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內容是自我選擇的,學習策略是自主調節的,學習時間是自我設計的,學生能夠主動營造有利于學習的物質和社會條件,并能夠對學習結果作出自我判斷和評價,那么他的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學生在學習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賴于他人指導或控制,其學習就是不自主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以語文學科為例,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讓學生大膽地說:“我能學”
預習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布置預習時,可以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一是基礎型,要求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不懂的字詞查字典或用其它方式解決,根據預習提示的要求,一邊讀一邊畫。二是提高型,要求在基礎型的基礎上預習課本“思考、練習”中的問題,邊讀邊批注,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等到合作探究時完成。三是拓展型,除了完成前兩種類型的所有內容外,還要找出與本篇課文相關的內容、背景材料、有關人物介紹或相關人文知識等,甚至做些批注,如批注詞語之美、句子之美、段意歸納、修辭效果、表達作用等。這三種不同層次的預習,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使每個學生在預習中各有所獲。
二、讓學生急切地說:“我想學”
根據語文學習的需要,筆者有時會帶領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去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讓學生用書面、口頭或圖文等各種喜歡的方式表達他們的觀察所得。學生的作文無論是表達方式,還是選材水平、寫景角度,只要是自己發現的,自己觀察所得的,筆者都給予肯定,充分激發了他們愛好寫作,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圍繞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組織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會,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學”
對語文知識的把握要淡化教的意識,強化學的意識,語文知識主要不應靠教師的講解獲得,而要靠學生自己通過感悟去獲得。因此,要把教學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學習上,注重學法的指導。在課堂上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就可以在課內外自主讀書,自主運用,即“課內得法,課外收益”。要使學生會學就必須堅持課內外結合。課內外結合必須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最亮點”、知識聯系的“最佳點”。例如,筆者在教完《藤野先生》一文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掌握了通過典型事例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了從人物的言行體會其性格特點的方法。為了進一步使學生掌握這些方法,筆者趁熱打鐵告訴學生:“《朝花夕拾》中這樣的寫法可信手拈來,大家可以在課外讀《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如《阿長與山海經》、《父親的病》、《范愛農》等。”學生課下通過自學,不僅熟悉了這些方法,也擴大了閱讀量。
四、讓學生自信地說:“我恒學”
評價是學生“恒學”的動力之一。對學生的評價是要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教師要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讓學生對照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調控。要改變“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的評價方法,使評價具有動力作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習基礎的差異、能力水平的差異、性別的差異。只要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激勵學生“恒學”。因此,筆者在本學期初,給每位學生定下了動態發展目標,并讓每個學生找一位學習競爭對手,時時對照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進步,同時告訴他們老師會隨時關注,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第一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