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中小學新教師的入職教育,對新教師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并制訂周密的指導計劃,為新教師專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介紹幾個國家具有特色的新教師入職教育模式,包括美國的新教師“入門指導計劃”、德國的新教師“資格認證系統”、法國的新教師“試誤性實踐”、日本的新教師“導師制”、瑞士的新教師“完整入職教育”、新西蘭的新教師“咨詢指導計劃”等,以資借鑒。
[關鍵詞] 新教師;入職教育;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 G515.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8-0036-04
新教師入職教育是教師從事教學專業工作的關鍵適應期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有的學者認為,在美國的教育環境里,新教師是指完成了所有職前的培養課程(包括實習),得到臨時教師證書,受到某學校聘用,擔負起與老教師大致相同的教學責任,處在正式教學的第一年的教師;新教師培訓(入職教育)計劃的目的是為教師在第一年教學中,提供有系統、連續的幫助,以及提供幫助的人所承擔的具體工作①。菲德勒(Fidler E.)等學者的研究認為新教師入職教育是“一個為公立學校工作頭三年的新教師設計的并對其進行支持、訓練和評價的過程”。②
綜合國內外對新教師入職教育定義的界定,可以認為新教師入職教育是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成長的初始學習階段,接受為期至少一年的有計劃的、系統的、持續的教學幫助和入職培訓,其目的是提高新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加快教師角色的轉換,為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建立良好的基礎。
當下,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中小學新教師的入職教育,對新教師給予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并制定周密的指導計劃,為新教師專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介紹幾個國家具有特色的新教師入職教育模式,學習借鑒國外富有特色的新教師入職教育模式,完善和改進我們的做法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美國的新教師“入門指導計劃”
新教師的入門指導計劃(Beginning Teacher Induction Programs)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教育改革的產物,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受到廣泛的關注,并成為“發展最迅速的運動”之一。截至2003年,美國已有38個州設置了新教師的入門指導計劃。其中,22個州為新教師的入門指導計劃提供資助,29個州將導師制作為新教師入門指導計劃的策略。③
在美國,新教師入職教育的計劃,即新教師的入門指導(培訓)計劃,多數是由州和學區來制訂實施的。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拉弗齊·帕里什學區的“教師入門、保持和支持框架”(Framework for Inducting,Retaining,and Supporting Teachers,FIRST)是個優秀的范例。FIRST計劃是該學區在合作研究的基礎上開發而成的,參加者包括:學區27所學校的教師、學生和校長;學區中心辦公室領導、課程協調者、家長、學校委員會成員、社區成員以及大學伙伴專家。
學區在每年8月份舉辦為期4天的新教師培訓會議,期間新教師可以獲得補貼,每年都有99%的新教師參加。會議主要以新教師工作為焦點話題,其培訓方式主要是“模擬課堂”,課程協調人充當教師,新教師充當學生。培訓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關注課堂管理和地方教育政策以及程序;第二天,圍繞學校第一天工作,學科、教學策略、評價技術、與家長聯系、會見個別學生;第三天,工作一年的教師與新教師談入門指導的價值,并分享第一年的工作經驗;第四天,對新教師培訓一般回顧之后,向新教師頒發入門指導證書。午餐時間,新教師與指導教師、校長、學校委員會成員和行政人員見面。下午,新教師考察示范學校和班級,從專家型教師那里獲得教學和管理經驗。
另外,學區在每年9月份還為新教師的教學入門召開專業支持會議,每月還召開新教師教學交流會議。在第二年的4月份,學區召開新教師經驗交流會議,并進行培訓活動。這種計劃及實施是在新教師入職的第一學年里完成的。新的證據表明,許多這些學校的教師獲得了教育專業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實踐水平和學生的成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德國的新教師“資格認證系統”
