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毓強
記者、作家、攝影家、旅行家。碩士。熱衷于研究文史哲經,關注人類學。信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關注中外文化的交流。訪問過歐美亞20余國。發表文字數百萬。在多個國家舉辦個人攝影展。
八九月間的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中國在“兩會”上都獲得了金牌第一,獨占鰲頭。這是中國人奮斗了數年的結果,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都是歷屆奧運會及殘奧會無法比擬的。
中國的媒體特別是電視臺,向我們介紹了精彩比賽,其中對于中國運動員的介紹可謂淋漓盡致。事實上,外國運動員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奧運會是世界的、人類的,中國運動員的事跡固然能夠激發中國人,外國運動員的事跡同樣也能夠激發中國人的。僅舉三例。
【難忘博爾特】
牙買加人尤塞恩·博爾特(Usain Bolt),獲得了男子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賽3枚金牌,并3破世界記錄,被稱為“世界飛人”。田徑被譽為體育運動之母,百米大戰則是運動之母頭頂上的皇冠。我特別欣賞的,是他在世界頂級大賽上的心態。
在100米短跑決賽中,他大約跑到80米時,竟然張開雙臂,回頭望月,帶著輕松的笑容撞線。即使是這樣,他仍以9秒69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博爾特為什么不再拼命跑呢?那樣不是可以將世界紀錄更為提前嗎?
然而,博爾特根本就沒有這樣想,他輕松,他快樂,他把奧運會賽場當作了兒時玩耍的地方。他原來擅長跑200米的,練跑100米還不到1年,但他一舉成功了。在奧運會后的9月3日國際田聯洛桑大獎賽上,博爾特又輕松獲得了200米金牌。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博爾特還會創造出奇跡,只是中國的媒體未必會繼續追蹤他的行蹤了。
他離開中國之前,向四川地震災區的兒童捐款5萬美元,把自己的愛心留在了中國。
【質疑菲爾普斯】
要說一個運動員奪金最多的自然是美國游泳運動員邁克爾·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他一個人奪得了8枚金牌,并連破世界紀錄,這簡直就是神話。
美國人一定為有菲爾普斯這樣偉大的運動員感到無比自豪了。但是,美國的兩大赫赫有名的媒體竟然發出了刺耳的聲音。
一是《華盛頓郵報》:
“說菲爾普斯是獲金牌最多的運動員無可置疑,但說他的偉大程度超過其他傳奇人物,如卡爾·劉易斯、游泳運動員馬克·施皮茨、前蘇聯體操運動員拉里莎·拉蒂尼娜和芬蘭長跑奇才帕·魯米,則值得商榷。”
“把同一運動不同年代的運動員作比較尚且不能服眾,更不用說把游泳、田徑和體操等不同領域的運動員相比較。”
二是《紐約時報》,竟然公開質疑菲爾普斯蝶泳獲勝可能是歐米茄在作弊:
“8月16日在100米蝶泳決賽上,菲爾普斯壓倒塞爾維亞的查維奇奪冠。但他倆之間的速度差異只有0.01秒,便有人指出應該公開水中攝像記錄。”
“歐米茄當天決定公開記錄,但后又改變了立場。歐米茄表示照片是否公開的決定權在于國際泳聯。國際泳聯和國際奧組委(IOC)站出來幫歐米茄,堅持認為菲爾普斯是名副其實的冠軍。”
“但身為測量選手成績的儀器制造者,同時又是菲爾普斯的贊助商,這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關系沖突的問題。”
明明是自己人得了金牌,但《紐約時報》不依不饒,即使權威組織出面解釋,作為社會公器和社會輿論,它最后照樣質疑:歐米茄作為菲爾普斯的贊助商,仍存嫌疑。
【帕爾箴言】
我們沒有料到的是,要說奧運會的精神,其實殘奧會更能體現。
首先,殘疾人本來就是體能、肢體上的殘缺者,但他們偏偏要挑戰這些缺陷,可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次,在比賽中無論得到金牌還是銀牌、銅牌,甚至沒有得到獎牌,殘奧會運動員都非常高興、快樂,絕沒有奧運會運動員那樣患得患失。
44歲的帕爾·塞凱賴什(Pal Szekeres)是匈牙利輪椅擊劍運動員,在殘奧會上獲得了2枚銅牌,他樂不可支。1988年他在漢城奧運會上得了花劍銅牌,如今他作為殘疾運動員又奪了1枚銅牌,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擁有奧運會和殘奧會獎牌的運動員。
1991年4月,24歲的帕爾和隊友參加完擊劍世界杯德國站比賽后乘車回國,途中發生車禍,帕爾受重傷,下肢癱瘓。他沒有放棄,當上了輪椅擊劍運動員,并在1992年獲得匈牙利體育大學頒發的擊劍教練資格。
帕爾說:他的家庭生活十分美滿,夫妻之間從來不吵架。妻子做家務,他為孩子復習功課,講故事,其樂融融。回想過去自己沒有發生車禍前,腦子里一天到晚就想著多掙錢,希望可以買一輛好車,房子可以大一點,但生活中總是不順心。結果自己殘疾了,反而懂得生活了,生活反而幸福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真要感謝自己成了殘疾人。
也許有人認為他在說胡話,但這確實是他發自肺腑的箴言。他的話里一定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