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晚報推出的《交叉捐腎救親人》報道以及后續發稿近50余篇,體裁包括消息、通訊、言論、特寫、圖片等,整個報道從交叉配型成功到廣州手術叫停,再到移師海南手術成功,可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在內的50多家知名媒體參與報道和討論,網絡跟帖更是鋪天蓋地;境外媒體也對此進行了報道。常德晚報作為該報道的首發媒體和新聞當事人家鄉的媒體搶得報道先機和話語權,并且得到了全國媒體的尊重與聲援。國家衛生部新聞辦在收到本報發出的書面采訪提綱之后,針對眾多媒體的關注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
好的線索也需要好的策劃
2007年10月份,我接到17歲的尿毒癥患者何一文的求助信,而這隨后的幾個月,不少好心人以及媒體架橋、牽線當“媒婆”,才促成兩個不幸而和諧的家庭結成生死緣分。常德市腎病協會的周小華會長告訴我,他們考慮了小女孩的情況,想幫幫她,并告訴我萬一常德幫不了她,協會可以找廣州。這讓我對該救助報道有了信心和底氣,及時與廣州方面取得聯系,得知廣州方面完全可以將愛心募捐的范圍擴大到其他城市時,而且該信息確定下來后,我激動不已,不僅為一個年輕的生命有了獲救的希望而高興,也為獲得這樣一個好線索而興奮。但該女孩家人一次次抽血化驗,均配不上型,原定的手術計劃擱淺。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但是我并沒有放棄這個線索。腎病協會也沒有放棄對該女孩的幫助。不久,很是湊巧的事發生了,出現了另外一個姓何的尿毒癥患者,出現了交叉配型成功的戲劇性的結果。報社總編輯汪肯堂高屋建瓴,提出要做好策劃,率先將配型成功的好消息報道出來,然后再在后續報道中,進行鏡頭回放,報道尋找配型的艱辛。汪總多次過問并親自修改、刪減該報道,讓該報道文字精練、結構緊湊,使得《交叉換腎救親人》成功出籠。
全心投入采訪才有血有肉
一般說來,在采訪的過程中不能帶個人的感情色彩,要以一個客觀者的姿態出現,可是說實話,當進行交叉捐腎救親人的采訪時,我就帶上了個人的感情,從報道開始到報道畫上完美的句號,每一次失敗與成功,我都經歷了,都和病人們一起,經歷了情感上的大起大落,我悲傷著病人們的悲傷,我高興著他們的快樂。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徹底投入的采訪,我不僅投入了我的時間、我的精力,還投入了我的感情。
記得2007年11月,常德市腎病協會會長周小華找到我,反映兩個尿毒癥家庭的貧困情況,更反映了他們家庭內部以及家庭之間為了救助親人表現出來的感人親情,希望得到媒體的幫助。當時需要媒體支援的家庭實在很多,比他們貧困的也不少,真正打動我的,不是他們因為貧困而流的眼淚,而是面對病魔面對貧困所體現出來的濃濃親情。還有什么比患難當中的真情更打動人,還有什么比苦難當中的相依相守相互支持更讓人敬佩,周小華的講述感動了我,我決定用文字去感動更多的人。整個采訪、全程記錄手術過程,每一個細節,事件的每一次發展,我都是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在記錄。我不僅投入了我的感情,也全心地付出了努力。周小華說在這個新聞事件中,我所做的工作超出了一個記者所應做的。在常德進行募捐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善款都是我們自己發動并收取的。為兩個家庭一點點地發動募捐,一份份地向企業、社會團體送募捐倡議……我所做的事情真的已經超出一般記者的職業范圍了,我是陷進去了,我深深地懂得病人對于新生的渴望,這么長時間的相處,我見證了他們的悲歡,見證了他們的無奈,見證了他們的努力,我似乎也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在了他們中間,他們對于我而言,不再僅是我的采訪對象,不再僅是我們媒體援助的對象,更像是我所熟悉的朋友、親人。細細算來,從最初認識這兩個家庭、并為他們發動募捐到現在,已經有幾個月的時間了。長時間的相處,讓我對他們不僅僅是同情,還有朋友之情。正是因為如此投入,我贏得了病人以及家屬的信賴,在眾多媒體采訪病人以及家屬屢屢受阻時,而我則有幸一直陪伴在他們的身旁,獲得第一手的采訪素材。
