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攝影有“三只眼”,第一只是鏡頭,第二只是肉眼,第三只是心靈,即我們常說的“靈魂之眼”。而真正好的新聞攝影作品,是最后那只眼——“第三只眼”抓到的。這是我在2008年3月7日舉行的2007年度河南省新聞獎圖片類評獎現場發出的感慨。
在評獎現場,滿屋子擺著300多幅新聞照片,這些新聞攝影作品來自全省36家報社,既有對重大事件的報道,又有突發新聞;既有重大建設項目,又有民生題材。這么多新聞攝影作品放在一起,真的讓人眼花繚亂。哪些是好照片?你就看吧,看哪些照片能吸引住你,讓你心里一動;能讓你心里一動的,就一定是好照片,因為,好照片會從眾多的照片中跳出來,跟你招手、跟你說話,讓你眼睛一亮、心頭一熱!
就說獲一等獎的作品《為了六十九個礦工兄弟》吧,這一組照片記錄的是2007年轟動全國、舉世關注的“7·29”陜縣支建煤礦淹井事件大營救的場景。由于這個事件中69個礦工全部獲救的美好結局而影響深遠,被稱為“中國救災史上的奇跡”。都知道這是容易獲獎的好題材,所以4家報社都上報了這個題材的參賽作品。同一題材的作品放在那里,就是一場比賽。比什么?比深度。最后,河南日報攝影記者李建峰和陳偉的一組兩幅作品脫穎而出。
為什么是這兩幅?你看,第一幅作品,構成主畫面的是一個營救出井的場面。一邊是一位蒙著眼、光脊梁、被人攙扶著的獲救礦工;而他的對面則是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攙扶、問候獲救礦工的省委書記徐光春,還有省長李成玉。當時,我就在采訪現場,親眼目睹了這個感人場面。那是2007年8月1日中午,天氣異常悶熱,徐書記、李省長,還有許多領導,一個個汗流浹背,不,簡直是汗如雨下。他們在營救現場焦急地等著,等待著獲救礦工的出現。終于,第一個獲救者出現了,徐書記大步迎上去,就像迎接九死一生的親人。那一瞬間,徐書記好像還沒有從極度的焦慮與期待中回過神來,面部表情中交織著對遇險礦工的牽掛與看到獲救場景的欣喜。瞧,徐書記那張激動的臉,還有李省長那急切地、正向獲救者伸出去的手,讓你深深地理解了什么叫愛、什么叫關心、什么叫牽腸掛肚。徐書記那摻雜著緊張、焦慮、欣慰的極為復雜的表情,還有獲救礦工透過黑布條流露出來的那一絲微笑,真的不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我們的攝影記者就抓拍到了這個瞬間。抓住了這個“決定性瞬間”,就為我們的新聞攝影贏得了榮譽。這就是一圖勝千言,這就是新聞攝影的獨特魅力所在!面對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畫面、誰不為之動容?
這一組的第二幅照片同樣令人震撼。一位獲救的礦工被一位武警戰士背著、被幾位營救隊員托著正在迅速離開礦井。看那礦工,雖然眼上蒙著黑布,你依然能感覺得到一個獲救的生命對生的渴望和掙脫死神魔掌后的欣喜。他獲救了,就要見到自己的親人了,可以自由地呼吸,可以再次面對太陽、看到鮮花、欣賞這個美麗的世界了!他的表情讓人想到這樣一句話:活著,真好!而那位背負礦工的年輕武警戰士,堅定的目光寫滿了專注、堅定和義無反顧,他在急切地奔跑。向前、向前、向前,他的肩膀上是親愛的礦工兄弟,是走出死亡之地的生命;而他的身后,是幽暗的礦井出口。那姿勢讓你仿佛聽到了這位武警戰士內心的吶喊:讓我多救出一個人吧!面對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的畫面,誰能不為之心動?
