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百億富豪
早期發展速度超越了英特爾、Google的賽維,能否將神話續寫下去?彭小峰將面臨持續數年的考驗。
走在贛西小城新余開發區的大道上,遠遠就可以看到矗立在賽維基地的宣傳展牌:世界最大多晶硅生產基地。賽維員工告訴《英才》記者,公司不久前剛把“亞洲”改換成“世界”。從創建公司到投產開工到成為亞洲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再到世界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基地,賽維只用了3年時間。
2008年8月23日,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傳出消息:該公司多晶硅片產能達到1000兆瓦。
這是繼6月底硅片產能達到880兆瓦超過此前的世界硅片老大——REC公司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多晶硅制造企業后,賽維LDK邁出的又一歷史性步伐,標志著該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個實際產能進入“G瓦俱樂部”的光伏企業。
3年時間,賽維無論從產能還是從出貨量,都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硅片供應商。
這個以速度創造奇跡的賽維,引來了廣泛關注,在媒體紛紛猜測為什么賽維能夠創造奇跡之余,更多的業內人士把關注點放在了賽維的將來。
這個迅速崛起的新興行業的領先者,這個以世界芯片行業領袖英特爾為標桿的企業,這個被海外投資市場拿來和比爾#8226;蓋茨的發家相比較的創業家,能為“兩頭在外”的中國光伏行業帶來什么?
財富秘訣發展速度
“這樣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早期的英特爾、早期的Google、早期的SONY。”彭小峰如是說。
十年前,還在做外貿的江西小伙子彭小峰名片上的英文就是“Light DK Peng”,意思是“超越光速”。十年后,縮寫的LDK已經成為賽維公司在紐交所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碼。
正是這個當年自稱“超越光速”的小伙子創立了賽維公司,并使賽維公司創造了一系列速度的神話,也使他自己剛過而立之年就飛速地躥升為中國十大富豪之列,并成為2008胡潤百富榜上身家270億的最年輕的億萬富豪。
彭小峰領軍的賽維企業理念中突出地寫著速度。“自古以來,速度一直就是推動人類發展的力量表現。當今世界,速度就是競爭力,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能源市場,速度更是最重要的產業特征。LDK要成為全球業界領袖,必須創造獨一無二的速度。”
美國東部時間8月11日17點,賽維LDK在美國公布了半年度財報,今年前兩個季度,賽維LDK實現銷售收入6.75億美元。這表明,無論從產能還是從出貨量,賽維LDK都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硅片供應商,一躍成為世界級的光伏企業。也標志著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邁上了新臺階。
“G瓦俱樂部”是國際太陽能光伏領域各企業約定俗成的一種對企業生產能力和競爭實力評判標準的形象稱呼,1G瓦等于1000兆瓦,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任何太陽能光伏硅片生產和供應企業實際產能超過1000兆瓦的。據彭小峰解釋,該公司之所以能在兩年時間內后來居上,秘訣就在于一切都讓路于速度,因為整個行業都進入了快車道。“我們的訂單已排到了2018年,訂單總量超過12GW(12000MW),是全球在手訂單最多的多晶硅片供應商之一。”他說。
3年時間做到行業世界第一,賽維的速度已經成為了業界的神話,盡管大家一致認為光伏這樣的新興高科技行業本身就以速度聞名。“這樣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早期的英特爾、早期的Google、早期的SONY。”彭小峰似乎不掩飾自己的興奮。
財富能力超強融資
盡管美國金融危機蔓延,但似乎并未波及這個“資本市場的寵兒”。
賽維一直是資本市場的寵兒,還沒上市,賽維就體現出了超強的融資能力。
到新余建廠,很多人都不理解,一沒有融資能力,二沒有豐富人才,當年缺少2億啟動資金的彭小峰為何會選擇新余?
但彭小峰不這么理解,從2004年夏天開始,蘇州電力供應日漸緊張,每隔三四天就要停一次電,而在這個行業,別說停一天,就是半個小時都不行。
于是,彭小峰給新余市提出在新余創建賽維的三個條件:解決人力,彌補2億元啟動資金缺口,保證電力供給。對此,時任新余市市長的汪德和(現任市委書記)全部兌現。當時新余整個銀行的權限都沒有2億,為湊齊2億資金,市政府以財政擔保,由江蘇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發放了1.2億的融資產品,又從城市經營節余中拿出5000萬元,江蘇省財政廳以支持新余市財政的名義劃撥了剩下的3000萬元,再由市財政借貸給賽維。
如果說這次融資成功要歸功于汪德和的推動,那么,上市前賽維LDK完成的三輪私募融資,則得益于賽維高級副總裁邵永剛的眾多精巧安排。
2007年7月完成第一輪1500萬美元融資,9月底完成第二輪4800萬美元融資,一個月后,公司第三輪融資2250萬美元,三次融資江西賽維共籌集資金8550萬美元。其中,法國Natixis和鼎暉是兩家最大外部投資者,分別注資2290萬美元和2000萬美元。“其實,在每次私募融資的過程中,和私募的談判有諸多技巧。”邵永剛曾坦言。
