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認為,并不是只有程序員這個職業才會面臨所謂的職業發展生涯的“天花板”。很多職業類型,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都會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遇到類似的問題。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職業”和“事業”都不能完美地重疊。那些把職業視作事業去做的人,當然不會產生心理疲勞,他們不會計算這份職業的投入產出比,也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成就感的出現,因此,他們能有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成功與失敗,也能自發地采取必要的行動,去促使自己更快更好地完成事業理想。但這樣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實際上,對大部分人來說,工作只是一種謀生的工具,因此,會認真考量投入與產出的比例關系,會用最低限度的投入,去爭取最大程度的回報和產出。既然保有這樣一種心態,自然就不會有額外的努力和付出,自然也就不太可能獲得太多的意外收獲。
既然“天花板”現象是一個職場中普遍存在的、無法忽視的現象,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呢?筆者認為,遭遇“天花板”并不可怕,關鍵在于職場人自己要有一種合適的心態。筆者認為,程序員至少應該養成三種心態。
首先,要有積極主動的心態。具體來說,在面對一個項目或一件事情的時候,應該積極主動,而不能被動地等待和接受。積極的心態在創造人生,而消極的心態在消耗人生。職場中充滿挑戰,也隨時都可能面臨各種改變,而這一切又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被動地面對,不僅不會激發主導性,更會失去創造性。這樣,工作的質量最多只是及格,而自己在工作的過程中,也體會不到多少愉悅和快樂。相反,如果能夠以主動出擊的心態去迎接挑戰和改變,不僅能激發自己的創造力,還有可能意外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和支持。被動的人,不論從事什么職業,他的職業生存狀況都不會完滿;而主動的人,無論從事什么職業,他都能在工作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并讓自己的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其次,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程序員是一項競爭激烈的職業,優勝劣汰的程度和周期都非常明顯。從事這樣一種職業,不僅考驗從業者的專業技術素質,對從業者的心理平衡能力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比如面對技術的不斷更新,常常會讓程序員無所適從,就好像有永遠也學不完的知識。時間一長,便會產生“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感觸。這在年齡稍大的程序員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興趣、能力和速度都無法與年輕人相比。筆者認為,程序員應該平和地接受一個現實——在技術領域,我們必須承認個人的局限性。也就是說,我們并不是任何時候都能與技術和資訊的發展保持同步。當然,這不是要程序員放棄努力和進取的想法,而是要努力達到一種平衡。如果能做到這點,當程序員面臨技術更新的震蕩時,就不會有太多的急躁和不安。相反,這種心態能幫助程序員更為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并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更合適的方面。因為,人固然有局限性,但同時每個人都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個體,都可能存在別人不存在的優勢。
最后,保持樂觀的心態。樂觀的人面對壓力、失敗和挫折,能夠主動尋找緩解、疏通的方式,并在不斷循環的過程中,培養更強的抵抗力,形成更堅韌的意志,從而能夠接受更大的挑戰;悲觀的人,只要遇到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念念不忘,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長此以往,不僅很難收獲成功,甚至即便獲得成功,也會過分地考慮成功背后潛藏的風險和危機。下面這則寓言故事,也許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一個美國人身著泳裝在撒哈拉大沙漠游玩,一群非洲土著好奇地盯著他。“我打算去游泳。”美國人說。“可海洋在800公里以外呢。”非洲土著提醒道。“800公里!”美國人高興地說,“好家伙,多大的海灘哪!”
在悲觀的人眼里,沙漠是葬身之地,800公里代表遙遠,人生代表痛苦;在樂觀的人眼里,沙漠是海灘,800公里代表享受,人生代表希望。
在任何一個行業,想要有更長遠的發展,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如此,自然就會獲得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平衡,就會盤活自身資源,就會具備推動職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就會沖破所謂“天花板”的阻礙,從而收獲豐實、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