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眼中,保護青海的生態與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的最后一片凈土,就是保護世界上最寶貴的大自然的饋贈。
——青海省副省長吉狄馬加
我要
向你們道歉
盡管我不知道
是哪一支槍
射擊了你們?
同樣,我也要向
你們證實
我不知道
是哪一顆子彈
穿過了黝黑的
——槍管
殺死了你們的同胞
——吉狄馬加
《敬畏生命——獻給藏羚羊》
這首詩出自吉狄馬加。青海省副省長吉狄馬加是四川涼山彝族人,著名詩人、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曾任《民族文學》主編。國家林業局、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把他確定為中國藏羚羊的代言人。他在公開場所說過,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通過詩反映這個時代,通過詩感受現實,感受自然和人生。他獻詩藏羚羊,現在又來到青海管旅游,也許冥冥之中皆有定數。
《小康》記者眼前的吉狄馬加,沒有詩人的激進,相反,他似乎已經洞察了詩中歌唱過的一切,從而顯得從容、淡定和溫和。
吉狄馬加到青海時間不到兩年,但他對青海已經有了感情。他對青海旅游資源了若指掌,如數家珍,對旅游發展的思路也非常清晰。采訪的整個談話過程中,關鍵詞一以貫之: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全人類的高度,全世界的視野。吉狄馬加給青海一個定義:唯一的、不可復制的。
青海,地處中國西北,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省名來自于著名的青海湖,藏語稱錯溫波,蒙古語稱庫庫諾爾,均意為青色的湖。省內自然資源異常豐富。除首府西寧外,其他地區人煙稀少,全省范圍內每平方公里不到7人。省內漢、藏、回、蒙古、哈薩克、土族、撒拉族等民族混居、交融。宗教以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為主。
這里是長江、黃河、瀾滄江幾條大河的發源地,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特別是高原珍稀動物種類繁多。
定位在高原生態旅游名省

過去,青海鮮為人知。《小康》記者告訴朋友要去西寧時,有的朋友竟不太清楚西寧在哪里。青海就是這樣一個幅員遼闊、卻一直處于人們的視野之外的西北大省。因為這里一直以來的不發達,她沒有進入現代化傳媒的視野,也沒有出現在大眾的面前。也因為如此,她的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宗教資源、民俗文化資源,相對完整地保留到現在。
應該說,青海因為多民族、地廣人稀等緣故,經濟不夠發達,全省一年的生產總值還比不上東南沿海一個城市。因此,近年來休閑旅游產業進入了省委省政府的視野。新的領導班子給青海一個新的定位:青海,要成為知名高原生態旅游名省!在休閑經濟逐漸被各省、市看重,在休閑旅游產業日益彰顯的今天,這個定位顯得尤其及時和重要。
吉狄馬加向《小康》記者介紹說,我們的目標是高原旅游名省,生態旅游名省。因為青海的旅游資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象青海這樣,自然資源、民俗、文化、宗教資源融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不多的。在青海省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2萬平方公里是自然保護區,對于城市特別是發達城市的人們而言,是現代人心靈旅游的圣地。過去,人們不認為宗教、文化與民俗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而現在,人們越來越發現文化旅游、心靈旅游的重要性,青海獨特的宗教、民俗、文化,就成了日益寶貴的財富。
說起宗教旅游,很多人首先想到西藏。吉狄馬加特地對《小康》記者說,西藏因為其歷史和宗教的原因為世人所關注。但是旅游資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海比西藏更好。
首先是地理學上。青海海拔從1700米到6000多米,是“大地的階梯”,地理變化十分豐富。草甸、高原、凍土、戈壁、湖泊……植被與動物因為地理的變化而呈現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鹽水湖。其次從文化的角度來講,青海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古代南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的通商與文化交流上曾經是重要的通道。再從文明的角度來看,這里是儒教文明、道教文明、藏傳佛教文明、伊斯蘭教文明的交匯地。各種文明之間保持了各自的特點,形成了多種宗教并存、交融的豐富文化特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就誕生在青海的塔爾寺。班禪一世和達賴一世就是他最著名的兩個弟子。
吉狄馬加對青海的河流有著特別的情感。青海三江源是中國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也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他對《小康》記者說,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與河流有關系。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恒河、萊茵河、多瑙河……世界重要的文明都源自大江大河。中國的黃河、長江更是多點、多部位的文明。樂都彩陶跨越五千年歷史,標志著這里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談到舉世關注的青藏鐵路時,吉狄馬加說,青藏鐵路總長1700公里,有1200公里在青海。地理上反差最大的路段也在青海。有針對性地設計沿途旅游就十分重要。主要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各個景區都相隔甚遠,簡單的“下車沿途旅游”不太可行,需要精心設計。