東方今報記者沈翔拍攝的《買票的母女》也獲得一等獎。那是2007年9月28日,在鄭州火車站售票大廳,黑壓壓的人頭像漩渦、像河流,突然,在一片擁擠的、深黑色的人流中,出現一對母女的臉。瞧,那位母親,大概在售票大廳站立很久很久了,加上抱著孩子,或許還有行李吧,她顯得如此疲憊和痛苦,但她高高抬起的臉,像是在支撐著、護衛著什么;而她的懷中,那個孩子卻安詳地睡著,那睡姿、那夢中的笑容,是何等甜蜜!這幅照片,題材并不大,記者想表現的是“十一”黃金周人們出行的艱難,以印證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取消“五一”黃金周的合理性。由于記者睜開了“第三只眼”,捕捉到了這個極富人情味的細節,這幅照片就突破了一般的紀實意義,而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正是對人性、母愛的展示,才使這幅照片獲得了動人心弦的力量,從而強化、提升了記者想表達的新聞主題。
河南日報記者王天定拍攝的《讓殘疾人做生活的強者》之所以獲獎,也是因為它觸動了人們心靈中最柔軟的地方。畫面上最突出的部分是一個雙腿癱瘓的殘疾人,他揮動畫筆正在作畫。他畫的是人流如潮的火車站站臺,這仿佛是他的一個夢境,關于行走的夢境。這個作畫的人,只能坐在輪椅上,他不能行走,但畫面讓你感到他的心靈是站立著的、是行走著的,他要用這樣的方式站立起來,走向陽光,走向世界。這是人的靈魂永不向命運屈服的力量,是一種自強自立、永遠向上的力量。這種信息是通過影像傳達給我們的,這種傳達超越了文字,顯示了新聞攝影直達心靈的表現力。
面對這些優秀的新聞照片,我情不自禁地陷入了“什么是好照片”、“新聞攝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等問題的思考。我曾經從事過新聞攝影工作,現在又擔負著黨報總編輯的職責,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對新聞照片特別敏感,對新聞攝影工作特別關注。這次評獎活動,使我超越了具體一張報紙文圖關系的構架,而是站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上來思考這些問題。
我們已經進入“讀圖時代”,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都在主張“兩翼齊飛”、“文圖并重”;全新的辦報理念,已經使新聞攝影由從屬、配角位置上升到主流位置,新聞攝影當之無愧地成為與文字并重的一翼,成為重要的新聞表達方式之一。但是,面對“讀圖時代”,我們的新聞隊伍尤其是攝影記者準備好了嗎?我們是否能拿出與這個讀圖時代相匹配的新聞攝影作品?換句話說,我們是否已經具備與“讀圖時代”相適應的素質了呢?
“讀圖時代”不僅要求我們的報紙要更多地使用圖片,而且呼喚高質量的圖片,這就要求我們的攝影記者拿出真正能反映時代精神、反映人民的生活與喜怒哀樂、足以打動人的新聞照片。我們的報紙,每天見報那么多照片,究竟有多少幅讓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動?有,但還是不夠多。為什么有的照片看起來很花哨,也不缺乏視覺沖擊力,卻總是不能打動人?其實并不是技巧不夠成熟,而是對生活、對人性的理解不深,在新聞的主題開掘方面缺乏。因此,我們應該牢記的一句話是:功夫在攝影之外。我們的攝影記者要不斷學習,從而提高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提高把握事物本質、找新聞眼、挖掘新聞主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發展和新聞改革的步伐,真正做到“兩翼齊飛”。

先說攝影記者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們經常說這張照片“抓人”、那張照片“不抓人”。什么叫“抓人”?就是吸引人的眼球,就是“抓”人的心。就是說,好的新聞照片要體現靈魂深度;好的攝影記者要具備把鏡頭伸向人的內心的能力。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還是我們前面說的,要睜開“第三只眼”——靈魂之眼。在新聞攝影界,有這樣一句很經典的話:“好作品出自右食指輕按一下快門,但輕按一下快門出來的未必都是好作品。”這句話的意思是,攝影是要靠手指的,但決定照片質量的卻不是手指而是思想。我們不能想象一個思想貧乏、缺少對生活的獨到見解、缺乏對人性的洞察和終極關懷能力的人,能拍出真正打動人心的照片。因此,不斷提高思想文化素質,是我們攝影記者成為新聞攝影大家、新聞攝影大師的必由之路。
