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學校垮塌與人員傷亡災難。災難過去了,孩子們還要面臨正常的生活與學習,擺在教育部門面前的就是災區學校的重建工作。筆者認為應從校舍重建、教學重建和心理重建三方面著手進行災后學校的重建工作,以期對當下及今后的學校災后重建工作帶來幫助。
[關鍵詞] 災區學校;災后重建;校舍重建;教學重建;心理重建
[中圖分類號] G4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1128(2008)08-0059-04
一、校舍重建是災后學校重建工作的基礎
校舍主要是指學校房屋,包括教室、操場等學校基礎設施。校舍是學生上課學習的場所,是學校重建工作的基礎。災后的校舍重建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臨時性校舍重建
包括搭建帳篷,建設簡易用房,租借民房,將學生分散轉移到附近未受災的學校,確保學生的生活起居、飲食衛生、人身安全、入校學習等,保證學校盡早恢復教學秩序。在臺灣的九二一大地震中前去考察的人發現了這樣一些問題:學生沒有運動場,附近空地也都成了工地而無法使用;臨時教室無隔間,上課時各班級會彼此干擾; 學校搭起帳篷上課,顯得有些擁擠,教師上課情緒受干擾;白天日曬強,坐在帳篷邊的孩子,隨日照轉移位置,邊上課邊移動椅子;學校損毀,師生每日早上搭車去鄰近學校上課,班級人數變多,教師實施臨時式的上課方式;學校部分損毀或成危房,師生需要合班上課或二部制上課。① 從以上記錄可以看出,臨時校舍在用于師生上課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不便,并給師生帶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因此,在處理完緊急工作之后,盡快為師生建立起永久性校舍就成為必要的工作。
2.永久性校舍重建
包括新校舍選址,房屋設計,著重于抗震設計和房屋加固,以及建房資金籌措等問題。這次地震災害為學校校舍房屋建設者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不得不對房屋建筑質量擔憂,不得不對孩子們的人身安全擔憂。我們看到在倒塌的樓房中,學校校舍占了很大比例,而學校又是孩子集中上課的地方,一旦發生事故,想迅速逃離都沒有辦法。許多人對學校房屋建筑質量提出疑問,要求上級部門派專家實地檢查是否屬危房;施工部門和學校是否負有責任。在媒體的報道中我們也看到一些學校包括希望小學這樣靠捐資建起的學校在震后仍能屹立在那里,這讓我們每個人被房屋建筑者高質量的建筑水平所折服,并且對永久性新校舍的興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望。
永久性校舍重建要注意以下幾點:學校選址要恰當,房屋結構設計合理,利于人員轉移。建立震區房屋建筑標準,提高房屋抗震級別。建成后定期檢查加固,防止險情發生。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質保量保進度完成新校舍的建設。總之,要把好設計關、施工隊選擇關、建材質量關、施工驗收關、決算審計關,嚴格保證校舍質量,消除安全隱患,決不允許出現不合格工程。
二、教學重建是災后學校重建工作的重點
教學重建是震后對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重建,包括教學內容重建和教學方式的重建。所謂重建,在這里即意味著變化、變革,是根據特殊形式需要對以往教育教學方式的調整。震后,由于失去親人的悲痛,目睹家鄉悲慘的狀況,家庭的流離失所,學生們很難再像震前那樣安心、平靜地在課堂聽老師講課,在這個時候,進行教學內容及方式的重建顯得尤為重要。
1.教學內容重建
在災后的教育中要突出以下幾個教育主題。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保護生命的教育。這次大地震無疑對每個人都進行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洗禮,在挫折面前相信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我們要使學生相信一切困難都會過去的,要學會堅強,具有抗風險能力,要能夠經得起挫折。生命是美好的,任何以不正當方式結束生命、消磨意志和時間的人都是可悲的。“生命意識的教育,主要在思想上認識生命之可貴,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賞生命之美好,體悟生命之樂趣,磨煉生命之魅力。面對人生的挫折,要以積極的心態,相信沒有過不了的坎兒、克服不了的困難。”②
(2)死亡教育。有生就有死。以往我們國家受“忌死”說法的影響,很少對孩子談及死亡的事情。即使談及了,也多以神化故事的方式出現,認為是上天堂,下地獄,變魔鬼之類。這就抹去了他們對死亡的正確認識,減少了他們對死亡知識的了解,使死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使孩子們對死亡增加了不必要的恐懼。正確的死亡觀是使學生正確地面對死亡,認識到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要面對死亡,只是會以不同形式面對。死亡教育的目的通常是指向生命的,要對死亡抱平和的心態,要認真地對待我們現有的生命,珍惜在世的每一天,引申到認真學習,孝敬長輩,真誠對待他人等,到生命終結時可以承認沒有虛度、荒廢這一生,即使是死也無憾。
