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與“國際接軌”的呼聲日高,似乎一切只要與“國際接軌”就可以搭上西方快車進入現代化社會了。但是中國近、當代史的實踐證明,閉關鎖國、固步自封不行,全盤“西化”、照抄照搬也不行,科學的態度是“洋為中用”。與“國際接軌”,不能與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脫軌”。特別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越是民族性,才越有世界性”。事實上,價值與文化的多元性告訴我們,越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品格,對于鞏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執政之基就越發重要。正如中國文聯副主席、作家馮驥才所言,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遺傳的DNA,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如何在日益國際化的潮流下,繼承我們民族文化中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我們民族文化中符合時代精神的文化財富,創新我們民族文化中具有時代意義的價值理念,應該成為我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自覺。
主流媒體是傳播主流文化的主力軍
2007年年初,由河南省政府組織的“中原文化港澳行”在港澳舉辦期間,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在“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懇談會”上,從十八個方面、五大特點、五大作用等角度縱論中原文化,引發了持續的“河南熱”,掀起了強勁的“中原風”。徐光春書記的演講之所以引起強烈反響,不僅僅是闡述了中原文化的巨大魅力,也是首次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進行的科學全面、系統深入、精辟辯證的歸納和總結。此前,我們常津津樂道的中原文化從未有過如此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呈現。
在看到徐書記縱論中原文化的相關報道的第一時間,我們就敏銳地意識到,作為主流媒體,通過電視制作來藝術地展現和傳播“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這一宏大主題,河南電視臺應該責無旁貸。原因很簡單,作為河南最重要的主流媒體,要在大制作上有舍我其誰的大氣魄,要有為中原崛起營造輿論氛圍的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和進取意識。誠如徐光春書記指出的那樣:歷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夠長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中華崛起的高地,與根深葉茂的繁榮文化是分不開的。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后,要實現中原崛起,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開發我們的文化,發展我們的文化,創新我們的文化,要把我們豐富的文化資源變為強大的文化力量,促進又好又快發展。實現中原崛起是全省人民的宏偉追求,以曾經創造了中華文明巔峰和無數輝煌的中原文化來凝聚力量,推動建設,支撐中原崛起。把這樣一個重大主題大張旗鼓地宣傳好,不僅是主流媒體的自覺選擇,也是實現省八次黨代會提出的“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具體實踐。
我們一邊準備創意方案,一邊向省廣電局和河南電視臺領導班子匯報。局黨組果斷拍板:將此確定為河南電視臺2007年的重點工程給予立項,要從資金、人力、設備、技術、后勤等各方面給予保證和扶持。為了確保在忠實于原著和權威性的前提下,使其更具電視傳播的特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廣電局局長趙景春先后多次主持召開關于此片的專家研討會和創作團隊座談會,廣泛征集和聽取頂級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為保證此片的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藝術精度、欣賞美度,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明確的創作思路。在前期采訪拍攝和后期編輯制作期間,趙景春局長又多次靠前指揮,修改腳本,審看節目,周紹成臺長作為總策劃,多次與編導們討論并提出重要修改意見,確保了節目的思想文化導向和藝術品位。
主流媒體要傳播主流意識形態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通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對各種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的整合能力。
要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應當看到,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一些媒體片面地出于走向市場的需要,以“親和”及滿足受眾需要為由,有的背離政治和社會責任、角色定位,熱衷于做那些沒有什么內涵的消遣新聞、泛娛樂節目,格調低俗。主流媒體肩負著傳播文明、營造健康輿論環境的重任。在電視泛娛樂化泛濫,文化垃圾魚目混珠,低俗、媚俗、粗俗、惡俗節目遭到廣大觀眾抵制的情況下,敢于堅守主流媒體的態度立場,積極擔當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觀念,從而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對各種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的整合能力,是主流媒體的核心責任。
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殷切希望河南努力走在中部地區崛起的前列。徐光春書記關于中原文化的精彩闡述,目的就是要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獨特魅力,發揮中原文化的巨大潛力,增強中原文化的吸引力,為中原崛起提供堅強的精神支撐,最終形成中原崛起的強大動力和新引擎。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端和母體之一,歷經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已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和特有的文化基因。作為主流媒體,我們不僅要深刻地認識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而且要將傳播和弘揚中原文化當作自覺行為。必須十分清醒地認識到,弘揚中原文化,增強全省9800萬河南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他們建設小康社會的干勁,就是奏響了時代的強音,就是主流媒體的使命所在,就是擔負了應該擔負的責任。
要傳播主流意識形態,首先要堅定政治定位,增強喉舌意識,確保政治權威。在攝制《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過程中,我們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它的政治性和權威性。要求編導不僅將攝制《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的過程當作熟悉河南人文歷史的學習機會,也要當成提高政治鑒別力和政策把握能力的絕好鍛煉。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理解和把握政策的水平,準確理解和正確把握宣傳意圖,掌握宣傳藝術,讓受眾從節目的傳播中感受編導的政治品位和社會責任。
主流媒體要主導社會輿論
任何一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創新,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離開了傳統,割斷了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和失去根本。瞿秋白先生說過,一個民族尊重自己的歷史,就像鳥兒愛護自己的羽毛。我們今天要以燦爛輝煌的中原文化為動力來激勵鼓舞我們進行偉大的實踐,實現中原崛起,就必須尊重歷史,依托創新,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善待珍愛先祖為我們創造的文化成果。在實現對中原文化的禮贊和光大中,主流媒體責任重大。這是因為現階段新媒體正在迅速崛起,傳統媒體也處在了重新調整布局的拐點。在新舊媒體共存的全球化泛媒體時代,面對已經開始的競爭,主流媒體在形成和引導輿論方面,具有一般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當前媒體泛娛樂化仍有市場的情況下,主流媒體在正確引導輿論、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普及歷史文化知識方面,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加強主流媒體的輿論主導力,就要增強節目的吸引力。吸引力是主導力的生命。缺乏吸引力就缺乏或沒有宣傳效果。尤其是把電視形象直觀、聲畫并茂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使節目真正發出最強音,奏響主旋律,當成我們電視人的政治自覺和職業道德來考驗。在攝制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片子的可視性,強調鏡頭的針對性、特質性、排他性,強調畫面的神秘感、歷史感、厚重感。在受訪專家的選擇上,我們堅持高標準、權威性,選擇那些在某個領域公認的、堪稱大家的學者,而不是一般的研究者和泛泛而談。對音樂和特技等的處理同樣也堅持這樣的標準,目的就是為了節目的可視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只有以大視角、大氣魄的開放理念,思路更寬一些,視野更廣一些,把該片放在實現中原崛起的大背景下,放在歷史發展的坐標系中去謀劃,創作出的作品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與觀眾貼得近,做到思想精邃、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才能夠經得起實踐和群眾的檢驗,讓受眾通過作品折射的文化內涵,有所啟迪,有所回味,有所收益。
(作者為河南電視臺副總編輯、國際部主任)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