德國的師范教育有著特殊的歷史傳統,從19世紀到現在,德國實行的是教師二級培養機制和嚴格的國家教師資格認證。德國的新教師在第一階段必須學習兩門主要學科課程加上相關的學科教學論并通過一系列相關課程的筆試和口試才能獲得進入第二階段機會,即實習教師資格,然后經過兩年的左右時間的見習,通過實習學校教師培訓中心的評價和州主持的考試才能獲得國家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
在德國,實習教師有一年半或兩年的實習期。實習教師培訓過程的內容主要包括:(1)初期新教師去課堂觀摩經驗豐富教師的教學,熟悉自己所任教科目的教學情況;(2)講課實踐(初期每周上12課時)并受導師的指導,同時參加課堂實踐教學研討會;(3)參加由州文化部管轄的實習教師研習班,實習教師被分配專題作書面或口頭發言,并由師生共同討論;(4)在后期,實習教師需要教授并評課,課時相當于正式教師的工作量;(5)同時準備課堂分析報告并接受第二次國家考試??荚噧热莅?上兩節公開課;用四小時當堂撰寫一篇教育理論文章;參加三次包括主修專業、輔修專業以及教育法規的口試。④ 在實習教師兩年的實習中,教師培訓中心和實習學校的導師們需要觀摩和評估至少25節課。如一份報告中提到由于該系統具有嚴格的標準和訓練,“在德國,這些新老師們是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⑤
三、法國的新教師“試誤性實踐”
在法國的教師教育實踐過程中,新教師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學習過程,這種過程更多是一種獨立自主的行動,是一種“試誤”過程,而不是依賴于指導教師的外部觀察與反饋。中小學為新教師選擇和配備指導教師,指導教師一般是學科教師,盡管指導教師經驗豐富,但是只提供部分時間的指導工作,同時為新教師提供情感支持和職業規劃。⑥另外,所有新教師每周必須參加由教師培訓學院(IUFM)組織的為其一天半的校外培訓,集體接受擁有豐富的中小學課堂教學經驗教師的指導。
新教師的職責主要包括:(1)備課,上課,批改學生課外作業,對一小部分學生進行學習指導;(2)觀察教學顧問授課和互相討論課堂教學方法;(3)觀察同一學區兄弟學校教師的授課,并參與討論;(4)每周在教師培訓學院接受為期一天半的教學方面的培訓;(5)每位新教師必須在導師指導下撰寫專業論文,內容主要是關于課堂教學方面具體的實踐問題或新穎的學術觀點,可獨立或合作完成。
中小學強調新教師的體驗與嘗試,新教師進行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的職業體驗:(1)感受性“試誤”,即新教師親臨教學現場,了解和體驗工作環境,職業性質,對學校的組織運作、教學安排有一個感性認識,為自己的工作做一個心理定位;(2)指導性“試誤”,即在學校指導教師指導下,新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參與部分輔助性的教學工作;(3)責任性“試誤”;(4)新教師嘗試獨立開展教學活動和班級管理。
四、日本的新教師“導師制”
日本在1989年也對教師教育專業進行了重大改革,跟美國相比,日本主要的變化是更加注重研究生層次的教師教育,并要求新教師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參加為期一年的集中實習。⑦ 師范畢業生經過極具競爭力的教師聘用考試后,他們被分配到各類學校和擔任指導的教師一起工作,導師對他們的課堂教學工作進行指導并提出改進意見,因此“導師制”是日本新教師入職教育成功的關鍵。
“導師制”的主要內容是新教師在集中實習的一年時間里至少接受20天的培訓,另加60天的教育專業發展專題學習,如課堂管理、計算機技術、教學策略和輔導方法等。⑧ 為了支持這些指導活動,學校每雇用一名新教師同時指派一名兼職老師,聘用兩名新教師就指派一名全職教師擔任導師。“導師制”規定新教師的主要職責是:(1)承擔少量的教學任務并開公開課,由導師、地方教育局官員、學校領導和同事進行評課;(2)每星期接受導師兩次校本指導;(3)撰寫課堂活動研究調查報告并由導師審核后交到地方教育局辦公室(雖然沒有正式反饋)進行保管以方便其他老師參考;(4)每周去校外培訓一次,包括講座和研討會,以及參觀拜訪其他同類學校。在日本,新教師為期一年的實習也受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地方政府負責支付新教師入門指導培訓經費的同時中央政府承擔一半的相關人事和校外研修費用。
五、瑞士的新教師“完整入職教育”
瑞士的教師被認為是專業人士,是終身學習者。教師入職教育著眼于個人素質提高和專業的持續發展并且認為從職前教育到入職教育再到成為一名成熟教師的成長過程是必須完整的,因為瑞士的哲學觀念明確地拒絕有缺陷的入職教育。⑨ 學科帶頭人、顧問、導師要按照要求對新教師進行培訓輔導。