(3)災害教育。在這里主要指防范災害以及在災害中進行自救的教育。災害教育旨在減少學生在自然災害中的受傷害程度。在我國的教育中,災害教育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有些學校每年象征性地做一次講座,而有的學校甚至沒有開設任何災害知識的普及教育。普及災害知識,不僅包括地震知識,還包括火災、洪水、臺風、泥石流等其他自然地質災害的預防和自救。在國外,像日本這樣的地震多發地區,學生有很強的災害意識和應變危機的能力,他們胸前隨時都掛著口哨,當災難來臨時知道如何鎮靜從容地保護自己,從而使災難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相比之下,我們的學生平時安全意識相對淡薄,遇到災難時大部分人慌亂逃跑,不知道如何進行科學地自救,以致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4)愛國教育。有人說地震震出了一個新的中國,震出了國人巨大的愛國熱情。無論是學校、工廠還是其他地方到處彌漫著愛國的氣息。在震后,有那么多的志愿者以各種力所能及的方式投入到這場災后重建的戰斗中來,這是對所有中國人的愛國熱情的感染和激勵,包括這些在災難中體驗到毀滅和生死離別的孩子們,他們看到了美好家園的失去,也看到了自己不是孤立地在奮戰,有那么多的好心人來幫助他們。這不能不說是對孩子們很好的愛國教育。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教育的契機,讓孩子們記住那么多為救助他們而犧牲受傷的人們,宣傳他們的光榮事跡。這種愛國精神和凝聚力是值得每一個受助孩子及全國人民感恩、學習的。
這些教育內容既可以以主題教育、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也可以適時地滲透在學科教學之中。在滲透中教師要把握時機,不要讓良好的教育機會錯失。如在我們都熟悉的《最后一課》中,老師就把握了國難將至這個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才有了這樣不尋常的一課。
2.教學方式重建
(1)游戲合作方式。 游戲是兒童生活的主要活動,且實踐證明游戲教學得到的收獲是正式學習的多倍,在災后學生心理受到損傷的情況下,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他們表達心中的恐懼、痛苦和憂慮,并在合作中重新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自然科學課程中,組織團體進行有關災難的游戲,在社會科學課程中,進行有關災難的角色扮演,如災害自救教育,課堂講授則不如以此種方式使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的收獲大。在地震來臨演習中,分不同板塊內容進行教學,如“盲人摸象”,地震到來會停電,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下嘗試蒙起眼睛摸,通過嗅覺、聽覺、觸覺摸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找到親人;“合作互救”,在受傷的情況下,如何相互扶持前行,在體育課上,可將幾個學生綁住單腿,練習協助前進;“保存體力”,在被困情況下不要慌張,大聲吼叫,要學會保存體力,等待救援的人來援助;那如何告知別人生存跡象呢?可以通過敲打的方式,敲打什么、用何敲打、怎樣敲打也是有講究的。
(2)參觀實踐方式。 面對已經發生的災害,對死亡教育的開展不僅可以進行暢談死亡的主題班會,在課文講解中滲透,也可以結合當前情況組織學生去敬老院為瀕死的老人服務,參與家族內喪葬事宜的制定,請知情人講解或實地了解火葬的原因、步驟及內容。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提高危機處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看新聞,了解全國各地的人民同災區群眾心連心,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與大家一起抵御災害的痛苦,擔負重建家園的責任。勞動課可帶領學生加入到重建家園的隊伍中,體驗建設家園的艱辛和激起日后對家園的熱愛,而當來到解放軍中間體會到“最可愛的人”流血、流汗,為我們建設家園,會感到我們國家是多么值得熱愛,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又是多么的可敬,內心的凝聚力油然而生。這種可聽、可見、可觸的愛國教育比起說教要有效得多。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災后教育也要提倡多種教育方式的靈活運用,在不忽略知識傳授的前提下,采取的多種教育形式要依據具體的教育內容和實際效果而定。這里只是舉出了一些參考的案例和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教育形式還有待于教師自己的探索與發現。
三、心理重建是災后學校重建工作的保障
對學生的心理重建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在國外尤其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已有相當豐富成熟的心理危機干預經驗(所謂危機干預,是指對處于創傷事件的個體及時給予適當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潰,使之盡快擺脫困境),而我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起步于1994年的新疆克拉瑪依火災,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專家通過兩個月對傷亡者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及心理疏導,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恢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③ 學生的心靈稚嫩脆弱,對它們進行及時的“心理救災”尤為重要。下面主要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密切相連的環境談談對學生實施的心理救助。