許多時候,一些攝影記者忙于跑場、疲于應付工作、滿足于完成工作任務,在學習上往往下工夫不夠。有的攝影記者甚至認為,搞新聞攝影主要是體力活,只要勤奮、多跑路,就能抓拍到好圖片。這是不對的。你看,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新聞攝影大師,都是有很深的哲學和思想修養的人,他們對社會發展、時代精神、世道人心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正因為如此,他們才不是見啥拍啥,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決定性瞬間”按下快門。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同樣面對一個新聞現場,為什么有的人能拍出很生動、很感動、能本質地反映新聞事件的好照片,而有的人拍出的照片卻不感人、不生動,甚至有一種虛假的感覺?其中的差別,就是有的人睜開了“第三只眼”,有的人卻沒有。由此可見,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尤其是思想修養,練就深廣、銳利的“第三只眼”,是多么重要。
怎樣練就“第三只眼”?途徑只有一個:學習。一是向書本學習,要讀書,不僅讀專業書,更要讀政治、哲學、社會學、美學、文學等方面的書;二是要向社會學習、向時代學習,也就是讀社會這本大書。記者,包括攝影記者,只有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時代精神、時代本質、時代發展走向、普通民眾的渴求等,進行本質性地把握,才能真實地記錄歷史,留下時代前進的腳印和這個時代的精神影像。
再說攝影記者新聞素質的提高和新聞理念的轉變。新聞攝影整日面對的是“新聞”,其工作的核心就是抓“新聞”,它與文字報道的差別僅僅在于表現手段的不同,前者靠的是文字,后者靠的是影像,但本質卻是相同的,即都是新聞。所以,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一樣,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新聞,什么是好新聞。也許有人會說,干新聞這么多年了,咱還不懂得什么是新聞,什么是好新聞?不見得??纯次覀兊男侣務掌?,包括這次參加年度評獎的新聞照片,你會發現,有的是新聞,有的卻不太像新聞,至少稱不上是好新聞。其中的差異,首先是新聞理念上的差異。
為了說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到問題的原點,即“什么是新聞”上來。有人會說:難道搞新聞的人不明白這個基本的概念嗎?不是懂不懂這個概念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新聞的問題?,F在有一些記者,時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新聞與宣傳的概念混為一談,習慣于圖解政策,往往是上頭剛剛提倡什么,馬上就能給你拿出“經驗”來,這就造成了不少假新聞。具體到新聞攝影上就是擺拍現象屢禁不止的根源所在。擺拍,即使不是有意地造假,至少也是對新聞攝影這個神圣職業的不尊重。讀者面對擺拍出來的所謂“新聞照片”,不能不對照片所反映的“新聞實事”的真實性表示質疑,這樣的“新聞”還有什么價值?記得有一位攝影記者曾經拍了一張反映入黨宣誓場景的照片,結果宣誓人面朝相機,黨旗卻在宣誓人背后,這豈不是笑話?
諸如此類的現象,不能單純地歸結為新聞攝影的技術問題,在更大程度上是新聞理念的問題,包括人生態度問題。干新聞這一行,最基本的從業要求是真誠。記者這個職業,要求我們必須真誠地面對生活、思考生活、領悟生活,然后真誠地記錄生活、反映生活。因此,我們必須用心去做事,也就是要睜開“第三只眼”,用心靈去捕捉和表現新聞。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去搞假新聞,就不會去擺拍。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改革的時代,時代的進步簡直是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更是豐富多彩,只要我們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擁抱生活,有多少生動的場景、感人的場面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可以拍攝和報道啊,用得著去作假嗎?面對火熱的生活、動人的場景、時刻都在發生著的新聞,如果捕捉不到精彩的瞬間,那是我們攝影記者的失職。
新聞評獎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我們就是要通過評獎活動,促使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反思:什么是好新聞。具體到新聞攝影來說,就是什么是好照片。上述觀點,好像都是常識,但問題是,我們往往會忘記常識。那么,讓我們從常識出發,練就基本功,用我們真誠的心靈去擁抱生活、反映生活吧!
(作者為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