瑞士擁有豐富的新教師入職教育經驗:(1)把來自不同學校的新教師組成實踐團體,互相學習和討論如何有效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2)建立新教師自我評價系統,關注教師自身的全面發展;(3)為所有教師提供咨詢服務,但主要是新教師,服務內容有集體指導或一對一的課堂教學實踐形式,一些州規定新教師必須參加咨詢;(4)為滿足小部分新教師的需要開設的臨時培訓課程;(5)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的穩定,新教師必須形成教師責任感;(6)新教師參加實踐團體組織的一系列教師專業培訓為將來的教師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并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六、新西蘭的新教師“咨詢指導計劃”
在新西蘭,人們通常認為,第一年課堂實踐是新教師在大學接受系統教育后的一個延續,也是他們專業持續發展的第一階段。新西蘭國家教育部為所有擔任課堂教學最初兩年的新教師制定《咨詢和指導計劃》,(The Advice and Guidance Program)簡稱“AG計劃”。⑩ 雖然AG計劃在不同學??赡軙兴儎?,但是學校必須遵循計劃的基本要求,因為新教師校本培訓也是AG計劃的一部分。地方學校的負責人往往是AG計劃的協調員,他們每兩周召集本校所有新教師一次并一直持續到培訓期結束,因而被譽為“新教師的密友”。新教師申請永久性的教師資格證書要有參加過AG培訓證明才能獲得新西蘭教師注冊局的批準。
AG計劃基本要求如下:(1)新教師可以從學校或教育中心的同事那里獲得資料幫助和教學指導;(2)協調員對新教師的課堂觀摩和書面評議時間必須達到規定的標準;(3)新教師必須經常觀摩經驗豐富教師的課堂教學;(4)新教師在協調員的指導下明白“教師各方面的工作職責”;(5)新教師記錄協調員意見和建議并積極參加學校團體或教育中心組織的活動。
六、結 語
總體而言,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過程,新任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并且專業發展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世界各國新教師入職教育模式各有側重,有的強調新教師的準備,有的強調外部評價體系,有的強調教學實踐,有的強調指導教師的作用,等等,但各國主要共同的策略可概括為:(1)新教師接受導師的輔導并與其交流;(2)觀察優秀教師的示范課或親自參加教學實踐;(3)參加教學專業發展各類計劃活動;(4)接受各項資格考核認證等。
另外,各國新教師人職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促進新教師專業的成長和發展從而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具體的共同目的包括四部分:(1)為新教師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2)穩定教師隊伍;(3)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4)轉變角色及適應學校環境和教學專業的文化等,其核心是著力培養新教師適應社會變化的綜合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我國新教師入職教育存在著區域差異、民族差異和城鄉差異,因此要借鑒適合本地發展的外國先進經驗,大力發展獨具特色的地方新教師的入職教育,從而有力地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注釋
①項亞光:《美國學區新教師的入門培訓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②任學印,李廣:《教師入職教育及其目標研究》[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年第10期
③諶啟標:《美國新任教師的入門指導計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年第1期
④黃永忠:《德國教師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10期
⑤單中惠主編:《外國素質教育政策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328頁
⑥⑨⑩Harry K. Wong, Ted Britton, Tom Ganster.(2005). What the World Can Teach Us About New Teacher Induction. Phi Delta Kappan, Vol. 86. No.5:379-384.
⑦Linda Darling-Hammond.(2005).Teaching as a Profession:International Lessons in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i Delta Kappan, 87, (3), pp. 237-240.
⑧陳永明等著:《比較教育行政》,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