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靠幾個政策不太可能改變現狀,低谷至少還要持續兩年。
房地產行業面臨著十年以來的最大危機,于是,以上海、杭州為代表,華東、西南、東南沿海共18個地方政府的救市政策紛紛出籠,而財政部也在10月22日發文:自11月起,購房契稅調至1%;買賣住房免征印花稅;購房首付調至20%……
因中國南北兩地自投資理念到產權證辦理周期都有不同,所以,業界普遍認為南方的房地產市場投機氛圍甚濃,與此相對應的事實是:杭州、上海等城市房地產價格下滑嚴重,所以才有18個地方政府救市的由來。而財政部“一刀切”政策既已出臺,這樣的“救市”卻鮮見京城房地產商的歡欣鼓舞。
京漢集團董事長田漢的想法也許有一定代表性:“政府出臺的政策對穩定市場是有好處的,我感覺對整個樓市會有一些作用,但不會很快扭轉。經濟周期已經到來,僅靠幾個政策不太可能改變,低谷至少還要持續兩年?!?/p>
而佳俊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姚佳成的看法更悲觀,認為此次政府調稅對購房者實惠多,對房地產商的影響杯水車薪。并進一步看低明年的房市,預計最冷的地產冬天應在2009年。
地產商看的并不是眼下的階段現象。在他們的眼中,看重的是政府的態度。顯然,這次的“救市10條”并不能讓房地產商滿足,“拿出錢來那才叫救市。” 這是田漢的看法。
針對 “10條政策”的本意,財政部曾解釋:“10條政策”的目的不是要拯救房地產商,其主要目的是指向老百姓,“穩定房地產本身就是穩定地方”。對“10條政策”的這種功效,田漢認為,“政府救市,就是不至于讓房地產市場下滑超過預期,到一定程度就合理化了。”
英才房地產公司董事長蘭春則認為:房價回落,這是房地產行業回歸理性的一個過程,“過去兩年發展太快了,太超前?!毖韵轮?,遇到回暖的效果,只是政策的附屬功能,房地產價格的理性回落才是主要原因。
但是,政策將把房地產的價格“指導”在什么水平?眾人都在猜度。知名財經博客作家葉檀曾撰文稱:房地產下滑30%,必將在中國引發經濟危機。而田漢的底線更低,為50%,“房地產利潤是10%-15%,如果房價跌過50%就一定會發生金融危機,大家必然不還貸款了?!辈贿^,50%只是個理論數字, “可能性一點都沒有,都不可能到30%,15%就到頭了?!?/p>
此前,未見跌勢的北京房地產已經給了很多公司壓力,房地產商們大多對前一段的持續低迷有共同的擔心:如果房地產成交量持續萎縮,有一批房地產資金鏈就會斷。他們沒有別的選擇了,或者出賣公司、或者出售土地、或者銀行拍賣。只要這樣的形式持續一年,就會有一批倒下,一些企業、新開工項目的都要停。這種形勢持續下去,供應量會越來越小。
房地產業普遍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洗牌階段。而目前房地產商要做的,就是在能活命的情況下,重新給企業定位,在企業內部進行戰略調整;在整個行業內部,做到更專業化。能不能生存和怎么生存,成了擺在房地產商面前的兩個問題。
2008年無異于房地產行業的分水嶺,彌漫四周的觀望情緒甚濃,仔細分析,原因有二:一、2007年房價有些過火,給老百姓買房帶來了一定壓力;二、不斷惡劣的宏觀經濟形勢,以及媒體、官方、房地產行業各種聲音混雜,老百姓在購房上失去了主心骨。
不過,房地產商也有樂觀的一面,正如蘭春所說,觀望跟購買力沒有關系,富有的人不會觀望。
而誕生于十七屆三中全會上的關于農村宅基地可流轉的可能性,也被房地產商看成“不一定是壞事”。田漢說:“產品多了,供求多了,價格會有所松動,增加供應量對市場來說是好的,并不是房子價格將了,我們的利潤就低了?!?/p>
易憲容說:“70%的購房者是自住需求”。而據京漢集團內部統計,每年涉及1000萬人口的老舊房改造;70個大中城市新興人口500萬。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人均住房面積要達到35平方米,要滿足未來增長的需要,每年住宅面積要凈增6億平方米,還得開發30年。
現在房地產正在走向回歸理性的過程,對于未來的發展空間,房地產商對整個行業沒有絲毫擔心。他們現在唯一擔心的問題是:如何給自己重新定位,怎么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