題的原因很多,但若站在戰略的高度去看,企業文化建設嚴重滯后是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具體表現在:一是概念認識“霧里看花”。
二是思想認識“墻上蘆葦”。員工素質的低下是思想認識底子薄的根本原因所在,它嚴重阻礙了企業文化的建設與發 展。
三是對潛在的優良傳統沒能系統上升到“文化”層次。
四是缺乏共同參與意識。
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走之路
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中國金融市場向世界敞開了大門。在群雄紛爭,角逐激烈的中國銀行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如何擺脫在競爭中的劣勢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企業文化建設就是一條必走不可的路。
去年2月,銀監會在河北保定召開了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會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企業文化建設現場會。這次會議之所以具有戰略意義,是因為它開啟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一個嶄新的領域,引導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科學發展的新思維。因此,搞好企業文化建設已經成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必然選擇。
四、建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企業文化的對策和建議
由此可見,要想切實建立符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際的企業文化,就要從長遠戰略著眼,花大力氣標本兼治,扎實推進。具體要抓好“四新”。要培育新精神。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適應新形勢,就必須培育信合人的新精神,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教育活動培養員工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積極進取精神,把農合金融機構的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全體員工的理想追求、奮斗目標和精神動力,使全體員工都樹立起與信合事業風雨同舟、休戚與共的意識。
要塑造新形象。農村信用合作機構的當務之急是要盡快擺脫長期以來在顧客心中的“土八路”形象,以現代金融企業的風貌展現給世人。這就需要通過一整套向社會公眾展示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個性特征:包括高管群體、員工隊伍的優良道德操守;現代化的硬件設施;快捷優質的服務;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經營業績的日益提高和法人信譽良好等。
打造新品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須在業務創新上拓寬視野,既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又突出自身的鮮明特色,用更多更好更受顧客歡迎的、適宜農村地區“土壤”的金融產品為“三農”服務。
培養新人才。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須擺脫人才匱乏的困境,盡快出臺有自身特色的人才選拔機制,徹底打破“鐵飯碗”和“終身制”,打造一個公開招聘、公平使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才管理機制。
當然,除了以上幾個方面,我們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企業文化建設畢竟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那么,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中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一定會以一個“制度完善、理念先進、業績優良”的現代金融企業屹立于世界銀行業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