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現代社會,人首先是經濟的人,然后才是其他?,F代經濟學的一個前提假設就是:人是理性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如今,中國的經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經濟運行與每一個家庭和個人有著更直接的聯系,當下的中國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之中。經濟關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基本的社會關系,當經濟關系成為一個社會所有關系的基礎紐帶時,這個社會的效率便會比以往任何其他因素,比如血緣、宗族、宗教、派系等做紐帶關系時更高。
關于經濟新聞,《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中定義為:“經濟新聞是有關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一切經濟領域新聞的總稱?!雹俳洕侣劸褪切陆l生的具有新聞價值的經濟活動或經濟工作事實的報道。就整個社會來說,經濟包羅萬象,人的生、老、病、死無不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新聞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報道形式,其中包括消息、專訪、述評、讀者來信、工作研究和調查報告等。在這里,我們主要談一下經濟述評的寫作特色。
什么是經濟述評呢?經濟述評就是針對新近發生的重要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以背景事實進行解釋、評述,分析其中需要解決的或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而發表的帶有評論性的新聞報道。經濟述評是一種熔新聞與評論于一爐的邊緣文體,以傳播新近發生的事實為基礎,而又以揭示其本質及意義為主要目的的一種獨特的報道方式。
在經濟述評中,包括兩個基本要素,即“述”與“評”,有評又有述,根據兩者在文章中的比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經濟述評分為兩類:一種比較常見的是述多于評,其具體表現形式接近于一篇新聞報道。如1995年榮獲第六屆中國新聞獎的《經濟增長速度:快乎?慢乎?》就是這種類型。另一種是評多于述,以評為主,輔之以必要的闡述,這種文章接近于評論。如1992年8月19日《羊城晚報》刊發的《生產領域一道難解之題——“諸侯經濟”引致“戰火不絕”》就屬于此類。
當然,經濟述評就評論的范圍上看,也可以分為一事一評與多事綜評兩種主要類型。前者在于抓住一個蘊涵深意的新聞事件,或者說事件中的某一個部分,要么片斷,要么細節,給以評述,表達作者自己的觀點、態度和傾向,或贊揚提倡,或反對抨擊。后者則是就綜合性的新聞材料或某種傾向,進行綜合性的概括和分析,通過評述當前的形勢、剖析事物的特點,分析其趨勢和走向。
二
經濟述評是針對現實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種評論。首先要求選題有針對性,確確實實是大家關注或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分析要透徹、明了。我們認為經濟述評的寫作要抓住以下幾個特點:
在題材的選擇上,要有針對性。新聞事業本是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所發生的事實和值得傳播的新聞應該是不計其數。1982年,美國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比特首次提出了“新聞洞”這個概念,“因為報紙的‘新聞洞’是個有一定之規的系統。為了從經濟上考慮,報紙上刊登新聞的版面大小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變化。所以,當報道一件新事情時,就必須略去一件或數件其他的事情;要想加上一點東西,就必須減去一些東西。這是一個在有一定之規的封閉系統中的強迫性選擇”。②因此,任何一家新聞媒介,本身就有一個如何去選擇新聞的問題,選擇一些較為重要的或者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新聞事件來進行報道。而經濟述評作為宣傳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在這方面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在每日每時發生的經濟事件和經濟現象中,要精心挑選那些新聞性強、評論價值高的為眾人關注的問題來進行評論。它可以針對當前經濟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需要提出來加以克服;也可以分析社會上經濟現象的某種傾向,分析其實質,讓人們加以注意;也可以針對人們普遍關心、議論最多的重要經濟事件和問題,給予一個正確和客觀的回答,幫助人們分析其特點;也可以針對某種處于萌芽狀態或正在發展變化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風格,分析其意義和將造成的社會影響。
題材的針對性和典型性是經濟述評選材的標準。前面我們提及的一篇獲獎的經濟述評——《經濟增長速度:快乎?慢乎?》,就是針對人們對經濟增長到底應該保持什么速度迷惑不解而發表的述評。我們知道,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快速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而人們對于應該如何保持這種勢頭,長期以來比較模糊。有人說經濟增長快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在這篇文章中對這些都作了很鮮明的分析。文章分三個部分,即“快在哪里?”、“慢了行不行?”和“速度多少合適?”,對群眾所關注的問題一一作了回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當然,經濟述評作為一種新聞報道的形式,它的針對性與其時效性是一致的。因此,講針對性的時候,也要講究時效性。
經濟述評要注意分析經濟現象的成因。任何一種經濟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出現、萌芽或興盛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和時代因素,而每個人也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客觀經濟運行的環境之中。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總是要盡可能多地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和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尤其是與自身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因此,作為經濟述評,有必要幫助人們揭開各種經濟現象之謎,分析經濟現象形成的原因。
