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適應是每一個新入職的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不論是新入職的,還是剛剛晉升的。即使工作不變,如果部門結構重整或者職業的發展變化而對員工提出了新的要求,職場人同樣也會面臨職業適應的問題。新的環境、新的工作職責與要求、新的人際關系,都需要去了解和適應,這是職場新人能否迅速進入角色、能否做到職業成功的關鍵問題之一。
心理學中把從不適應到適應的過程稱為“適應期”。適應期一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陌生階段,或者稱為不適應階段;二是思考階段,即邊工作邊思考一些問題,摸索一些適應環境的方法;三是協調階段,即對新的環境基本達到適應的階段。努力縮短前兩個階段,盡快進入第三個階段,這就是我們所希望和需要的。
一個人對職業的適應程度如何,主要還是取決于其自身的基本素質。職業對人提出不斷變化的要求,人在適應職業的過程中則居于主導地位,二者之間的適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只能在不斷磨合中達到和諧與統一。如果一個人不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不改變自身的某些不合理的期望或觀念,那么再好的職業也無法適應。所以,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培養與強化和職業要求相適應的個性特征,對任何人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
影響職業適應性的因素
2004年,小許從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畢業時,對未來充滿激情。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和其他同學一樣,在網上四處投簡歷。收到某集團的面試通知后,經過了四輪嚴格的篩選,最終被錄用了。
但是入職后,小許并沒有特別地驚喜,有兩個原因:一是公司安排他到并不熟悉的合約部門工作,二是給的薪水低于他的預期。不過,由于這個集團當時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員工的發展空間比較大,所以小許還是決定進來先干段時間再說。
在房地產行業工作很辛苦。像小許所在的合約部,要經常與供應商打交道,為了選擇合適的材料,確定合理的價格,不僅要熟悉各種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廠家的產品特點,還要去工廠實地考察。小許發現自己的工作壓力很大,于是開始懷疑性格內向的他也許并不適合這份工作。
對于那些初入職場或是轉換職業的人來說,在剛進新單位的前3~6個月的試用期中,是最容易出現職業適應問題的時期,也是跳槽最快和最頻繁的時期。很多時候,人們都會簡單地將問題歸因于性格與職業不適應。這樣想來會不會太過于武斷呢?會不會把影響職業適應的問題想得過于簡單呢?
由于人在適應的過程中始終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影響職業適應的因素主要還是來自于人自身。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即使很清楚現在就業形勢嚴峻、競爭激烈,但人們在工作上仍然會有一些理想或者愿望,特別是那些受過一定教育和專業培訓的人——希望自己所在的公司規模要大,知名度要高,管理要規范,報酬要豐厚,個人成長空間要大。然而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夠進入這么理想的公司從事高級的白領工作呢?尤其是初入職場的新人,他們中更多的人會進入一些中小企業去工作,或是從事一些簡單和枯燥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理想與現實之間就出現了巨大的差距。很多人容易產生擇業受挫的負面情緒,覺得自己屈尊低就、大材小用了,深感懷才不遇,還可能對自己的工作產生輕之賤之甚至抵觸的情緒。這種情緒會大大降低個體對職業的評價和接受程度,引發很多適應問題,并伴隨著出現跳槽的現象。
