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創新精神,讓學生回歸生活等推進素質教育的理念,凸現尊重多元和個性差異,尊重課程的生成性和開放性,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等基本價值取向。為此,我們必須對傳統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價值觀進行深入的反思。
一、樹立課程意識,
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課程的育人功能
課程意識主要是指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從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內在力量,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行為方式,從而決定著教學的價值取向。學生是課程的中心,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目的,一切學科的目標、任務及要求都處于從屬地位。
政治新課程強調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注意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實踐中全面貫徹改革精神;新課程強調面向生活、面向社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系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社會生活實際,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展本土化教學;新課程在內容上大為更新,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和科技新進展、時代性較強的新內容,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強調各學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拓展個人的各方面素養,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新課程強調展示出知識產生、形成、創新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注意結合新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展開闡述;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的比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之間的關系,在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情境,合適的階段,開展指導性教學;新課程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實踐中要為學生個性留出充分的發展空間;新課程強調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和備課方式,多研究學生,上課時多傾聽學生,多關注學生的即時反應,而不是只顧教學內容的講解;新課程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要求教師首先掌握并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并在教學中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新課程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尖子生,這就要求教師關照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
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新課程要求建立開放的、靈活的、互動的、高效的課堂教學結構。結合政治教學特點,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加快信息技術與政治課堂教學的整合過程,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在不斷理解課程的過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會,從而發現和感受概念、原理、規律背后的豐富意義,并不斷創新,在創造的過程中全面展現生命力。華東師大葉瀾教授提出的“新基礎教育”理論所關注的就是這種人的生命價值,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她致力于重建一種課堂教學新理念,讓課堂更加關注人的發展,讓課堂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的生命價值。
三、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
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是思想政治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思想政治新課程吸收了注重發展性評價和過程評價的評價理念,強調要“把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放在突出位置”,“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給予肯定性評價”,“采取多種學習評價方式”等,既要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們的思想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建構起比較全面系統的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采用量的評價與質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力求全面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狀況。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中學
(責任編輯 田欣欣)