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管理有過程管理與終端管理(也稱目標管理)兩種模式。有的管理人員將二者綜合使用,有的管理人員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后者以為,高考質量獎懲方案就是管住教師、激勵教師的尚方寶劍,只要獎金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教師們就一定會辛勤耕耘,努力工作。其實這一招只對少數人奏效,因為人的絕大部分行為是在某種制度、規范、管理等的約束下才能順利完成的。因此,只顧“年初訂指標年末算總帳”的目標管理,很容易造成一旦失誤就無法補救的局面,給人留下的往往是后悔和遺憾。過程管理是瑣碎復雜的,特別是高中規模一般都比較大,被管理的對象多,所以管理難度也相對較大,學校管理者也會有惰性思想,平時不愿意扎進繁雜的細節管理之中。一個不愿管,一個不愿被管,過程管理就會流于形式,目標管理就會備受青睞,這樣的結果只會造成年復一年的后悔和遺憾。它將像一顆毒瘤一樣占據人們的思想,使過程管理無法深入持久地落實下去。只重視目標管理,而忽視或放松過程管理的學校,往往成績一般,不能形成學校特色。許多名校之所以辦出了特色,是因為管理者確立奮斗目標后,重視常規管理,而且堅持不懈,將每一個管理細節都落在實處,久而久之,這項工作就成了教職工的自覺行為,占據學校主流,成為學校特色。由此可見,教學管理有目標是基礎,重過程是關鍵。
一、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評價體系
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評價體系,是學校落實過程管理的依據和目標。沒有制度,學校管理就沒有標準和章法。因此,學校必須建立《教職工考勤制度》、《教學常規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等。《教學管理制度》中對教師備、教、輔、改、考、評、研七環節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和管理規范,對各環節的檢查督辦要明確責任人,對質量標準要提出量化體系和獎懲方案。總之,制度建設既要有科學性,又要有可操作性,過于原則而不便落實的制度實用性不大,多半是形同虛設,一紙空文。
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該多方兼顧,力求完善。目前,貧困地區各縣市高中學校數量不多,一般兩所,多則三所。由于辦學資格存在等級差異,生源質量也就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同一縣市高中教學質量沒有可比性,而跨縣市比較由于地區差異、辦學條件差異等因素的影響,沒有多大觸動性和激勵性,再加上高中絕大部分學校實行課任教師大循環,即從學生進校到畢業任課教師基本不變,筆者也調查過幾所高中,因為上述原因,學校基礎年級期末幾乎沒有考察過教學成績,主要側重于各種政策性福利津貼的發放,每月發放的獎金也是課時工作量津貼。因此,絕大部分學校在對教師進行教學質量評價時僅僅依靠高考成績,依靠《高考質量獎懲方案》。這個方案三年一個輪回,它的獎懲依據就是高考各類上線人數。這種制度看似簡單易行,實際上存在很大缺陷:首先,它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忽視了三年的努力歷程;其次,高考畢竟只是一次考試,雖然意義重大,但也存在不確定因素,結果和過程不一定完全成正比,這將直接影響教師三年來的得與失,這種不考察過程的終端評價,很有可能給教師帶來不公平現象;第三,這種“算總賬”的純目標管理做法,不利于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不利于全面評價教師的工作業績,不利于基礎年級教學工作的管理;第四,對教學質量評價周期過長,過于籠統,不利于及時全面的總結并找出問題。
所以,高中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必須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1.每月核算“教師工作津貼”時不僅要考察其“量”,更要評價其“質”,將津貼作為教師工作“質”和“量”的綜合評價獎金來發放,也就是將這種福利式的津貼演變成績效型津貼。這樣可以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教學各環節的落實和效果的提高。
2.結合高考目標,制訂各年級各學期的階段性評價體系,將高考獎金分散一部分到高一、高二各學期,把基礎年級教學質量納入獎懲范圍,體現學校教學管理與評價的經常性與系統性,讓教師時刻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基礎工作做好了,綜合目標的實現就容易多了。
3.將短線學科、教師教情、學生學情等因素一并納入考評獎懲范圍,讓教師體會到只要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的喜悅。
4.推進“捆綁式”評價方式,促進教師團隊精神形成,促使教師形成合力,發揚團隊精神,發揮“1+1>2”的特殊
功效。
二、加強隊伍建設,端正管理思想
高中學校管理者特別是中層干部,既是學校各項制度的率先垂范者,也是制度落實的促進者。學校配備的管理隊伍成員必須是業務上的骨干,工作中的能手,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必須能起模范帶頭作用,管理隊伍身先士卒,教職工必然會上行下效,學校管理制度的落實就不會流于形式,工作目標實現也不會困難重重。
管理干部除需要有精良的業務素質外,還必須有端正的管理思想:一是執行制度要公平,按制度辦事,不做人情,不開綠燈,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勤政”,工作檢查要及時,過程管理要到位,工作督辦要認真,要不厭其煩,堅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更不能遇到阻力就泄氣。只要管理者有決心和恒心,常規工作就能形成風氣,形成特色,久而久之,教學質量就會登上新臺階,辦學效益就會更上一層樓。
三、發揮部門職能,促進過程管理
高中學校規模一般都在2000~4000人,機構多,攤子大,事務雜。學校管理僅僅依靠領導班子幾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發揮部門職能作用。教學工作管理涉及點多、線長、面廣,教務處必須充分發揮教科處、年級組、教研組、備課組等下設機構的職能作用,上下互動,整體聯動。備、教、輔、改、考、評、研等七環節的落實情況必須一月一檢查,一月一通報,一月一兌現,否則過程管理就會流于形式,“三字經”式的教案、“信天游”式的課堂教學、“蜻蜓點水”式的課外輔導、“走馬觀花”式的作業批改、“應付差事”式的質量檢測、“訂正答案”式的考練講評、“假大空”式的教學研究等就會應運而生,不扎實的教學管理必然會形成不扎實的教學風氣。基礎不牢,教學效果自然不會理想。學校要真正把教學環節落實到位,檢查評比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對一兩百名教師的教學常規每月進行檢查,無疑工作量巨大,教務處可以考慮讓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都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管理作用,分科劃片包干,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采取不定時隨機抽查。為防止檢查走過場,敷衍了事,教務處要搞好培訓,做好指導,甚至有必要時進行復檢,同時要求檢查人員必須對被檢查事項評等定級,分出不同等級。教務處對檢查結果進行集中公示,并與當月津貼掛鉤。檢查人員的工作既要符合學校要求,又要讓被檢查對象心服口服。這樣,不僅各部門的能動作用、管理權限得到了很好發揮,教學工作的過程管理也落到了實處,教育質量的提高也將有所保障。
總之,過程管理是為實現目標管理服務的,有了科學規范的過程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作者單位 湖北省竹山縣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王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