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股市場為什么不算災難性?
直到現在,人們還將“1929”當做描述金融動蕩有多么可怕的一個形容詞。因為僅僅在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大崩盤開始的第一天里,就有11個投機者自殺身亡,而那些活著的投資者接下來的日子也“生不如死”。
研究支持|東北證券金融與產業研究所所長 袁緒亞
“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點!”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保羅#8226;克魯格曼的這句話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共鳴,因為華爾街和歐洲的市場交易員們的笑容很快就被驗證出,那只不過是熊市中的一次短暫反彈而已。
“最壞的時刻顯然還沒有過去。”信奉熊市不言底的分析師們認為,從虛擬經濟產生的危機,在實體經濟上才剛剛顯現出來。因此,他們依然喜歡拿1929年的那段災難史來對比現在的慘狀。
不過,回顧一下歷史上的一些股災和相關聯的經濟狀態,或許能夠使我們對于虛擬經濟有更好的了解,幫助我們看到希望所在。
TOP1
1973年香港股災跌幅:91.5%
時間跨度:2年 恢復期:9年
上世紀60年代末,香港的證券及股票市場方興未艾,多家交易所成立。進入1972年,多家地產藍籌公司上市,其中便有如今依然赫赫有名的長江實業和新鴻基地產。此時,恒生指數扶搖直上,加上外資財團借其財技在市場上推波助瀾,1973年初市場進入瘋狂狀態,很多中產階級辭職后全職炒股。由于當時市場監管不嚴,大量空殼公司也上市渾水摸魚。政府為冷卻股市,曾出動消防員以防火條例禁止股民去交易行買賣股票。
市場表面的繁榮假象,在恒生指數達到1774的歷史高點后破滅,倒頭走上了回歸之路。1974年末,恒生指數下跌至150點,跌去九成市值,直到1981年香港股市才再次突破1774點。
TOP2
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 跌幅:89%
時間跨度:4年 恢復期:25年
這恐怕是世界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股災,直到現在人們還將“1929”當做描述金融動蕩有多么可怕的一個形容詞。因為僅僅在1929年10月24日,股市大崩盤開始的第一天里,就有11個投機者自殺身亡,而那些活著的投資者接下來的日子也“生不如死”。美國股市的大崩盤,直接摧毀了美國的控股公司體系和投資信托,數千家銀行倒閉,并迅速波及實體經濟,工業生產訂單驟減,失業率不斷攀升。而這場危機也使全球經濟遭受沉重打擊,英、德、法、意、西等發達國家也被牽連了進來,最終演變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
從1929年7月道瓊斯指數的相對高點380點到1932年8月的谷底42點,累計跌幅達到了89%,更可怕的是4年股災之后,市場進入了相當漫長的修整期,一直到25年后,1954年美國股市才得以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TOP3
1989年日本股市大衰退 跌幅:80%
時間跨度:14年恢復期: ?
很多人喜歡用日本經濟的發展來對比中國經濟的發展,雖然兩國經濟在本質上有著巨大的差異,但1989年日本股市的崩盤以及對其后經濟產生巨大影響的這段歷史,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前車之鑒。是年,日本股市曾經一度領漲全球,但在1989年12月末,日經指數創下38916點的歷史高點之后便一路暴跌,次年10月便跌破20000點。與此同時,日本房地產市場也出現崩盤,日本經濟在雙重打擊下,一年之內整個國家財富縮水一半。自此,日本經濟也進入了漫長的冬眠期。
日經指數從38916點跌落到2003年4月的最低點7699,竟然用了近14年的時間,盡管近幾年日本經濟稍有起色,但日經股指與當年38916點的峰值相比,仍然相距十萬八千里。
TOP4
1990年臺灣股市暴漲后崩盤
跌幅:80%
時間跨度:7個月恢復期: ?
臺灣股市歷來波動劇烈,尤其是在1985年至1990年的這個區間,短短5年內就經歷了三次大漲大跌。先是1985年7月從636點狂漲6倍,到1987年10月的4673點,而后2個月時間就跌掉一半;1988年初至當年9月,再次狂漲3倍,達到8790點,隨后又是在三四個月中跌去了近四成;1989年1月從5717點發力,一口氣漲到了1990年2月的12682點,漲幅122%,但隨后臺灣股市出現更大的崩盤,7個月跌掉了10197點,跌幅深達80%。
雖然創造了跌幅紀錄,但相比從1985年的626點到1990年的12682點的這一輪巨大漲幅,這也倒不算什么了,調整也在情理之中。
TOP5
1993年中國股市大調整 跌幅:79%
時間跨度:18個月 恢復期:6年
實際上,這段歷史與1973年的香港股市有一些類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在證券市場剛剛起步不長的時間內發生,大部分市場參與者缺乏對市場的了解,沒有足夠的風險意識,甚至只靠聽信市場傳聞便不顧一切地買入,當時甚至出現過股價過萬的股票;而另一方面,市場本身的諸多不完善和監管調控方法貧乏(如為抑制市場過熱過度發行新股),也導致了股指的劇烈震蕩。同時,1993年政府希望對過熱的宏觀經濟有所調控,實現經濟軟著陸的大背景,也使證券市場迅速退潮。
1993年2月,上證指數在沖至1558點后便開始制造中國A股市場上第一個真正的熊市,至1994年7月325點的低位,跌去了79%的市值,而上證指數再次站上1558點則是1999年6月的事了。
TOP6
2000年美國網絡經濟神話破滅
跌幅:78%
時間跨度:2年 恢復期: ?