預期與實際不符。入職前,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職業有所預期,比如認為當教師可以處在一個人際關系比較單純的環境里,工作穩定又備受他人尊敬;進機關比較清閑、朝九晚五,升遷有望。但是,時代發展迅速,職業的變化也越來越快,具體單位更是千差萬別。這些使得按照某種設想進入某一職業領域的人們會突然發現,實際工作并不像他們所設想的那樣,甚至有好多東西是始料不及的,很多情況也不完全按照他們的期望那樣進行和發展。比如,個體期望能獲得相當的工作自主權,卻發現處處還是要受到別人的支配;期望能夠在新職位上大展拳腳,卻發現自己的工作不斷被上司指責和糾錯……面對這種預期和實際的不符,人往往會產生一種失落感,感到處處不如意、不順心。
急于求成。新入職的人往往會表現出一種非常積極、充滿激情的工作心態,都希望能盡快脫穎而出,走上公司的管理階層。有斗志固然好,但如果急于求成,幻想在短時間里各個方面都做到最優秀,就能讓老板盡快給自己一個重要的崗位,那就非常容易受到挫折。一旦自己在短期內的努力沒有馬上得到認可或回報,就會認為公司不重視你,沒有伯樂,或者覺得公司在人才管理上存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人又會產生跳槽的想法。但事實上,當個人剛剛進入組織或一個新的職位時,由于對人員和環境都不了解,組織部門對他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很難立即取得上司的信任和重用。在這種情況,上司最初交給你的工作往往是容易的,甚至是乏味的。一旦抱有一個急于求成的心態,成功就可能與你失之交臂了。
計劃趕不上變化。現代社會的事物總是瞬息萬變,在人類知識如此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知識老化的速度也非常快了。比如,原來技術嫻熟的機械裝配工,面對著更新的設備和改良的技術可能無所適從,產生重新適應的問題。再比如,現代社會的人才價值觀也改變了,像過去看重“經驗”,而現在則更看重“才能”;過去崇尚“辛苦型”,現在則更追捧“效益型”等。很多過去被封為傳統美德的東西,現在則變成了僵化、保守的代名詞。這種轉變使得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就業而準備的各種素質、技能,包括用了很長時間來內化的職業價值觀,事到臨頭都陷入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境地,經歷著轉型、蛻變的困惑和痛苦,從而產生職業上的不適應感。
人際關系復雜。很多職業人都感嘆,職場中的人際關系最復雜,與同事很難相處。不少人在躊躇滿志時意外地“馬失前蹄”,回想起來也會懊惱地說是吃了人際關系的虧。可見,組織中的人際關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煩惱,讓你身陷其中、黯然神傷。新舊員工之間有“代溝”在組織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由于年齡和時代的差別,組織中的老員工常常會對新員工存在某種偏見或成見,認為新員工幼稚單純、經驗不足、在職業領域的輩分比自己低等。這種成見很可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但同時又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原因是新員工進入組織時,會給老員工造成一種威脅感。如果新員工比他們有更好的教育和較高的起薪,那么無形中又會拉開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產生一些偏見和矛盾也就不足為奇了。新員工如果處理不善,很容易產生對新工作環境適應不良的挫敗感。
提高職業適應性的方法
每個人都可以主動地去適應環境,與其責怪外界客觀因素導致難于適應工作環境,不如轉而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可以努力的地方。
調整過高的期望值。人們幾乎總是出于本能地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這自然是有其積極的意義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能夠做到根據現實的環境調整自己過高的期望值,設置清晰、穩定和合理的目標,這樣才容易與新環境接軌,避免自己徒增煩惱。除此之外,在選擇職業或入職前,建議新人們還是應當對未來的職業多設想一些困難,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把道路想得又寬又直,畢竟“有備無患”也是好的啊!