善借當地媒體的力量
從常德出發來到千里之外的廣州,環境、人物都是陌生的,要在陌生的環境中獲得幫助,借助當地媒體的力量,讓他們成為我們的翅膀為我們助飛,這樣可以讓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
廣州日報是最先過來采訪的,2007年12月25日是圣誕節,先是該報的副主任何有貴過來,隨后羊城晚報的記者田恩祥也過來了,在與他們的交談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廣州媒體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使得報道的形式更加多樣化,觀點也別具一格,也更使得部分媒體為了收視率、閱讀量而另辟蹊徑,為了標新立異而大膽亮出全新觀點。
廣州日報率先登出了《交叉換腎兩家人成一家》的報道,大媒體的影響力讓人驚嘆。在常德我們一直說的是交叉捐腎,而且何大兵和史道紅也一直說的是捐贈,廣州日報寫成了交叉換腎,“捐”和“換”一字之差所造成的影響也是廣州日報的何記者沒有料到的。第二天,醫院門口便匯集了很多記者,短時間里便將報道推向了高潮,也推向了復雜。大伙兒關心的不是病人本人,而是“換”背后是否存在秘密。專家、學者開始大篇幅討論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讀者關注的焦點也發生了變化。信息時報在沒有詳細采訪的情況下,率先采訪了廣東省衛生廳,省衛生廳的相關領導也在并不完全知情的情況下,擺出了“不給予特批”的觀點,一下子就將口子給封死了。報道以及手術短時間里陷入了僵局。變化來得太快,我們還沒來得及將手術申請、病人兩個家庭之間的自愿捐獻書、親情材料呈送到衛生廳,一切就好像止步了。我們還在湖南老鄉中發動募捐,病人還覺得廣州的人情就像廣州的天氣一樣讓人感到溫暖,短時間里一切都變了,我們經歷了廣州的熱冷兩重天。按照常規的報道,我們的工作似乎也就結了尾。當時廣東的不少媒體的確止住了腳步,即使報道,也是以客觀的姿態靜觀其變。親情傳奇與我的報道任務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如果我們就在這里結了尾,不再付出努力,病人也不會怨我們,我的報道任務完不成單位也可以理解我,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放棄,應該說是病人與病魔斗爭的勇氣、對手術的渴望鼓勵了我,讓我選擇了再做努力;是常德日報社大本營的支持與理解,讓我選擇了和病人一道再次背水一戰。我很慶幸,我們當初的堅持是正確的,要不交叉捐腎救親人的傳奇也就無果而終,全國開展的倫理與生命誰更重要、新頒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究竟存在什么空白的大討論也就無從開展了。
我能夠在廣州成功地完成任務,還得益于我的合作伙伴——廣州日報。病人以及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還對廣州日報的報道心存芥蒂,認為就是他們的《交叉換腎兩家人成一家》報道在廣州引起了地震,也讓原定的手術推遲甚至后來被廣東省衛生廳緊急叫停。其實現在再回頭細想,如果沒有那篇報道,手術也可能靜悄悄地做了,那么也便無從引起如今這樣轟動全國的效果,也更難以因為廣東與海南對條例的理解不同、做法不同而引發倫理、道德與生命的大討論。
廣州日報是最先介入常德愿意交叉捐腎兩個家庭的廣東媒體,當其他媒體在報道陷入僵局紛紛撤退后,廣州日報則是一直與我們并肩作戰到最后。為了扭轉陷入僵局的事態,廣州日報的記者趕往長沙、武漢、鄭州等地,采訪新條例頒布前后曾做過這種交叉捐腎手術的醫院、專家、病人等,在事件外圍進行聲援,解讀新條例存在的“先天性”不足。一天天,一篇篇,用通訊、評論等形式,跟蹤報道,為病人呼吁,并且喚起專家以及廣大讀者對病人的同情。