最早“黃金十年”的說法出現在2000年前后,人們對于網絡科技企業支持美國經濟持續繁榮的信心高漲,認為美國經濟將會借助納斯達克的力量,實現一個10年左右的黃金增長期。然而,網絡科技股的神話很快如泡沫般破裂,一夜之間那些高增長的科技企業失去了魔力,而后是國際資金的迅速撤離和經濟寒流的襲來。盡管美國政府采取了積極的貨幣政策,但沒有能夠組織經濟衰退的頹勢,當年美國經濟增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納斯達克從5048點奇跡高點誕生的2000年2月,至1114的破滅低點,用兩年時間蒸發掉了近八成的“泡沫”,但此后的納斯達克至今也沒能再次恢復到“千年神話”的狀態。
TOP7
2008年中國A股跌勢無止
跌幅:70% ?
時間跨度:至今恢復期: ?
大小非減持、新股擴容老股增發、市場自身調整需要、國內經濟預期降低、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甚至還可以羅列出很多A股下跌的理由。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中國經濟仍然保持高增長勢頭時,與世界金融體系并無多大關聯的A股市場卻一枝獨秀,領跌全球。比起從紐約到雷克雅未克,再到莫斯科的那些焦頭爛額的金融家、政客以及投資者們,2008年中國股民似乎對眼前發生的事更加感到尷尬,糟糕的是這種尷尬似乎還在延續。
僅僅耗費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上證指數就被從頭年10月的6124點打回了大牛市發跡的點位,而且1802點的地位似乎隨時都有可能被刷到更低。就這樣,中國股市一朝回到股改前。
TOP8
2008年越南股市樂極生悲
跌幅:68.6%
時間跨度:13個月恢復期: ?
就在兩年前,越南還被無數外資投資者當做新興的淘金樂土,胡志明交易所里你能看到各種膚色的投機客。然而,這并不代表越南經濟有實質的提升以及長期吸引力。在經歷了2007年3月1170點到2008年6月367點的股指暴跌后,越南人終于明白:自己依然只是個讓人把玩的玩偶而已,當國際炒家玩膩了,再漂亮的玩偶也會被丟棄,留給自己的只有高通脹、巨額赤字和貿易逆差等混亂。不過,經歷過亞洲金融危機的越南人,并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積極的自救措施已經使他們的股市和經濟趨于穩定。
TOP9
1996年亞洲金融危機下的新加坡股市跌幅:68%
時間跨度:2年半恢復期:15個月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很難有國家能夠在普遍性危機到來時還能走出獨立行情來,即便像金融秩序一向嚴謹的新加坡也無法回避這樣的風險。1996年2月新加坡海峽時報STI指數到達2504的高點,并在隨后一年左右的時間反復在2000-2500點的區間內震蕩,但1997年6月爆發的金融危機迅速將股指擊落,至1998年9月的800點,最大跌幅近七成。不過,這場股災在見底后的15個月即被修復,顯示出新加坡不凡的經濟活力。
TOP10
2000年臺灣股市 跌幅:66%
時間跨度:1年半 恢復期: ?
2000年臺灣“大選”前夕,臺灣股市盡管沒能收復1990年留下的12682點歷史高位,但也突破了萬點大關,達到10202點。不過在民進黨陳水扁當選后,島內經濟發生了劇烈的震蕩,股市出現了大幅下跌。2001年,臺灣經濟出現戰后第一次衰退,當年10月股市也跌至3446點的8年內最低點。雖然在2005年后,臺灣股市全面解除對外資的限制后,股市才在外資買入的推動下于2007年再次逼近萬點。不過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現在的臺灣經濟增長狀況遠不如當初,昔日“亞洲四小龍”已難負盛名。
在十大股災中排名第七的2008年中國A股,目前仍然處于跌勢“進行時”,那么,它的未來究竟會不會像1929年的美國股災一樣,給實體經濟帶來創傷并長期低迷呢?已經跌去七成的A股何時能夠真正見底?投資者又如何進行“搶險救災”呢?
