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芒24小時耐力賽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世界三大汽車賽事之一,今年這種比賽形式首次被引進中國,而賽車換成量產輕型卡車。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國家舉辦過輕卡耐力賽,中國一不小心就創造出一個世界記錄——第一個勒芒輕卡耐力賽。“賽車自造、賽手自產、賽事自辦”的本土化運作,使2008奧鈴-中國勒芒輕卡耐力賽深深地烙上了中國印記。
10月11日上午,觀眾們早早來到上海天馬賽車場,滿懷疑問地想看看輕卡耐力賽是怎么回事。作為媒體記者,我也是同樣好奇,大塊頭的輕卡在F3賽道拼搶會是什么場景。在維修區我看到輕卡賽車裝扮一新。在空間相對狹小的維修區,車手和車隊人員正在緊張地做著決賽前的最后準備,賽車駛進駛出很是靈活,看得出車手的內功深厚。
這也難怪,進入決賽的40名車手是從全國報名參賽的15萬卡車司機中選拔出來的,經歷了省級選拔賽和全國四區域初賽,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闖進總決賽,這不是千里挑一了,而是4000里挑1。他們是全國四區域初賽前三名車隊的車手。每輛賽車有三名正式車手,每個車隊(3輛賽車)有一名替補車手。
比賽所用車輛統一為福田汽車生產的奧鈴輕卡,這是一款中高檔輕卡,采用奔馳技術加強底盤,達到歐洲ECE R29安全法規標準和歐Ⅲ排放標準。參賽車輛在量產車的基礎上,針對賽事進行了部分改裝,如加裝安全支架、賽車座椅和安全帶、賽車方向盤,輪胎和懸架等等。各車隊參賽車輛惟一區別是發動機不同,4個車隊的12輛賽車分別裝備自己的發動機——昆明云內發動機、揚州柴油機、天津雷沃發動機、東風朝陽柴油機。也可以說,決賽比拼的是發動機性能和團隊協作精神。
本次比賽是由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主辦、江蘇省汽車摩托車運動聯合會承辦、福田汽車贊助的輕卡大賽。從今年3月大賽開始報名以來,全國20萬車迷參與其中,使其真正成為平民百姓的賽事。
決賽采用勒芒耐力賽“換人不換車”的方式,兩天賽期分為4小時熱身賽、2小時排位賽和6小時決賽3個階段,總用時12小時。在決賽6小時中,加油、換胎、換人等所有比賽用時均包括在內,最終以行駛里程最多的賽車勝出。
11時30分,決賽正式開始,12輛賽車奔涌而出,柴油發動機的轟鳴雖不及F1高轉速發動機的那般尖利,卻也足夠震撼。F3賽道對于這些輕卡來說還不算窄,但是,想在彎道超車并非易事。比賽進行得很激烈,直道和彎道的超車頻頻出現,5輛賽車首尾相接、伺機彎道超越的場面,博得在場觀眾的熱烈歡呼。大屏幕上排名在不斷更迭。在比賽進行到50分鐘左右,各車隊陸續進站換人,因為賽會規定,每位車手連續駕駛不得超過1小時,總駕駛時間不得低于90分鐘。跟F1一樣,輕卡耐力賽同樣是團體的戰斗,進站、換人、加油等戰術安排是決定成績的關鍵。
賽車進站是各車隊最忙碌的時刻,除了在F1中經常看到的車隊技師忙碌場面,耐力賽中還多了車手接力場景,車手在車剛停下就迅速脫下手套、摘下頭盔、松開安全帶、跳下座椅。另一位車手馬上登車,就坐、戴頭盔、戴手套,剛下車的車手轉身以最快速度為隊友系好安全帶;查看頭盔等等。1分鐘左右,賽車再次駛上賽道。
當比賽進行到1小時左右,朝柴車隊18號賽車沖入緩沖區內,比賽暫停,安全車出動。幾分鐘后,比賽重新開始,18號賽車也重新進場參賽。比賽進行到第2小時,車速明顯加快,領先的幾輛賽車已經把后幾輛賽車套圈了。當比賽進行到第4小時,成績差距在加大。
在現場,我見縫插針地采訪了各車隊的經理,云內車隊隊長說:“雖然我們的6號車目前排名第一,但車輛還沒有加油,賽會規定加油時間至少要3分鐘,而5號賽車雖然排在第四,但他已經加完油了,最終誰會取勝還不好說。激烈的比拼還在后面。”
果然,最緊張的比拼在最后1小時上演。最終,云內車隊6號車以188圈的成績奪得冠軍,雷沃車隊5號車(186圈)、揚柴車隊12號車(185圈)分獲亞軍和季軍。云內車隊以40分總積分摘取車隊冠軍獎杯。
2008奧鈴—中國勒芒輕卡耐力賽總決賽已經畫上圓滿的句號,我們期待明年輕卡耐力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