找回大自然賜予的青海湖
青海湖的管理、治理是吉狄馬加來青海后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省政府對青海湖重新進行了規劃與設計。以前亂搭的違規建房,不合乎生態要求的房屋,現在已經全部拆遷。正在建設的15公里的景區路,只能由景區電瓶車、自行車等合乎生態要求的工具進入。這個決定,讓109國道改道而行,代價不小。但是吉狄馬加認為很值得。他說:“有什么比大自然創造的東西更美麗呢?人類與大自然只能友好和諧地相處,才不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針對青海湖的保護,省政府成立了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管理部門的名稱是經過專門研究的,避開“開發”等字樣,把重點放在“保護”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集中國內一批著名的旅游和生態環保領域的專家學者,歷時10個月,編制了《青海湖景區旅游整體策劃》。《策劃》由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具體實施。
王勝德是該管理局局長,專門從省委調來負責青海湖的保護與管理。他對《小康》記者說,以前,青海湖由周邊分屬的多個地區和部門管理,因為各自利益和業務角度不同,形成了各自規劃、各自建設、多頭管理的局面,低層次重復建設、低水平小規模經營。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青海湖整體形象因此也常遭詬病。管理局成立之后,統一資源,統一管理,青海湖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建設好一條以環湖公路為依托的環湖自然與文化景觀廊道,6處旅游活動基地。他說,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遺產型高原湖泊生態旅游勝地”。
吉狄馬加說,從政府實踐的角度,是要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節能、降耗、減排。未來的產業結構中,加大科技含量。創造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可持續地發展真正的環境友好型社會。
終極目標是生態和環保
生態與環保是貫穿我們整個談話的線索。吉狄馬加對《小康》記者說,在青海現在和未來的發展中,生態保護是第一位的。作為地方政府,生態保護是最為重要的工作任務。
去年,青海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一千萬人次。但是吉狄馬加認為,青海不追求簡單的人數的多少,而是希望能夠提高旅游的整體質量,有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旅游份額。他介紹說:“我們要把旅游者分層次。比如,環西寧圈的大眾旅游,做好基礎設施與環境保護工作;而特別需要生態環保概念,生態比較脆弱的高原地方,不鼓勵大批量的游客進入,而是限制性地讓少量高端旅游者進入。”
大眾旅游,主要是指圍繞環西寧圈,青海湖、塔爾寺等景點景區;高端與特色旅游,是指青海特有的、生態比較脆弱的高原地區,比如可可西里、三江源等。進入景區的游客,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來承擔特殊交通、通訊如衛星手機、給養設備等野外生存所必須的高端設備。這個概念來自于肯尼亞、坦桑尼亞等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做法:在他們的保護區里面搭一個帳篷就要幾百美金。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環保意識、野外生存能力,以及足夠探險精神的人,是不鼓勵進入的。
吉狄馬加說,我們現在的總體思路,是站在世界文化旅游的高度,來對規劃進行審視。而不是微觀的利益考慮。我們現正處在對旅游重新認識的時期,更應該站在世界的高度,認識到青海資源的寶貴價值,認識到我們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生態與環保的重要性。從保護這個角度來考慮問題,提倡高質量、高品位的旅游。我們已經請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來領銜設計,希望能夠基于對這里地理、植被非常了解的基礎上,做出高水平的規劃、高標準的設計。
青藏高原又被稱為“世界第三極”,青海有著獨特的差異化地理。人們對于高原本身就有一種向往,又希望體驗不同的文化和地理環境,我們在開發旅游資源的時候要特別把握好這樣一種心理。發展不同層次的旅行者,把消費者分門別類,分層次的為他們提供旅游服務。
他說,全球氣候變暖,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當生態日益惡化,不站在人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的話,人類的未來就是一場災難。目前,不管是政治家、人類學家、環保人士、專家學者,保護生態環境,這已經是一個共同的話題。我們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三江源這些人類文明的源頭、人類的凈土,一定要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青海省委省政府的目標是,讓休閑、旅游、文化等朝陽產業和綠色產業成為省內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針對省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省政府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海省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意見》,并成立了青海省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和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打造一個有獨特魅力的高原生態名省的概念浮出水面。除此之外,省委省政府對旅游休閑的認識也非常獨到。正因為他們堅持青海不能再走先發展經濟再修復生態的老路子,因此,青海的各種文化活動顯得非常獨特: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水與生命”國際音樂節、三江源國際攝影節、國際詩歌節……青海的生態保護概念以及國際化視野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