1992年7月10日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曾經刊播一篇題為《北京的名牌產品為什么紛紛落馬》的經濟述評。文章分析了名牌產品紛紛落馬的內因和外因,內因是企業領導市場觀念淡薄反應遲鈍,外因是企業沒有真正的決策自主權。內因加外因,作者對曾經是名牌的產品之所以在市場經濟中變得悄無聲息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及其相關的背景作了交代,進行了分析,使讀者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啟迪。
經濟述評要注重分析經濟現象的利弊與意義。經濟活動是整個社會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客觀的經濟活動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制約,時常因為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經濟活動呈現出錯綜復雜的情況。新與舊、利與弊、本質與現象、有序與無序、長遠的和短暫的等各種經濟問題交織混雜在一起。作為經濟報道的一種重要形式,經濟述評應該幫助受眾排除混雜,分析其中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使受眾有一個比較全面、辯證的認識。同時,經濟述評也要及時地幫助人們認識新事物的出現對個人的生活和社會的進步所帶來的影響。1994年曾榮獲過“第五屆中國新聞獎”的《誓與改革風雨同舟》,在《山西日報》發表后引起很大的反響,文章每個部分都是通過一個國企工人的口吻講述自己的感受,從小處著手,分析搞好國企改革的意義,與自己的生活、事業息息相關。
經濟述評要注重分析經濟現象的走勢、對策。社會經濟活動是一個不間斷的發展過程,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素質的不同,對現實經濟活動中的認識就見仁見智了。同時,經濟活動又在不斷地運動,對其發展趨勢,人們是比較關心的,同時人們也比較關注那些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經濟問題的走向、存在的問題以及政府將采取的政策。因此,經濟述評要及時地提供科學的信息,增加受眾采取行動、規避風險的把握性。同時,通過分析經濟活動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找出一種方法,使之走向健康發展之路。1994年12月30日,江西人民廣播電臺曾經刊播了一篇題為《反暴利,在南昌為什么難以展開》的經濟述評,這篇述評就是以黨和國家非常關注的、群眾普遍關心的物價問題為切入口,揭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培育和規范市場行為這一主題。從“呼喚反暴利”和“好的法規卻形同擺設”入手,反映了與消費者密切相關的“吃”和“穿”的價格行為,剖析了消費者對反暴利的多種心態,分析了管理者和法規自身的不足,提出了應該采取的對策。
總之,經濟述評的選題要有鮮明的針對性,有評有述,抓住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的特點和本質,闡述正確,評價得當。這樣,經濟述評才會有讀者。
三
常言道:“術業有專攻。”經濟述評不好寫,其原因在于這是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政府治國的基點之一就是謀劃經濟,要以政府的公共性、市場的公開性、法律的公平性來均衡市場上所有的利益主體,而這一切不能靠以往的經驗,不能靠拍腦門,只能靠科學,靠規律,靠常識,靠人類文明積淀的各種學科理論。不掌握這些理論,就無法揣摩當前經濟大勢之由來,無法厘清黨和政府所有政策之出發點和時代特征。因此,寫經濟評論不僅僅是看政府文件,更重要的是領會其所以然,為什么要這樣以及這樣帶來的后果。每一項政策都有利弊,我們需要權衡的是歷史背景,需要在宏觀遠景中觀察微觀和細節。所以,加強學習是寫好經濟述評的第一要務。
著名學者型記者艾豐認為,記者首先要學習經濟理論。這種學習,主要是一種“綜合式的學習”、“框架式的學習”。③綜合式的學習,就是把各種經濟著作都拿來學?;A性的要學,專門性的也要學;中國的著作要學,西方的也要學;純理論性的要學,政策性的也要學??傊獜V泛地涉獵。為什么要這樣?因為記者學理論,就最主要的目的來說,并不是研究經濟理論,更不是在這方面建立自己的學說。它的主要目的實際上是了解經濟理論,了解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各種流派、爭論所在、發展趨勢等。不廣泛涉獵,怎能了解呢?
什么都學,怎么能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又怎么可能都學得懂呢?這就要采取“框架式”的學習方法。那就是說,學習的目的和要求,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要弄懂一切經濟理論,更不是在一切專門領域都鉆進去。學習的目的只是了解一個大概的理論框架就可以了。掌握了這個框架,一旦遇到某個理論問題,知道它的門牌號碼,知道到哪里去找它就可以了。還要從實際生活中學經濟理論。記者的工作崗位是在生活的第一線,是在社會發展的最前哨。這是記者學理論的一個好條件,比較容易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學習方法應該是“生活中找問題,理論上找答案”。
深入實際,觸及問題的深處,搞好調查研究,這是寫好經濟述評的必要條件。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除了要調查了解事實發生的背景過程外,還要認真查閱相關材料、文件,征求知情者及專家們的意見;對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問題一定要認真求教于行家,盡量不涉及那些政策界限不清或一時鬧不準性質的問題,防止失誤。
經濟述評貴在以小見大,引人思考。不一定件件是大事,很多成功的經濟述評恰恰是從小事入手的,要善于抓住那些不被人們注意,但卻關系到大多數人利益的事件、問題,放在特定的背景下進行分析,加以透視,給讀者以啟示。
注釋:
①馮健主編:《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78頁。
②約翰·奈斯比特[美]著,梅艷譯:《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4頁。
③秋山:《評艾豐的〈經濟述評自析集〉》,《新聞與寫作》,1996(4)。
(郭赫男為四川外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師,萬紅金為《深圳商報》六區新聞部記者)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