盡管最后手術還是沒有能夠在廣州做成,但是廣州日報何記者的相助以及艱難當中的堅持,留在了我的記憶里。
順應變化隨機應變
中國有句俗話叫好事多磨,用在交叉捐腎事件上真的很貼切。事后再回想,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復雜的形勢下掙扎、努力。參與這場愛心營救,真的就像是參與一場戰斗。在戰場上,戰機瞬息萬變,隨時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動,出色的戰士就要隨機應變。成功完成交叉捐腎救親人的報道任務,在一次次突變中,充分利用當時的形勢,也是其報道任務得以成功完成的一個經驗。
其實手術被緊急叫停后,湖南的幾家醫院、鄭州的醫院都紛紛表示愿意幫這個忙,為病人順利實施手術。湖南政法頻道的顏記者在1月4日找到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出來接受他們的采訪,更主要的是,他們帶來了家鄉人的關心——湖南的幾家醫院表示愿意接受他們,還就此手術上報了湖南省衛生廳并得到了批準。顏記者將醫院以及省衛生廳負責人的講話都錄了下來。而那時,海南已經和病人聯系上了,并且我們明確地提到了費用不足的問題,醫院方面也清楚手術在廣州受阻的情況,海南院方表示一定以病人生命為出發點,不會考慮到經濟效應。而其他醫院盡管答應手術,但是當提到費用問題時,則沒有海南這邊透明和爽快。我也到網上對海南省農墾總局醫院進行了搜索,這是海南省的一家大醫院,各方面的條件也不錯,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一直為病人著想、自己也為兩個家庭募捐善款2萬元、病人強烈要求不管到哪里做手術一定要他主刀才放心的潘光輝教授及時得到了自己醫院的許可,同意他到海南為這兩個病人做手術。潘光輝教授是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器官移植中心的主任。該醫院盡管沒有實施該手術,但是盡量地滿足病人的要求,頂住壓力同意潘光輝教授等三名專家前往海南配合。如此一來,我們和病人在諸多的候選醫院中,自然毫無懸念地選擇了海南的醫院。
于復雜當中學會堅守
可以說,參加工作這么多年,我很少遇見像這次采訪這樣復雜的局面:兩個家庭因為手術被叫停而出現矛盾;還有病人對我們的超乎想象的信任甚至依賴也讓我不堪重負;此外醫院方面給予我和病人的壓力……一系列的復雜形勢陷我于危難之中。盡管體力累、心也累,但是來到病房看著病人以及家屬向我投來的信賴的目光,看著病人無奈無助而又充滿期待的眼神,我又感到工作不能停下來。
正好那段時間廣州熱播電影《集結號》,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的潘光輝教授,也是該醫院極力主張為病人手術的專家,他笑著說,我就像是一個沖鋒在前的士兵,大部隊還沒有吹響集結號,我還不能離開陣地,還得繼續戰斗。
2007年12月29日,協會的周會長回到常德,我再三叮囑他無論如何也要聯系上我們報社的領導,將這邊的變動詳細地說明,并且讓報社的領導一定給我明確的答復,是留還是回,并告訴他,如果報社有所松動,一定努力爭取讓我留在“前線”。
不久,常德晚報記者部的熊力主任打電話告訴我,讓我安心在廣州,單位全力支持。我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我感到在這場戰役中,我真的不是一個人,我的背后有著一個團隊在默默地支持著我。這讓我更加堅定了信念,也讓我更加有了堅守的信心。
面對醫院的高層領導,面對一些企業的負責人,面對全國知名媒體記者,我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煉,變得更加坦誠、自信。這次短時間的快速成長,讓我發自內心地感謝這次愛心援助之旅,它讓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歷,讓我學會了堅強、執著,讓我嘗試了許多未曾嘗試過的全心投入。
(作者單位:常德日報社)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