環青海湖賽已經成為高水平公路自行車賽事的代名詞,在全球范圍內,環青海湖賽正逐漸成長為繼環法、環意大利、環西班牙之后的第四大國際自行車傳統賽事。
錢其琛曾為青海貴德親筆題名“天下黃河貴德清”。在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清澈的母親河邊,來自各國的國際音樂大師,被邀請在這個獨特的舞臺上,以充滿對全人類關愛的胸懷,歌唱生命之源。
以“人與自然,和諧世界”為主題的國際詩歌節,表現著世界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在青海高原人與自然的和諧背景下,國際上最為著名的2000多名詩人,向人們闡述詩的精神。
人類的精神與文化,在青海這樣一片凈土上得到重新的詮釋。青海讓世界來分享她的美麗,同時用這樣一種姿態拒絕庸俗,拒絕我們曾經歷過的、用現代文明蹂躪原始生態與人文的悲情故事。
一個生態的、美好的、壯麗的高原青海,逐漸呈現在世界的面前。她是一片人類最后的、原始的、豐富、唯一、不可復制的凈土。青海用自己對世界的責任感,將環境污染、工業化的平庸、現代化的浮躁擋在外面,為全人類守護著這片凈土。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句名言用在青海這里再合適不過。我們也期待著,青海因為她的堅守,一定會在經濟上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成功之路。
理想中的未來青海
吉狄馬加對于青海的后發展優勢很有信心。他對《小康》記者說,我們要對之前的一些教訓進行反思,特別是要避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青海一旦走了那條路,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因為這里的資源是不可恢復的。破壞了,對于人類而言不可原諒。我們一定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可持續地利用其獨特的價值。
我們可以看到,吉狄馬加對于青海旅游發展的思路,是在對人類與世界發展思考的基礎上來進行的。這個情結在青海的各個國際化的活動中得以體現。除了大家熟知的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等國際化的活動之外,他還準備開展一系列的文體活動,如世界高原攀巖,山地人文歷史紀錄片節,同時,他也正在爭取將世界杯、世界錦標賽放到青海來進行,讓這些具有國際影響的人文品牌,成為提高青海知名度的載體,樹立新青海形象。
他自豪地說,這些活動,讓我們以世界的眼光重新審視身邊習以為常的元素,以全人類的名義對自然與生命重新表達敬畏。國內外媒體對此非常吃驚。因為,我們的國際眼光和大視野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我們剖析人類面臨的精神困境,喚醒人類意識,提高人們精神質量,從普世價值出發,發出了超越意識形態的聲音!
我知道,那正是吉狄馬加的理想。
鏈接
你所不知道的青海
一個人如果沒到這里走過,就不會知道自然有多美,中國有多美。
奧運獎牌后面鑲嵌的“昆侖玉”為人們津津樂道,有多少人知道,昆侖玉出產地為青海省格爾木?
青藏高原,人們習慣于把目光集中在西藏,而忽略了這個“青”——青海。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全省地形復雜,地貌多樣。那是一個“大地的階梯”,“階梯”上分布著祁連山地、柴達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也就意味著河谷、戈壁、草甸、高原湖泊、雪山……自然景觀的多樣性美不勝收,盡入囊中。
《中國國家地理》曾對中國最美的地方進行過深入的考察和展示。其執行總編單之薔認為青藏高原的雪峰、冰川是中國足以傲世的美景。……無論是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還是美洲的安第斯山,這些山上的冰雪,都比不過青藏高原邊緣線上那些美麗的雪山和冰川。
青海這個“大地的階梯”上,全省最高點,昆侖山的布喀達板峰為6860米,最低點民和下川口村,海拔為1650米。山脈之間,鑲嵌著高原、盆地和谷地。西部極為高峻,自西向東傾斜降低,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兩組山系構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在青海,在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交匯處,兩大地質板塊千百年來不斷的運動和撞擊,在板塊間巨大的擠壓力量和地底巖漿的共同作用下,一種神奇的礦物結構形成了,那就是神奇美妙、獨一無二的昆侖玉石。
如同其它的神奇天物,昆侖玉一樣有著自己獨特的傳說。比如,相傳昆侖山的神仙們把昆侖玉種在苗圃中,盡心呵護一千年就能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難種,常常眼看快成膏時卻忽然毀了,數百年的心血瞬間化為烏有。
2008北京奧運會是中國人的盛事。之前有傳聞說奧運獎牌將使用新疆和田玉。但和田玉資源的儲量已經十分稀少,而青海昆侖玉是國際珠寶界認定的優質級別寶玉石種類。最后,昆侖玉被定為奧運會獎牌“金鑲玉”的材料。
宋秀巖省長在昆侖玉捐贈儀式上說,昆侖玉定為制作奧運會獎牌的材料,完美體現了本屆奧運會“綠色、人文、科技”的主題,這對于向世界人民傳播中國文化精髓,提升青海國際形象,對于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運動員加深對中華文明的了解,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青海昆侖玉在奧運會上亮相,使國內外寶石市場高度認可了昆侖玉的珍貴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