1.學校
地震對整個學校包括教師在內的所有人員都會造成心理創傷,創傷后教師在學校工作中仍擔當著重要的使命和任務。他們不僅要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更重要的是對經歷地震災害的學生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和安慰輔導,教師要懂得一定的心理救助方法,及時體察到學生因地震產生的創傷性現象。具體來說,教師可在生活上盡量給學生提供安全感、安心感,讓他們覺得教室是安全的地方,教師是可以信賴的;提供情緒支持與溝通機會,鼓勵兒童以游戲、圖畫、言語、文字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以緩解恐懼情緒,面對現實;給予他們語言安慰,不要讓學生感覺孤單沒人陪;宣傳科學的心理調節措施,進行一些能讓自身放松的活動,如聽音樂,看小說,寫日記,收拾家務等,轉移自己的情緒,并保持良好的睡眠;鼓勵學生一起玩耍,在游戲中逐漸恢復正常活動;給學生從事相關活動與作業的機會。
2.家庭
失去親人會使人產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憤怒、愧疚、自責、焦慮、疲倦、無助感、孤獨感、驚嚇、苦苦思念等。對孩子而言,家長以及其他親人是他們自信活下去的最大心理支柱。即使大人們有比孩子更強烈的痛苦,也要適當地做好自身情緒的調節,不給孩子留下難以走出困境的絕望之感。即使遭遇災難,生活狀況不佳,在這種情況下也要盡量保證睡眠與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鍛煉的活動,保證基本飲食。食物和營養是我們戰勝疾病、創傷、康復的保證;與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親友及相關人員表達;在孩子面前要保持鎮定,早日從災難的恐懼中走出來;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過度恐懼、焦慮等情緒,及時處理自己的壓力和調整情緒;多與孩子接觸、交流,讓親人的關愛及時撫慰孩子受傷的心靈。
3.社會
主要是有經驗的心理學專家、團體為災區兒童提供的各種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應急救援活動。一是防止過激行為如自殺、自傷、攻擊行為;二是促進交流,鼓勵孩子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正確的自我評價,提出適當建議,促進問題解決;三是提供適當的醫療幫助如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動狀態時的緊急救助。在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主要有三個步驟:情緒的宣泄和疏導;幫助孩子接納現實;幫助孩子建立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心。④ 針對心理創傷比較嚴重的孩子給予專門的心理援助,鼓勵并傾聽他們說話,允許他們哭泣,盡量不嘮叨孩子,告訴孩子擔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玩游戲;不要強求兒童表現得勇敢或鎮定;同時要給予他們希望,向兒童承諾,地震會過去,政府會安排大人來幫助我們,幫我們重建家園;積聚社會多方力量,以不同方式幫助他們,做好其他相關人員的心理輔導宣傳工作,鼓勵他們積極地配合,如對兒童無言的陪伴、無條件的傾聽、無限的關懷、無條件的接納等。如果兒童因為受災引起的心理問題持續存在,應該及時到醫院精神科或心理門診就診。
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形成合力,努力使孩子擁有安全感、自信心。只有孩子們處在安全及各方關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進行自我療養、自我恢復。
校舍重建、教學重建、心理重建三者是互為依賴的關系,學校的重建為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活動的進行提供必要的環境和空間支持,而心理輔導及干預蘊藏于教育教學的內容、方式中,具有心理暗示功能的教育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對學生恢復心理健康和維持正常的學校教學秩序又有著潛移默化、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災后學校重建工作中只有把握好這三者的重要價值和關系才能更好地恢復教育教學工作和其他方面工作的開展。
注釋
①鄭榮源:《從體育輔導觀點談九二一地震受災學校如何從事體育教學》,http://db1.sinica.edu.tw/~textdb/test/921eq/txt/O0001/38648.doc.2003年10月23日
②馮建軍:《生命教育在于喚醒人的生命意識》,《河南教育》,2006年第12期
③心理危機干預在救災中的應用.[DB/OL]. http://hi.baidu.com/psychology2/blog/item/91d499-c8b11dab127f3e6fda.html.2008年05月17日
④孟遷:《災后心理干預3個步驟及兩個建議》,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34b9b01009in3.html.2008年5月19日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教科所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