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是作者與編輯共同創作的結果,其中以作者創造為主,而編輯創作更偏重于美的創造,但創造美不等于感受美。文字編輯可能有美感,也可能沒有美感,這取決于其是否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和出版物發生了審美關系。因為美和美感只統一于審美過程,一旦審美過程結束,美感消失了,甚至美也沒有了。如果從這一關系中欣賞、認識或評價出版工作,則會產生美感,否則,出版物只是編輯對象,而不是審美對象,美感也就無從產生。有一些美編有時只是根據程式化的方法來設計,而沒有同時進入審美過程,也就不可能伴隨滿足感、愉快感、和諧感、幸福感、自由感等情感。而且,編輯的美感還有自身的特性,筆者就此分兩部分詳細論述。
文字編輯的美感偏重于理性
傳統美學是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藝術整體可分為藝術創造、藝術品、藝術接受三個環節;藝術接受環節又包括藝術鑒賞和藝術批評兩部分。藝術鑒賞基本上是一種感性的審美體驗;而藝術批評則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和判斷活動,指批評家能夠運用自己的理論修養來對審美體驗進行深入的解剖與分析。
編輯加工類似于藝術批評活動,它從性質上來說是一種批評式的判斷,仿佛總是用一種理性的、挑剔評價的眼光來看待編輯客體,時刻斟酌品評。編輯像批評家一樣處于作者和讀者、觀眾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編輯也必須像批評家一樣指導作者和讀者、觀眾,并對他們負責,一方面,是對讀者的理解力和欣賞水平負責,呈獻給讀者和觀眾比原作更出色、更令人喜歡的成品;另一方面,是對作者的創作負責。就藝術創作來說,批評家不如藝術家,但他在理論領域強于藝術家,所以才能指導藝術家,同樣,編輯在作者的創作領域不如作者,但他在其他領域能超越作者,所以才能給作者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見。這些責任要求他像批評家一樣,有著濃厚的文化背景和理論功底,在此基礎上,超越個人觀點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評代表某種社會的要求與呼聲。
再從鑒賞的角度來說,批評家應有感性的審美體驗,否則他的評價就無從下手,也絕不會是正確的評價。從總體上講,審美經驗是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統一,其非理性因素要比別的經驗表現得突出。但是,理性因素是起主導作用的,因為它能從根本上控制和掌握人的各種經驗形式,審美經驗只是在其顯性方面凸顯的一定的非理性特征。具體到批評家身上,這一點尤為突出,他的感性審美比之他的理性思維就成了很小的一部分。同樣,文字編輯在進行批評式的判斷時,也可以伴隨一種感性的審美體驗,但理性的成分要遠遠大于感性的成分,以至于有人認為他的工作嚴謹而枯燥,可敬而不可親、不可愛,無美可言。編輯在進行判斷時,往往表現為憑借自己的直覺和悟性,其實在直覺和悟性的背后是厚重的文化積淀,正是這個理性積淀和個體的聰慧一起成就了非理性的直覺和悟性,及其審美體驗。
此處借藝術批評家的比喻論述了文字編輯的審美感性與思維理性的關系,作為后面介紹編輯美感的基礎。
文字編輯美感的差異
首先看內容上的差異。不同的編輯,有著不同的與生俱來的感受性,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工作閱歷,因此有著不同的審美趣味、審美經驗、審美理想、審美能力,因而引發愉悅的事物以及由他們所產生的美感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編輯,隨著心境、情緒的不同,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變化。即使對同一事物,由于審美角度不同,美感也會不同。例如有人偏重于美的形式,由流暢的語言、嚴密的邏輯推演、合理的結構安排等引發情感的愉悅;有人偏重于美的內容,由作者的才華、編輯的技巧而領悟了人的力量、智慧、毅力、人格等,油然而生一種感動。
再看程度上的差異。美感是有差別的,有悅耳悅目的層次,即單純的感官的愉快,聽到好聽的聲音,看到好看的顏色,相應地就會產生快適的情感;有悅心悅意的層次,即愉悅通過耳目走向心靈,感受、認識、欣賞、評價由事物的外部現象所對應的內容、意義、意蘊。有悅志悅神的層次,即對人生境界的感性知覺,是由對客體形式蘊含的追求過渡到對人生價值、宇宙真諦的追求,在客體有限的感性形式中體悟到人生與歷史的永恒與無限,是人類所具有的最高等的美感。這三個層次雖有區別,體現了人的審美能力的高下之分,但又不能截然分開,因為人的審美能力的增長是循序漸進的,一種美感可能介乎二者之間,但很難將其硬性歸類。文字編輯的美感相對于藝術美感而言要淡薄得多。有些人認為美感就是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甚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如果這樣看待編輯美感,實際上是否認了編輯美感,因為這種情況屬于較高層次的美感,相當少見。由于編輯美感偏重于理性,而更多的是滿意、舒服、輕松、暢快。例如,對一個錯字,改過之后,讀來通順,覺得心里也順暢,這其實就是最淺層次的美感。
最后看時間上的差異。在文章開頭已闡明,美感存在于審美過程中,審美過程完結,美感也隨之完結,又一個審美過程開始,就又有一種美感存在。審美過程較長,則美感存在的時間較長;相反,則存在的時間較短。所以美感不能簡單地用有和無來界定,不能說編輯有美感就是常有美感。相對于藝術審美來說,文字編輯美感持續的時間要短得多,例如對一篇文章和諧的整體布局,或許美感不能持續一分鐘。
在編輯加工階段,文字編輯是在進行著美的創造,他同時可能感受到美,也可能感受不到美。總的來講,編輯美感的特點是:有厚重的理性基礎,層次比較淺,持續時間比較短。
參考文獻:
1.陳景春:《編輯的審美活動與編輯美》,《出版科學》,2005(2)。
2.王華生:《編輯審美選擇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3.李汴紅:《審美意識在期刊編輯選擇與加工中的作用》,《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3)。
4.張惠民:《編輯美學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5.代劍萍:《論編輯美學的價值》,《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