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初夏時節,遠在故鄉的親人總要為我送一些苦菜來,我自然愛吃。尤其是涼拌之后,更有一種說不出的爽口,且意猶難盡。
苦菜,屬天然綠色草本之類。在故鄉,遍地可長,隨處可見,唯有夏秋時節才有。每當苦菜拱土而出,綻開兩片腥紅的婊茅時,食之最佳,其根白而胖,嫩而嬌,用手指掐過,便會有乳色的汁液滲出,濃濃的,用舌尖一輕輕地舐過,微苦而甜,潤而不澀,故鄉人特別愛吃,老少皆宜。據《本草綱目》記載,苦菜具有明目清心,敗毒祛火,健脾滋陰,養顏潤肺,化瘀鎮咳之功效。足見其營養成份和藥用價值,不言而喻。
相傳,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昭君自幼愛吃這苦萊,不僅國色天香,而且無疾無恙,臨將出塞時,還忘不了帶走這故鄉的苦菜。真可謂菨菨原上草,歲歲苦菜香。
當年,一代女皇武則天對苦菜更是情有獨鐘,就在逐出皇宮,來到感業寺之后,每每出得寺院,遙望蒼穹,瞅著那遠遁的雄鷹,思緒惆悵,靜默無語,唯有挖了這苦菜回來,在凄涼慘淡中度日如年。然而,不變的卻是那花容月貌。直到有一天,太子李治(唐高宗)繼位,再見則天,不免暗自驚嘆,歲月滄桑,不變的卻是媚娘的容顏哪……
孰不知,媚娘武則天平素里吃的就是這苦菜。盡管日日淚洗面,夜夜苦菜湯,卻是念念伴君王。之后,則天終成大業,做了女皇。然而,則天卻沒有忘了這苦菜,封之為“恭苣”。歷時一千三百余年。直到現在,故鄉的人們叫苦菜仍為“恭苣”。
歷朝歷代,有關苦菜的傳說,總是充滿了神奇與迷幻。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落難時,也曾吃得這苦菜。做了皇帝后,時時不忘過去的遭遇。每每想起苦菜,便會情不自禁,甚至淚灑前襟,遂命人到鄉野去挖。然后熬成湯劑,君臣共飲,甚至一再告誡君臣,戎馬多倥傯,苦菜做餐羹。
當年,洋毛子進犯京城,慈禧老佛爺被迫逃離,趕往西安,中途饑寒交困,已是疲憊不堪,吃了苦菜做成的團子后,頓感身輕氣爽,只說,真想不到哇,天下竟有這等菜食!事后,回到京城,執意要吃那苦菜團子,只因錯過了時節,沒有誰能做得這團子。就在慈禧老佛爺彌留人世時,還在斷續中不住地喃喃著……哀家……今生……只求還能再吃一頓苦菜團子啊!
當年,紅軍長征時也曾吃得這苦菜,度過了艱難的歲月。一代偉人毛澤東更是感慨萬千,寫下了“戰地黃花分外香”這樣的絕句。
如今,故鄉的苦菜每到初夏時節,更是供不應求,無論是豪華的餐廳,還是普通人家,幾乎成了必備的菜肴。每公斤可賣到二三十元不等。甚至還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可見其市場緊俏,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痛患者,對其更是趨之若騖。
當然,苦菜的做法多種多樣。在故鄉,人們吃苦菜的方法很是特別,也很是簡單。常常將苦菜洗凈陰干、切碎,與土豆絲拌在一起,攤在搟好的莜面皮上,然后一層層地裹將起來,分切成段,大約寸寬左右,擺放在蒸籠里,稱之為“頓頓”。接下來,蒸熟了,浸了那成湯、食醋、辣面、蔥花,和著那麻油花花,好像總也吃不夠吃不飽似的,只吃得大汗淋漓,遍體通泰。
某日,廣西來的朋友吃了這“頓頓”后,不住地摸著肚子,只說,此生足矣,此生足矣……
后來方知,只因那苦菜讓他貪食,差點爆破了、肚子。這是后話了。
而今,故鄉的苦菜依然遍地,一塊塊,一片片,盡管綠旺旺的,卻很少有人再吃了。原因就是錯過了那最佳時節。只好挖來喂豬、養兔,雞鴨也要啄食的。于是,就有人設想,祈求將這苦菜做成一項產業。后來聽說,就有外茼前來考查過。能否成功,不得而知了。
苦菜終究是野生的。苦在天地間,苦在歲月里。如今,這苦菜留給我的似乎唯有那永遠的思念和牽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