“這次股災不是災難性的”
這次與以往大不一樣的是,全世界一致行動,拯救經濟。
“如果按跌幅來定義股災,那么現在的A股絕對是個典型。但從我們的心理來說,并沒有感覺過于沉重和恐慌。”東北證券金融與產業研究所所長袁緒亞認為,與榜單中的其它股災相比,這次A股的大跌顯然“不是災難性的”。
1929年的股災是實體經濟引發的,那時候國家干預還沒有出來,完全憑借市場經濟去馴服那樣的危機是不可能的。而1973年前后石油危機帶來的股災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股災,很多國家都是束手無策,無法行動。但這次與以往大不一樣的是,全世界一致行動,拯救經濟。
對于A股和國內經濟而言,袁緒亞認為政府現在的控制能力和財政實力上遠比當年強大,另一方面雖然投資者遭受了重大影響,但還是不斷再尋找機會。“過去我們講統計學上的經濟指標,現在我們還要看另一個經濟發展指標,就是社會總體的承受程度。現在,更像是突發了一次災害,從政府到民間,整個社會都在積極地同心協力,想辦法渡過難關。”
實體經濟要看政府“臉色”
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這種轉型不會是激烈的轉折。
就中國實體經濟而言,袁緒亞分析認為此次世界經濟出現問題,對中國的影響可能會促使中國經濟面臨一個重要的轉型。“改革開放30年,前15年是解決溫飽,后15年才形成大國加工的經濟模式。現在,我們的鋼鐵、造船等等已經世界領先了,城市化進程也接近50%的頸線位了,可能已經進入重化工業的后期了。所以,一旦因美國經濟的衰退改變其消費習慣,那么過去中國加工、美國消費的這種模式很可能也將發生改變。”
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這種轉型不會是激烈的轉折,因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慣性,依然會對中國經濟發揮重大作用,并使之在經歷過這次危機后迅速恢復,“也可能就是兩年多一點兒,從去年第三季度算,這已經一年多了。”
至于明年怎么樣,拋開美國、歐洲的影響,關鍵在于中國政府的投資方向上。“過去醫改、教育改革和農村改革財力不夠,現在完全可以了,甚至可以不用財政刺激。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方向?在科技上,像大飛機、航天項目投入是一塊;基礎建設城市改造上,北京、上海還在繼續如火如荼的建設。只要政府主導的投資方向能投起來,或者進行財政刺激性投資,就能繼續帶動經濟增長。”
“當然,還要解決好社會心理承受力的問題,尤其是政策和老百姓承受力的對應關系。保障就業率和低保戶在經濟平穩回落過程中,還能穩定增長。另外,按照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角度來講,即便是5%的增長速度,對于這么大基數的中國也將是可以接受的。”
投資者可等右側機會
A股市場估值不斷走低,為機構投資者做PE投資帶來了大量的機會。
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中小散戶投資者,現在仍然沒有放棄尋找投資機會。但在資本市場大環境不景氣的狀況下,如何綜合考量投資品種、風險控制、收益回報去制訂合理的投資策略呢?
“我覺得老百姓如果不能清楚判斷中國經濟趨勢和市場趨勢,不如不做,等趨勢明朗后再入市。”袁緒亞建議中小投資者對照2005年底至2006年初的A股市場趨勢,先暫時不動,等待市場右側機會(股市波動是“U”字型周期,市場右側機會即指從U型的谷底到開始上升的這個區間)再介入。
而對于策略投資者,袁緒亞建議一方面可以選擇債市品種,另一方面就是政府救市政策不斷聚積,可能在某一節點上利好政策會帶來反彈。“這個反彈也是中小投資者可以搭車的,因為包括基金也好,券商也好,年底需要利用救市政策、中央經濟會議精神或者年底宏觀經濟指標比預期高,來作一個反彈,沒有像樣的反彈今年大家業績都不好。”
另外,隨著A股市場估值不斷走低,袁緒亞認為對于機構投資者做PE投資帶來了大量的機會。比如可以進行場外資產類的投資,不通過二級市場,直接購買小非資產。實際上,這也是袁緒亞近期從私募基金經理身上觀察到的一個新趨勢。
最低點是三類資產處于熊市
“中國大類資產市場上,股票市場和商品期貨市場處于熊市,但債市還處于牛市,這說明市場還尚未見底。”
從更長遠的市場趨勢上,如何去判斷這輪熊市真正的底部呢?其實,中國股民也是伴隨著中國股市的成長而成長。最初股市受政策調控影響比較大的時候,投資者到處打探消息;然后引入技術分析,大家都去各種指標里尋找機會;而當價值投資理念開始被接受后,股民開始研究公司基本面,看財務報表有沒有陷阱;現在,投資者則需要進行綜合分析,了解國內外宏觀經濟狀況,研究市場政策,分析大類市場。
在東北證券金融與產業研究所及很多證券研究機構的報告中,越來越多地引用“大類資產”的概念(大類資產包括商品期貨資產、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來判斷和把握市場。在袁緒亞看來,這也是分析市場發展階段的一種有效手段。“國際上通行的是把大類資產市場分為六個階段,最高點是兩類資產處于牛市,最低點是三類資產都處于熊市,而資本就是在這三個市場間套利。”
“目前,中國大類資產市場上,股票市場和商品期貨市場處于熊市,但債市還處于牛市,這說明實際上市場還尚未見底。只有債市也熊了,那就進入最后階段了,必然會有一個市場率先由熊轉牛,吹響整個市場反攻的號角。”
就目前市場狀況,因為政府要刺激經濟,減息的趨勢才剛剛開始且空間還比較大,這就會進一步刺激債市走牛。只有等降息空間被釋放掉,債市也就進入低迷期了。“這個時間窗口或許會在明年下半年,也或許是2010年上半年,現在還無法明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