專注于目標。現代社會由于變化和選擇太多,很多人往往缺乏執著、持續地做一件事的心境,總在不同的地里播種,沒有耕耘,也就難以收獲。適應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新人入職后,只有專注于某項職業活動,才能漸漸體味到其中的甘苦,總結出游刃于其中的技巧;才能與該職業群里的人相交相知,融洽相處。
知其道而適其職。你要在一個新環境中適應下來,就必須先知道自己該做什么、怎樣去做。正所謂“知其道而適其職”,能否盡快熟悉環境、了解工作,將直接關系到你能否在該單位立足和未來的發展。你需要盡快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以做到主動地去適應工作的要求;你需要盡快地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了解你的工作職責是什么以及上司對你的工作期望又是什么,要不懂就問;除此以外,你還需要盡快了解公司里的一些“潛規則”,遵守它們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動,這有助于你盡快融入組織,同時也能避免日后在工作中經常“碰釘子”。
順應角色轉變。不同的職業需要你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組織同樣也需要你以不同的姿態去融入。當你被某個單位聘用時,就應當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盡快認同并進入自己的職業角色,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這個單位的具體崗位所要求的角色規范,這樣才能使自己與工作環境協調統一。做好角色轉變這點對剛畢業的大學們尤為重要,比如,在學校,你可以個性張揚,根據個人意愿做事,但工作后強調的更多的是團隊精神,要將“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又比如,做學問時,我們往往需要多爭論、多詢問,但在工作中,更重要的是你如何采取行動去解決問題,光想而沒有實際行動只會被認為是眼高手低。
另外,進入新的職業角色時,歸零的心態也很重要,不要總把新公司和原來的公司作對比。與其留戀老東家的好處,不如把新東家作為學習的地方,邊學邊干,努力積累新的知識和經驗。須知,做一天事,盡一天力,既不能為其添磚加瓦,攻城掠地,亦不能訴其不成,否則何以立身之。
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會縮短職業適應期,減少工作難度和心理負擔;反之,如果與同事或上司搞不好關系,就很難在組織中站穩腳跟。
首先,你需要給同事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走好關鍵的第一步。第一印象往往是難以磨滅的,它能形成一種定勢,影響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別人對你的印象。并且,第一印象很難被推翻,如果一開始留下了懶散、傲慢、眼高手低等不好的印象,后面想要使別人對你改觀可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
其次,要正確處理與領導的關系。你需要遵守工作規則,主動配合上司工作,同時講究辦事效率,證明自己是能夠勝任工作的,這樣的雇員每個領導都會喜歡。當然,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懂得如何處理矛盾、沖突。有時候,上下級之間的沖突根本無法避免,掌握溝通的技巧,經常地聯系和充分地交流,是處理好與上司的矛盾和沖突、建立彼此信任關系的關鍵。
第三,主動創造與周圍同事接觸的機會,多給同事一個接觸和了解你的機會。比如,你可以經常去找同事商量些工作問題,創造工作中交往的機會;把握工作之余非正式的交往機會,比如經常和大家吃吃飯、打打牌、下下棋,下班后一起逛街、唱歌、做運動等;平時在樓道里見面笑一笑、打聲招呼,沒什么事兒聊聊天氣也行啊!最后還有一個妙招,盡量融入到同事的愛好中,“趣味相投”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制勝法寶。
享受工作的樂趣。福布斯曾經說過:“工作對我們而言究竟是樂趣,還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其實全要看自己怎么想,而不是看工作本身。”興趣可以增強職業的適應性。與其勉強忍耐,不如學會樂觀地對待工作。這并不是什么難事。人在工作中都有做出成就的需要。當你克服了一個難題后,你會認識到自身的進步,也會從身邊的同事那里獲得贊許的反饋,于是,你再設定下一個目標,向下一個目標挑戰。這樣不斷努力后,隨著職業成就水平的提高,你就會對原先的工作逐漸產生興趣,適應能力也會跟著逐步提高。對于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起來自然也就輕松、愉快了。
不斷學習,自我完善。雖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但是,同樣有一個以不變應萬變的妙招,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人們要主動適應職業,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學習,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才能不斷地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開闊視野,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須時刻銘記于心:知識是生存和職業適應的先決條件。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里,廣博的知識可以使人們在不同的職業中具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因此,你需要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珍惜每一次實踐的機會。
最后,如果發現自己的性格確實是無法與職業相匹配,并確認是性格因素導致你無論你怎樣努力也不能適應這份工作的話,那么,你就需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職業。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也沒有什么需要遺憾或者后悔的了。但在此之前,請千萬記住——改變現狀,可以先從自己著手,做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