邵與彭小峰是EMBA的同學,加盟賽維前任國泰君安證券管理董事,有長期投行業務經驗。當問及邵為何選擇為賽維工作時,彭毫不掩飾自己的驕傲:“他為什么不選擇與我合作呢,我有這樣好的一個項目。從創業之初賽維就是國際化的,市場、技術、資本以及與之適應的人才配備都是站在國際化的高度來選擇的。”
如今,美國金融危機已波及全球。作為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未免令人擔憂。但這似乎沒有影響美國投資者看好在紐交所上市的賽維公司。9月20日,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公司近日在美國成功增發480萬股美國存托股份(ADS),發行價格為41.75美元,共募集資金2億美元。
盡管去年彭小峰面對媒體堅決地表示,上市融資之后沒有再融資計劃——“從來沒有,現在也沒有這個計劃,公司現金流都很好。”但是目前,中國制造業已身處寒冬,賽維也感覺到了寒意。
面對寒冬,“一開始就是非常有危機意識的,制訂了一個長期的計劃,春夏秋冬都分得很清楚,商業計劃也很清楚”,彭小峰表示。
這次的2億美元募資,就被彭小峰稱作準備過冬的棉衣。除了資本市場的募資,賽維客戶有很大的預付款,而且公司有良好的銀行信用,賽維表示有足夠的信心度過寒冬。
而此次資金的成功募集,將有助于賽維LDK擴建多晶硅工廠和硅片工廠,促使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融資是在多晶硅價格近期出現回落、資本市場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進行的,且發行價格與募集資金量均高于預期,這既表明賽維LDK做大多晶硅產能的決心,也表明資本市場對這家新能源股的態度并未出現改變。瑞盛投資公司總裁丁自選擁有十余年能源資本市場經驗,他在中國能源戰略國際論壇上表示,在投資環境悲觀的氣氛下,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還是一個較為穩妥的選擇。
財富考驗產能過剩
結束光伏行業“兩頭在外”瓶頸,把光伏發電的成本降下來,彭小峰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2億美元的募資,既是御寒外套,又是產能擴張的新號角。賽維LDK將使用此次發行凈收益的90%用于支持公司多晶硅工廠的建設、擴大多晶硅片產能。提前實現1000兆多晶硅片產能計劃后,賽維LDK宣布調整產能拓展計劃,2008年規劃產能由800兆瓦增加至1100兆瓦,2009年由1600兆瓦增加至2000兆瓦。要實現這樣的產能規劃,僅靠原來的硅料合同顯然是不夠的。
為此,賽維加速了去年啟動的1.5萬噸硅料生產計劃。除了募資2億美元大部分用于硅工廠建設,賽維還緊鑼密鼓地購買國際先進的多晶硅生產設備,先后與GT太陽能國際公司 (NASDAQ:SOLR)和ABB簽署了購買協議,以保證多晶硅生產計劃順利進行。多晶硅料生產涉及9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高端化工技術,這也成為國內硅料廠商發展的瓶頸,現在包括賽維在內的國內硅片生產商都要從國外進口。
“我們之所以要啟動年產1.5萬噸的硅料項目,就是為了把硅片成本進一步降低。只要硅片價格降下來,光伏組件才能降價。我們的短期目標是將光伏發電成本降到風電之下。”彭這樣回應了啟動這一宏大項目的原因。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擴大產能是一柄雙刃劍。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在建的硅料項目約33個,總投資近千億元。有業內專家敲響警鐘,多晶硅未來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危險,如果中國33個在建的多晶硅項目全部實現達產,年產能將達14萬噸,而至2010年,全球的多晶硅需求僅為8萬噸。
對此,一向低調沉穩的彭小峰用少有的口吻反問,投資在IT、半導體等高科技行業的資金有多少?用他的話說,現在投資在多晶硅行業的資金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即使如統計數據顯示的千億資金也沒有達到市場應有的規模。
彭的邏輯是:任何一個行業大量資金進入不是壞事而是好事,這首先證明了大家都看好這個行業,只有更多的資金、人才、企業參與光伏行業才能興盛起來。所謂過剩是很多企業根本沒有達到產能的優化規模,無法把光伏行業發電的成本降下來。行業很熱時,大家都悶頭進入,在硅片賣到兩三百美元時即使較高的成本都會有盈利,但他們是沒有競爭力的,“一旦行業整合,這些就會是過剩。行業整合一旦出現,整合這個行業的春天也就快來了,因為價格比較高的時候它的市場是有限的,一旦出現整合價格就會大幅下降,大幅下降意味著,大規模用太陽能發電。”
如果從彭小峰的上述邏輯來理解賽維的戰略思路,就不難理解他要搞1.5萬噸的硅料項目,結束光伏行業“兩頭在外”瓶頸的初衷。如果被海外市場控制的上游不再是牽絆,賽維就有可能極大地降低成本。
一年前彭小峰非常關注降低硅片成本,太陽能電池70%-80%的成本是硅片,而硅片中70%的成本又來自硅料。彭當時表示,“考慮到未來要進一步降低硅片成本,公司必須向上游延伸。”而現在,彭更多的考慮是要把光伏發電的成本降下來,把太陽能的發電成本降到比風能發電還要低。
彭小峰的一系列產能擴張計劃,直接目的就是力圖把光伏發電成本下降到風能甚至常規能源以下。“一旦成本下降,降低到常規能源以下,你說這么多的煤炭發電廠還有必要開嗎?”顯然,他對光伏發電充滿了信心。
考驗自然會有。煤電成本每度在0.32元左右,風電的成本0.4元,世界光伏學會預計太陽能發電成本到2010年會在1.3元左右,具有價格競爭力恐怕要在2015年以后。丁自選對這一階段的光伏企業表示了擔憂,誰能堅持到最后,要靠企業的策略,“賺錢的核心競爭力不能丟,然后要慢慢實現產業鏈條的延伸與完善,才會具有行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