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課本中小說部分的講解都是一個固定的模式,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分析小說情節、人物形象、寫作特點,等等。面對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即使用盡全身解數,也不能使學生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語文教學。
我一直在思索:一門學科怎么會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學生越學越沒興趣呢?怪學生不思進取嗎?怪老師沒水平嗎?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有其自身極強的生命力,為什么不能使這門學科為學生所熱愛呢?我認為關鍵在教師,作為學生只要是鮮活有趣的東西,他們都會樂意接受的。
對小說的閱讀有人曾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就說明閱讀小說的過程,就是讀者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就不應該采用“滿堂灌”的方法,把一家之言強加給學生。
鑒于這種情況,我決定采用“課本劇”教學方式,以演促讀,以讀促寫,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記得在講《祝福》時,我打破常規,讓學生自愿組成小組改編劇本。劇本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全劇改編,也可以是片段改編,還可以是續寫。任務一下達,同學們表現出了空前高漲的熱情。大家細讀小說,認真選材,反復揣摩。有時為了一句臺詞,他們會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為了一個小小的道具,他們會絞盡腦汁,直至做到滿意為止。課下同學們打鬧說笑的沒有了,他們忙著對臺詞,練形體,搞設計,查資料,盡可能符合劇情,貼近人物,完全像專業演員了。
正式演出了。課堂就是個舞臺,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摩拳擦掌。臺上的人,像模像樣地在表演,臺下的人全神貫注,與舞臺上的人物同喜同悲,以往課堂上的沉悶氣氛再也沒有了。
每每演出完畢,大家還沉浸在角色之中。我就乘機讓學生談表演體會,包括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人物形象無需著意去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故事情節不用專門去梳理,學生也耳熟能詳了。
通過這一教學實踐活動,我深深體會到,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只要我們更新觀念,勇于創新,我們的語文課堂定會成為同學們的樂園。
我也由衷地說一點:是“課本劇”攪動了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